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8)
卷六 (8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故以芍藥收少陰之精氣,甘草緩陰邪之上行,附子補坎宮之少火,但使腎中元陽得位,在表之虛陽惡寒自解耳。
桂枝甘草湯,治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。
桂枝(四兩),甘草(炙,二兩),
上二味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汗出多,則心液虛,中氣餒,故悸。叉手自冒,則外有所衛,得按則內有所依,如此不堪之狀,望之而知其虛矣。桂枝本營分藥,得麻黃,則令營氣外發而為汗,從辛也;得芍藥,則收斂營氣而止汗,從酸也;得甘草,則補中氣而養血,從甘也。故此方以桂枝為君,獨任甘草為佐,以補陽氣生心液。
甘溫相得,斯氣血和而悸自平。不須附子者,以汗雖多而未至於陽亡。不須芍藥者,以汗已止而嫌其陰斂也。
桂枝加芍藥加大黃湯,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
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桂枝加芍藥湯方
於桂枝湯方內,更加芍藥三兩,隨前共六兩,余依桂枝湯法。
桂枝加大黃湯方
即桂枝加芍藥湯方內,更加大黃一兩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腹滿為大陰、陽明俱有之證,然位同而職異。太陰主出,太陰病則腐穢之出不利,故滿而時痛;陽明主內,陽明病則腐穢燥而不行,故大實而痛。大實痛是陽明病,不是太陰病。仲景因表證未解,陽邪已陷入於太陰,故倍芍藥以益脾調中,而除腹滿時痛,此用陰和陽法也。若表邪未解,而陽邪陷入於陽明,則加大黃以潤胃通結,而除其大實痛,此雙解表裡法也。
凡妄下必傷胃氣,胃氣虛則陽邪襲陰,故轉屬太陰;胃液涸則兩陽相搏,故轉屬陽明。屬大陰則腹滿時痛而下實,陰道虛也;屬陽明則腹滿大實而痛,陽道實也。滿而時痛,是下利之兆,大實而痛,是燥屎之徵。故倍加芍藥,小變建中之劑,少加大黃,微示調胃之方。
小建中湯,治傷寒表未解,或心悸而煩,
或腹中急痛,而脈陽澀陰弦者。
桂枝(三兩),芍藥(六兩),生薑(切,三兩),甘草(二兩),膠飴(一斤),大棗(擘,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火消解,日三服,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
【注】是方也,即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。名曰小建中,謂小小建立中氣,以中雖已虛,表尚未和,不敢大補也。故以桂葶湯仍和營衛,倍芍藥加膠飴調建中州,而不啜稀粥溫服令汗,蓋其意重在中虛,而不在傷寒之表也。中虛建立,營衛自和,津液可生,汗出乃解,煩悸可除矣。
傷寒浮得脈澀,營衛不足也,沉得脈弦,木入土中也。營衛不足則表虛,木入士中則裡急,表虛里急,故亦以此湯主治也。嘔家不可用,謂凡病嘔者不可用,恐甜助嘔也。
白話文:
芍藥可以收斂少陰的精氣,甘草可以緩和陰邪向上竄的情形,附子可以補腎中的陽氣,只要腎中的陽氣恢復正常,那麼在體表的虛弱陽氣所造成的怕冷自然就會解除。
桂枝甘草湯,用來治療發汗過多,導致病人會用手摀住胸口,覺得心悸,而且喜歡被按壓的情況。
藥材是:桂枝(四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。
將以上兩種藥材,加入三升水煮到剩下一升,一次喝完。
【註解】柯琴說:流汗過多,會導致心液虛弱,中氣衰弱,所以會心悸。用手摀住胸口,表示需要外在的保護,喜歡被按壓,表示需要內在的依靠,像這樣虛弱的情況,一看就知道是虛證。桂枝本來是走營分的藥物,和麻黃一起使用,可以讓營氣向外發散而流汗,屬於辛味的作用;和芍藥一起使用,可以收斂營氣而止汗,屬於酸味的作用;和甘草一起使用,可以補中氣、養血,屬於甘味的作用。所以這個方子以桂枝為主藥,單用甘草作為輔助,用來補陽氣、生心液。
甘味和溫性藥物互相配合,就能使氣血調和,心悸自然就會平息。不需要使用附子,是因為雖然汗流得多,但還沒有到陽氣虛脫的程度。不需要使用芍藥,是因為汗已經止住,怕芍藥過度收斂陰氣。
桂枝加芍藥加大黃湯,本來是太陽病,醫生卻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結果造成腹部脹滿、時常疼痛,這是屬於太陰病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。如果是腹部脹滿且疼痛劇烈,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。
桂枝加芍藥湯的配方:
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芍藥三兩,總共是六兩,其他煮法都和桂枝湯相同。
桂枝加大黃湯的配方:
在桂枝加芍藥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大黃一兩。
【註解】柯琴說:腹部脹滿是太陰病和陽明病都有的症狀,但兩者的性質不同。太陰病是主排泄,所以太陰病會因穢物排出不順利而脹滿且時常疼痛;陽明病是主內收,所以陽明病會因穢物乾燥而不易排出,導致脹滿且疼痛劇烈。脹滿且疼痛劇烈是陽明病,不是太陰病。張仲景認為,表證還沒有解除,陽邪就已經侵入太陰,所以加倍使用芍藥,來增強脾臟的功能,調和中焦,解除腹部脹滿和時常疼痛,這是用陰藥來調和陽氣的方法。如果表邪還沒解除,陽邪就侵入陽明,就加大黃來潤腸通便,解除腹部脹滿和疼痛劇烈,這是同時解決表證和裡證的方法。
凡是妄用瀉下的方法一定會傷害胃氣,胃氣虛弱,陽邪就會侵入陰分,所以會轉為太陰病;胃液枯竭,陰陽兩方就會互相搏鬥,所以會轉為陽明病。轉為太陰病,腹部會脹滿且時常疼痛,但腹部其實是虛弱的,是陰虛的表現;轉為陽明病,腹部會脹滿且疼痛劇烈,腹部是實在的,是陽實的表現。脹滿且時常疼痛,是將要腹瀉的徵兆;脹滿且疼痛劇烈,是大便乾燥的徵兆。所以加倍使用芍藥,是稍微改變了建中湯的配方;少量使用大黃,是略微使用了調胃承氣湯的配方。
小建中湯,用來治療傷寒病表證還沒解除,或者出現心悸、煩躁,或是腹中絞痛,並且脈象呈現陽脈澀、陰脈弦的情況。
藥材是:桂枝(三兩)、芍藥(六兩)、生薑(切,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膠飴(一斤)、大棗(擘開,十二枚)。
將以上六種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到剩下三升,濾掉藥渣,再加入膠飴,再次加熱溶解,一天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有嘔吐的情況,就不適合用建中湯,因為甜味會加重嘔吐。
【註解】這個方子,其實就是桂枝湯加倍芍藥和膠飴。之所以稱為小建中湯,是說它小小的建立中氣,因為中氣雖然已經虛弱,但表證還沒調和,所以不敢大補。因此使用桂枝湯仍然是調和營衛,加倍芍藥和膠飴來調養中焦,而不是像一般傷寒病那樣,需要喝熱稀粥來幫助發汗,因為這個方子的重點在於中氣虛弱,而不是傷寒的表證。中氣虛弱得到建立,營衛自然就會調和,津液就會產生,汗自然就會出來,煩躁和心悸自然就會解除。
傷寒病脈象浮而澀,表示營衛不足;脈象沉而弦,表示肝木克脾土。營衛不足,表示表虛;肝木克脾土,表示裡急。表虛里急,所以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有嘔吐的情況不適合使用,是說凡是容易嘔吐的人都不適合使用,因為怕甜味會加重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