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1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
陽明、少陰之用豬苓,以二經兩關津液,特用阿膠、滑石以潤之,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。利水雖同,寒溫迥別,惟明者知之。

五苓散(附:茵陳五苓散),治脈浮小便不利,熱微消渴者。發汗已,脈浮數煩渴者。中風

發熱,六七日不解,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。

茯苓(十八銖),豬苓(十八銖),白朮(十八株),澤瀉(一兩),桂(半兩),

上五味為散,以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服暖水,汗出愈。

【注】是方也,乃太陽邪熱入腑,水氣不化,膀胱表裡藥也。一治水逆,水入則吐;一治消渴,水入則消。夫膀胱者,津液之府,氣化則能出矣。邪熱入之,若水盛則水壅不化而水蓄於上,膀胱之氣化不行,致小便不利也。若熱盛則水為熱耗,而水消於上,膀胱之津液告竭,致小便不利也。

水入吐者,是水盛於熱也;水入消者,是熱盛於水也。二證皆小便不利,故均得而主之。然小便利者不可用,恐重傷津液也。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熱之專劑,乃治水熱小便不利之主方也。君澤瀉之鹹寒,咸走水府,寒勝熱邪。佐二苓之淡滲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並瀉水熱也。

用白朮之燥濕,健脾助土,為之堤防以制水也。用桂之辛溫,宣通陽氣,蒸化三焦以行水也。澤瀉得二苓下降,利水之功倍,小便利而水不蓄矣。白朮須桂上升,通陽之效捷,氣騰津化渴自止也。若發熱表不解,以桂易桂枝,服後多服暖水,令汗出愈。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裡,而猶解停水發熱之表也。

加人參名春澤湯,其意專在助氣化以生津。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,治濕熱發黃,表裡不實,小便不利者,無不克也。

桂枝湯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,治服桂枝湯或下之,無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

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

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方

於桂枝湯方內,去芍藥加茯苓、白朮各三兩,余依桂枝湯法煎服。小便利則愈。

【注】服桂枝湯已汗也,或下之已下也,今無有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無汗之表;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停飲之裡;無汗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當用小青龍汗之。今無汗表不解,有水氣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,而不用小青龍者,以其已經汗下,表裡俱虛也。故仍用桂枝湯以解表,去芍藥之酸收,避無汗心下之滿;加茯苓之燥滲,因水停小便不利也。余依桂枝湯法煎服,謂依桂枝湯法取汗也。

小便利則愈,謂飲病輸水道則愈也。此方即桂苓甘術湯而有生薑、大棗。其意專在解肌,利水次之,故用生薑、大棗佐桂枝,以通津液取汗也。桂苓甘術湯不用生薑、大棗而加茯苓,其意專在利水,扶陽次之,故倍加茯苓君桂枝,於利水中扶陽也。故方後不曰依服桂枝湯方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和少陰經使用豬苓,是因為這兩條經脈關乎津液的運行,特別使用阿膠和滑石來滋潤它們,這是滋養無形之氣以推動有形津液的運行。雖然都是利水,但藥性寒熱卻截然不同,只有明白的人才能理解。

五苓散(附:茵陳五苓散),治療脈象浮、小便不暢、稍微感到口渴的人。也治療發汗後,脈象浮而數、感到煩躁口渴的人。還治療中風後,發燒六七天不退,且感到煩躁,有表證或裡證,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就吐的人。

藥方組成:茯苓(十八銖),豬苓(十八銖),白朮(十八銖),澤瀉(一兩),桂枝(半兩)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散劑,用白開水調服一勺,一天三次。多喝溫開水,出汗後病就會好。

【註解】這個藥方是針對太陽經的邪熱進入體內,導致水氣無法正常運行,影響膀胱功能的表裡藥。一方面治療喝水就吐的水逆症狀;另一方面治療喝水就消渴的症狀。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,氣化功能正常就能排出。如果邪熱進入膀胱,如果水液太多就會壅塞不通,導致水液積聚於上,膀胱氣化功能停滯,引起小便不暢;如果熱邪過盛,就會消耗水分,導致水液乾涸,膀胱津液枯竭,也會引起小便不暢。

喝水就吐,是水液過多而熱邪不足;喝水就消渴,是熱邪過盛而水液不足。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小便不暢,因此都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但是小便通暢的人不能用這個方子,以免過度損傷津液。由此可見,五苓散並非治療水熱的專用方劑,而是治療水熱引起小便不暢的主要方劑。方中君藥澤瀉,味鹹性寒,鹹味可以引導水液向下,寒性可以克制熱邪。佐以茯苓和豬苓,淡滲利水,疏通水道,使水液下輸膀胱,同時瀉除水熱。

使用白朮的燥濕作用,健脾益氣,加強脾的運化功能,就像築起堤防來制約水液。使用桂枝的辛溫作用,宣通陽氣,蒸化三焦,促進水液運行。澤瀉和茯苓、豬苓一起使用,可以加倍利水的效果,小便通暢,水液就不會積聚。白朮需要桂枝的幫助,來提升陽氣,使氣機通暢,津液得以生成,口渴自然停止。如果發燒表證未解,將桂枝換成桂枝,服藥後多喝溫開水,讓身體發汗就能痊癒。這表明五苓散不僅能治療體內停水導致的小便不暢,還能解除因停水而引起的發燒表證。

加人參的五苓散稱為春澤湯,其主要作用是幫助氣化功能,促進津液生成。加茵陳的五苓散稱為茵陳五苓散,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,表裡不實,小便不暢的病症,沒有不見效的。

桂枝湯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,治療服用桂枝湯後,或者攻下後,沒有頭頸僵硬疼痛,身體微微發熱、無汗,胸悶,稍微疼痛,小便不暢的病症,都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治療。

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的組成:

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去掉芍藥,加入茯苓、白朮各三兩,其他藥材和煎煮方法都和桂枝湯相同。小便通暢就會痊癒。

【註解】服用桂枝湯已經發汗,或者攻下已經將邪氣排出,現在沒有頭頸僵硬疼痛,微微發熱無汗的表證;有胸悶,稍微疼痛,小便不暢的水飲裡證;沒有汗出,表證沒有解除,胸中有水氣,本應當用小青龍湯發汗。現在沒有汗,表證沒有解除,有水氣,胸悶,稍微疼痛,小便不暢,卻不用小青龍湯的原因,是因為之前已經發汗或攻下,導致表裡都虛弱了。因此仍然使用桂枝湯來解表,去掉芍藥的酸收,避免無汗和胸悶,加入茯苓的燥濕滲利作用,針對水液停滯引起的小便不暢。其他煎煮方法和桂枝湯相同,意思是按照桂枝湯的方法來取汗。

小便通暢就會痊癒,說明飲病通過疏通水道而痊癒。這個方子其實就是桂苓甘術湯,但多了生薑和大棗。它的主要作用是解除肌肉的緊張,利水是其次的,所以用生薑和大棗來輔助桂枝,通暢津液,促進發汗。桂苓甘術湯沒有使用生薑和大棗,而是加入了茯苓,它的主要作用是利水,扶助陽氣是其次的,所以加倍使用茯苓來輔助桂枝,在利水的同時扶助陽氣。所以後面沒有寫按照桂枝湯的服用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