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10)
卷六 (10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仲景制兩解方,神化如此。
白虎湯,治陽明證,汗出渴欲飲水,脈洪大浮滑,不惡寒反惡熱。
石膏(碎,綿裹,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陽明邪從熱化,故不惡寒而惡熱;熱蒸外越,故熱汗自出;熱爍胃中,故渴欲飲水:邪盛而實,故脈滑,然猶在經,故兼浮也。蓋陽明屬胃,外主肌肉,雖有大熱而未成實,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。石膏辛寒,辛能解肌熱,寒能勝胃火,寒性沉降,辛能走外,兩擅內外之能,故以為君。
知母苦潤,苦以瀉火,潤以滋燥,故以為臣。用甘草、粳米調和於中宮,且能土中瀉火,作甘稼穡,寒劑得之緩其寒,苦藥得之平其苦,使沉降之性,皆得留連於味也。得二味為佐,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。煮湯入胃,輸脾歸肺,水精四布,大煩大渴可除矣。白虎為西方金神,取以名湯,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。
更加人參以補中益氣而生津,協和甘草、粳米之補,承製石膏,知母之寒,瀉火而土不傷,乃操萬全之術者。
白虎加人參湯,治太陽中熱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者,暍是也。
石膏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,人參(三兩),
上五味,以水如前煮服法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汗出惡寒,身熱而不渴者,中風也。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者,中暍也。其證相似,獨以渴不渴為辨。然傷寒、中風,皆有背微惡寒與時時惡風而渴者,亦以白虎人參湯治之。蓋為火爍肺金,肺主氣者也。肺傷則衛氣虛,衛虛則表不足,由是汗出身熱惡寒。《內經》曰:斛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
膈消則渴,皆相火傷肺所致,可知其要在救肺也。石膏能治三焦火熱,功多於清肺,退肺中之火,故用為君。知母亦就肺中瀉心火,滋水之源,人參生津益所傷之氣而為臣。粳米、甘草補土以資金為佐也。
豬苓湯,治陽明病,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;少陰病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不
得眠者。
豬苓(去皮),茯苓,阿膠,滑石,澤瀉(各一兩),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;內下阿膠,烊消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【集註】趙羽皇曰:仲景制豬苓一湯,以行陽明、少陰二經水熱。然其旨全在益陰,不專利水。蓋傷寒表虛最忌亡陽,而裡熱又患亡陰。亡陰者,亡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。故陰虛之人,不但大便不可輕動,即小水亦忌下通。蓋陰虛過於滲利,則津液反致耗竭。方中阿膠質膏養陰而滋燥,滑石性滑去熱而利水,佐以二苓之滲瀉,既疏濁熱而不留其瘀壅,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,是利水而不傷陰之善劑也。故太陽利水用五苓者,以太陽職司寒水,故加桂以溫之,是暖腎以行水也。
白話文:
仲景製作的兩種解熱方劑,真是神妙。
白虎湯,治療陽明病,症狀是:出汗、口渴想喝水、脈象洪大而浮滑,不感到寒冷反而怕熱。
藥方組成:石膏(打碎,用棉布包起來,一斤)、知母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一斗煮,等到米煮熟湯形成後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【註解】柯琴說:陽明病的邪氣會轉化成熱,所以不會感到寒冷反而怕熱;熱氣向外蒸發,所以會自然流汗;熱氣在胃中燒灼,所以會口渴想喝水:邪氣旺盛且實在,所以脈象滑,但邪氣還在經絡,所以脈象兼有浮的表現。陽明經屬於胃,外主肌肉,雖然有很熱的症狀,但還沒到實證的程度,所以不能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。石膏味辛性寒,辛能解肌肉的熱,寒能勝胃火,寒性向下沉降,辛能走散體表,同時具有內外雙向作用,所以作為主藥。
知母味苦性潤,苦能瀉火,潤能滋潤乾燥,所以作為輔藥。用甘草、粳米調和脾胃,並且能在中焦瀉火,能使藥性緩和,寒性的藥物加上它們,可以減緩寒性,苦味的藥加上它們,可以平和苦味,使藥物沉降的藥性,都能夠停留在體內。有了這兩種藥作為佐藥,就能避免大寒的藥品損傷脾胃的顧慮。煮成湯藥進入胃,由脾臟輸送到肺,水液精微四處散布,就能解除大煩躁、大口渴的症狀。白虎是西方金神,用它來命名湯藥,表示秋季金氣當令,就能解除炎熱的暑氣。
加上人參來補中益氣、生津止渴,配合甘草、粳米的補益作用,承受石膏、知母的寒涼藥性,瀉火的同時不損傷脾胃,真是考慮周全的方法。
白虎加人參湯,治療太陽中暑,症狀是:出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而且口渴,這是中暑的表現。
藥方組成:石膏(一斤)、知母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、人參(三兩)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像前面說的煮法煮好後服用。
【註解】趙良說:出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但不口渴的,是中風。出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而且口渴的,是中暑。兩種症狀相似,只有口渴與不口渴的區別。然而傷寒、中風,都有稍微怕冷和時時怕風而且口渴的,也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這是因為火氣燒灼肺金,肺主氣的緣故。肺受損則衛氣虛弱,衛氣虛弱則體表防禦不足,因此會出現出汗、發熱、怕冷的症狀。《內經》說:熱從腎轉移到肺,就會變成消渴症。
消渴症則會口渴,都是因為相火傷害肺所導致的,可知治療的關鍵在於救肺。石膏能治療三焦的火熱,功效主要在於清肺,退肺中的火熱,所以用作主藥。知母也是在肺中瀉心火,滋養水的源頭,人參能生津益氣,補充損傷的氣,作為輔藥。粳米、甘草補養脾土,來資助肺金,作為佐藥。
豬苓湯,治療陽明病,脈浮且發熱,口渴想喝水;少陰病下利六七天,咳嗽、嘔吐、口渴,心中煩躁、睡不著覺。
藥方組成: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、澤瀉(各一兩)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四升,先煮前四味,煮取二升,去除藥渣;再加入阿膠,溶化後,溫服七合,每天服用三次。
【註解】趙羽皇說:仲景製作豬苓湯,是用來疏導陽明、少陰二經的水熱。然而它的主要用意在於滋養陰液,不是單純地利水。傷寒表虛最忌諱亡陽,而裡熱又擔心亡陰。亡陰是指腎中的陰液和胃的津液耗損。所以陰虛的人,不但大便不可以輕易地使用瀉藥,連小便也不可以過度地利水。因為陰虛過於滲利,反而會導致津液耗竭。藥方中,阿膠質地粘稠,可以滋養陰液、潤燥;滑石性滑,可以去除熱氣、利水,配合豬苓、茯苓的滲泄作用,既能疏導濁熱,又不讓它瘀積阻塞,也能滋潤真陰,不使陰液枯竭,是利水而不傷陰的良藥。太陽經利水用五苓散,是因為太陽經掌管寒水,所以加入桂枝來溫熱它,這是溫養腎陽來行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