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7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
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少陰病始得之,反發熱脈沉,二三日無里證者。

麻黃(一兩),附子(炮,一枚),細辛(二兩),

熱微者,以甘草易細辛微發汗。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沫,內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少陰主裡,應無表證;病發於陰,應有表寒。今少陰始受寒邪而反發熱,是有少陰之裡,而兼有太陽之表也。太陽之表脈應不沉,今脈沉者,是有太陽之證,而見少陰之脈也。故身雖熱而脈則沉也。所以太陽病而脈反沉,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;此少陰病而表反熱,便於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里。夫發熱無汗,太陽之表不得不開,沉為在裡,少陰之樞又不得不固。

設用麻黃開腠理,細辛散浮熱,而無附子以固元陽,則少陰之津液越出,太陽之微陽外亡,去生便遠。惟附子與麻黃並用,則寒邪雖散,而陽不亡;此里病及表,脈沉而當發汗者,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徑庭也。若表微熱,則受寒亦輕,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,甘以緩之,與辛以散之者,又少間矣。

桂枝加附子湯,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

此方主之。

桂枝湯加附子一枚,(炮去皮,破八片。)

煎服法同,不須啜粥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發汗太過,陽無所止息,而汗出不止矣。汗多亡陽,元府不閉,風乘虛入,故復惡風;津液外泄,不能潤下,故小便難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;陽氣者,柔則養筋,開闔不得,風寒從之,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。是方以附於加入桂枝湯中,大補表陽也;表陽密,則漏汗自止,惡風自罷矣。

汗止津回,則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。汗漏不止,與大汗出同,而從化變病則異。服桂枝、麻黃後,大汗出而大煩渴,是陽陷於裡,急當救陰,故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服桂枝、麻黃湯,大汗出遂漏不止,是陽亡於外,急當救陽,故用桂枝加附子湯。要知發汗之劑,用桂枝不當,則陽陷於裡者多;用麻黃不當,則陽亡於外者多。

因桂枝湯有芍藥而無麻黃,故雖汗大出,而元府尚能自閉,多不致亡陽於外耳。

芍藥甘草附子湯,發汗病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此方主之。

芍藥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附子(炮去皮,破八片,一枚)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服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發汗病解而反惡寒,比未汗時更甚,其陽虛可知矣。夫太陽、少陰為表裡,太陽之病,本由少陰之虛,不能藏精而為陽之守也。今惡寒反見於發汗病解後,是寒邪已從汗解,太陽陽虛不能衛外而為陰之使也,則陽亡之兆已見於此。若無以桂枝湯攻表,非以扶陽反以亡陽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附子細辛湯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少陰病剛開始發作,反而出現發熱、脈搏沉的狀況,而且兩三天內沒有出現其他內在疾病症狀的情況。

藥材組成:麻黃(一兩)、炮製過的附子(一枚)、細辛(二兩)。

如果發熱情況輕微,可以用甘草代替細辛來稍微發汗。

用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一斗(約十升)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兩升後,把浮沫撈掉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三升時,將藥渣濾掉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註解說明:柯琴說,少陰病主要在身體內部,應該不會有表面的症狀;病邪侵入陰分,應該會有表寒的現象。現在少陰病剛開始就發冷反而發熱,表示這是少陰的裡病,同時也兼有太陽的表症。太陽的表症脈搏應該不會沉,現在脈搏卻是沉的,表示是有太陽的症狀,卻出現少陰的脈象。所以身體發熱,脈搏卻是沉的。這就像太陽病脈搏反而沉下去,就要用四逆湯來緊急救治裡病;這個少陰病表面反而發熱,就要在發汗的藥方中加入附子來預先鞏固裡氣。發熱沒有汗,太陽的表症必須要打開毛孔發汗;脈沉表示病在內部,少陰的樞紐又必須要固守。

如果只用麻黃打開毛孔,用細辛驅散體表浮熱,而沒有用附子來鞏固元陽,就會導致少陰的津液外洩,太陽的微弱陽氣也會散失,離死亡就不遠了。只有附子和麻黃一起使用,才能在驅散寒邪的同時,不讓陽氣散失。這種裡病兼表症,脈沉卻應該發汗的情況,和病在表脈浮而發汗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。如果體表只是輕微發熱,表示受寒的情況也比較輕微,所以用甘草代替細辛來稍微發汗,用甘草來緩和藥性,與用細辛來發散藥性的作用之間,還是有些差異。

桂枝加附子湯,這是用來治療太陽病發汗後,汗液不停流出,患者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輕微抽筋,難以彎曲伸展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一枚(炮製過,去除外皮,切成八片)。

用法:煎藥和服用方法與桂枝湯相同,不需要喝粥。

註解說明:柯琴說,發汗過度,陽氣沒有地方可以止息,汗液就流個不停。汗流太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皮膚腠理無法閉合,風邪就會趁虛而入,所以又會怕風;津液外泄,無法向下滋潤,所以小便困難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陽氣柔和就能滋養筋脈,如果陽氣開闔不利,風寒就會侵入,所以筋脈會抽緊,難以彎曲伸展。這個方子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,可以大大補充體表的陽氣;體表陽氣密實了,汗自然會停止,怕風的症狀也會消失。

汗停止,津液恢復,小便就會順暢,四肢也會柔軟。汗不停流出,和大量出汗的情況類似,但是病理變化卻不同。服用桂枝、麻黃後,如果大量出汗並且感到煩躁口渴,表示陽氣陷入內部,要趕緊救治陰液,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服用桂枝、麻黃湯後,如果大量出汗並且汗液不停流出,表示陽氣耗散在外,要趕緊救治陽氣,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湯。要知道,發汗的藥劑,如果桂枝使用不當,陽氣就容易陷於內部;如果麻黃使用不當,陽氣就容易耗散在外。

因為桂枝湯中有芍藥而沒有麻黃,所以即使大量出汗,皮膚的腠理大多還能自行閉合,多半不會導致陽氣耗散在外。

芍藥甘草附子湯,用來治療發汗後,疾病已經解除,反而出現怕冷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虛所導致的。

藥方組成:芍藥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炮製過的附子(一枚,去除外皮,切成八片)。

用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五升煮到剩下一升五合,濾掉藥渣,溫熱分次服用。

註解說明:柯琴說,發汗後,疾病已經解除,反而出現怕冷,比沒發汗時還要嚴重,可以知道是陽氣虛弱。太陽和少陰是一對表裡關係,太陽的疾病,原本是因為少陰虛弱,不能藏精,無法成為陽氣的守護。現在怕冷的情況反而出現在發汗後,表示寒邪已經隨著汗液排出,是太陽的陽氣虛弱,無法衛護體表,反而成為陰氣的奴僕,這是陽氣將要耗散的徵兆。如果沒有用桂枝湯來攻表,不是用來扶助陽氣反而會導致陽氣耗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