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9)
卷六 (9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炙甘草湯,治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者。又治肺痿,咳吐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。
甘草(炙,四兩),生薑(切,三兩),桂枝(三兩),麥門冬(半升),麻子仁(半升),大棗(擘,十二枚),人參(一兩),阿膠(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
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內膠,烊消盡,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仲景於脈弱陰弱者,用芍藥以益陰,陽虛者,用桂枝以通陽,甚則加人參以生脈,未有用地黃、麥冬者。豈以傷寒之法義重扶陽乎?抑陰無驟補之法歟?此以心虛脈結代,用生地黃為君,麥冬為臣,峻補真陰,開後學滋陰之路也。
地黃、麥冬,味雖甘而氣則寒,非發陳、蕃莠之品,必得人參、桂枝以通陽脈,生薑、大棗以和衛營,阿膠補血,酸棗安神,甘草之緩,不使速下,清酒之猛,捷於上行,內外調和,悸可寧而脈可復矣。酒七升水八升,只取三升者,久煎之則氣不峻,此虛家用酒之法。且知地黃、麥冬得酒最良。
此證當用酸棗仁,肺痿用麻子仁可也。如無真阿膠,以龜版膠代之。
桂枝人參、葛根黃芩黃連二湯合論:太陽外證未解,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表裡不解,脈微弱,心不痞硬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桂枝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其脈促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。
枝枝人參湯
桂枝(四兩),甘草(四兩),人參(三兩),白朮(三兩),乾薑(三兩),
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內桂更煮三升,日再服,夜一服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
葛根(半斤),黃連(三兩),黃芩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
水八升,先煮葛根,減二升;內諸藥,煮二升,分溫再服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外熱不除,是表不解,下利不止,是里不解,病因則同。一以微弱之脈而心下痞硬,是脈不足而證有餘;一以脈促而喘,反汗自出,是脈有餘而證不足,表裡虛實,當從脈而辨證矣。弱脈見於數下後,則痞硬為虛。故用理中之辛甘溫補,止利消痞硬,又加桂枝以解表。
先煮四味後內桂枝,和中之力饒,而解肌之氣銳,是於兩解中寓權宜法也。桂枝證脈本緩,誤下後而反促,陽氣重,可知邪束於表,陽擾於內。故喘而汗出,利遂不止者,是暴注下迫,屬於熱也。故君氣清質輕之葛根,以解肌而止利;佐苦寒清肅之芩連,以止汗而除喘;又加甘草以和中。先煮葛根後內諸藥,解肌之力緩,而清中之氣銳,又與補中逐邪者殊法矣。
又曰:上條脈證是陽虛,雖協熱於外,而里則虛寒;下條脈證是陽盛,雖下利不止,而表裡俱實。同一協熱利,同是表裡不解,而寒熱虛實攻補不同。前方理中加桂枝,而冠桂枝於人參之上;後方瀉心加葛根,而冠葛根於芩連之首。不名理中瀉心者,總為表未解故耳。補中亦能解表,涼中亦能散表,補中亦能散痞,涼中亦能止利。
白話文:
炙甘草湯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傷寒導致脈搏結代(指脈搏跳動時快時慢,中間有停頓),並且心悸的人。也能治療肺部虛弱,咳嗽吐痰多,感覺胸口溫熱不適的人。
藥材組成: 炙甘草(四兩),生薑(切片,三兩),桂枝(三兩),麥門冬(半升),麻子仁(半升),大棗(掰開,十二枚),人參(一兩),阿膠(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。
製作方法: 將以上九味藥材,用清酒七升和水八升,先煮前面八味藥,煮到剩三升時,去除藥渣,再加入阿膠,等到阿膠融化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【註解】柯琴說:張仲景在治療脈搏虛弱,陰虛的人,會用芍藥來補陰;陽虛的人,會用桂枝來通陽。情況嚴重時,會加入人參來恢復脈搏。從來沒有使用生地黃、麥冬這些藥。難道是因為傷寒的治療方法更重視扶助陽氣嗎?還是說補陰不能一下子就補?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心虛導致的脈搏結代,以生地黃作為主要藥材,麥門冬作為輔助藥材,大補陰液,開啟了後世用滋陰藥治療疾病的先河。
生地黃和麥冬,味道雖然甘甜,但藥性是寒涼的,它們不是能發散或助長邪氣的藥材。必須搭配人參和桂枝來通陽氣,搭配生薑和大棗來調和身體的防禦系統和營養物質的運行,再用阿膠來補血,酸棗仁來安神,甘草來緩和藥力,使其藥效不會快速下降。使用清酒,是為了使其藥效快速向上發揮作用,這樣內外都能得到調理,心悸就能平靜下來,脈搏也能恢復正常。酒七升水八升,最後只取三升,是因為長時間煎煮可以使藥性不會太過猛烈,這是在虛弱的病症中使用酒的特殊方法。而且知道生地黃和麥冬用酒來煎煮效果最好。
這個證狀本來應該使用酸棗仁,而肺痿的病症可以用麻子仁。如果沒有真正的阿膠,可以用龜版膠代替。
桂枝人參湯、葛根黃芩黃連湯的綜合討論: 如果太陽病的外證還沒解除,卻多次使用瀉下的藥物,導致邪熱和腸胃的氣機結合而引起腹瀉,腹瀉不止,表裡都沒解除,脈搏微弱,心下感覺不舒服卻不硬,可以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。如果是桂枝湯證,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藥物,導致腹瀉不止,脈搏加快,呼吸急促並且出汗,可以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療。
桂枝人參湯
藥材組成:桂枝(四兩),甘草(四兩),人參(三兩),白朮(三兩),乾薑(三兩)。
製作方法:用水九升,先煮前面四味藥,煮到剩五升時,再加入桂枝繼續煮到剩三升,每天服用兩次,晚上再服用一次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
藥材組成:葛根(半斤),黃連(三兩),黃芩(三兩),炙甘草(二兩)。
製作方法:用水八升,先煮葛根,煮到剩下六升時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二升,分兩次溫服。
【註解】柯琴說:外邪沒有解除,說明表證沒有解除;腹瀉不止,說明里證沒有解除。病因相同,但一個表現為脈搏微弱,心下感覺不舒服但不硬,是脈搏虛弱而邪氣有餘;一個表現為脈搏加快、呼吸急促、反而出汗,是脈搏有餘而正氣不足。表裡虛實的辨證,應該從脈象來判斷。微弱的脈象出現在多次瀉下之後,說明心下的不舒服是虛弱造成的。所以用理中湯的辛甘溫補來止瀉、消除心下不舒服,再加入桂枝來解除表證。
先煮四味藥再加入桂枝,可以增強調和中焦的力量,同時使解肌表的效果更加明顯,這是在表裡同治中採取的權宜之法。桂枝證的脈象本來是緩和的,誤用瀉藥後反而變快,說明陽氣較旺盛,可能是邪氣束縛在體表,陽氣擾動於內。因此出現呼吸急促、出汗、腹瀉不止的情況,這是急性腹瀉,屬於熱證。所以使用藥性清涼、質地輕薄的葛根作為主要藥材,來解除肌肉的緊張並止瀉;用苦寒的黃芩和黃連作為輔助藥材,來止汗、平喘;再加入甘草來調和中焦。先煮葛根再加入其他藥材,可以減緩解肌表的效果,同時加強清解中焦的效果,這和用溫補藥來驅邪的方法不一樣。
還有人說:上面的脈象和症狀是陽氣虛弱,雖然體表有邪熱,但內部卻虛寒。下面的脈象和症狀是陽氣旺盛,雖然腹瀉不止,但表裡都是實證。雖然都是因為邪熱導致的腹瀉,表裡也都沒有解除,但寒熱虛實的情況不同,治療方法就應該不同。前一個方子用理中湯加桂枝,並把桂枝放在人參前面;後一個方子用瀉心湯加葛根,並把葛根放在黃芩和黃連前面。沒有稱之為理中湯或瀉心湯,總結來說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的緣故。溫補中焦也能夠解除表證,寒涼中焦也能夠發散表邪,溫補中焦也能夠消除心下的痞塞感,寒涼中焦也能夠止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