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6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
越婢湯,治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者。又治里水,一

身面目黃腫,其脈沉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令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

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生薑(切,三兩),大棗(擘,十五枚),甘草(一兩),

惡風加附子(炮)一枚。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麻黃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
【集註】喻昌曰:越婢湯者,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,大率取其通調營衛。麻黃、石膏二物,一甘熱,一甘寒,合而用之。脾偏於陰則和以甘熱,胃偏於陽則和以甘寒。乃至風熱之陽,水寒之陰,凡不和於中土者,悉得用之何也?中土不和,則水穀不化其精悍之氣,以實營衛。營衛虛,則或寒、或熱之氣,皆得壅塞其隧道,而不通於表裡。

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,而在裡之水兼渴,而小便自利者,咸必用之,無非欲其不害中土耳。不害中土,自足消患於方萌矣。

趙良曰:五臟各一其陰陽,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。故土不獨成四氣,土亦從四維而後成,不惟火生而已。於是四方有水寒之陰,即應於脾,風熱之陽,即應於胃,飲食五味之寒熱,凡入於脾胃者亦然。一有相干,則脾氣不和,胃氣不清,而水穀不化其精微,以行營衛,以實陰陽也。

甘者,土之本味,所以脾氣不和,和以甘熱,胃氣不清,清以甘寒。麻黃之甘熱,走手足大陰經,連於皮膚,行氣於三陰,以祛陰寒之邪;石膏之甘寒,走手足陽明經,達於肌肉,行氣於三陽,以祛風熱之邪。既用其味甘以入土,用其寒熱以和陰陽,用其性善走以發越脾氣,更以甘草和中緩急,二藥相協而成功。大棗之甘,補脾中之血;生薑之辛,益胃中之氣。

惡風者陽虛,故加附子以益陽。風水者,則加朮以散皮膚間風水,氣發穀精以宣營衛,與麻黃、石膏偽使,引其入土也。越婢之名,不亦宜乎!

【按】喻昌所論明析,趙良之說,能細剖其理,開悟後學,故兩錄之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治溫熱內發,表裡俱熱,頭痛身疼,不惡寒反惡熱,元汗而

喘,大煩大渴,脈陰陽俱浮者,用此發汗而清火。若脈浮弱沉緊,沉細惡寒,自汗出而不渴者,禁用。

麻黃(去節,四兩),杏仁(去皮尖,五十枚),甘草(炙,二兩),石膏(碎,綿裹,半斤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石膏為清火之重劑,青龍、白虎皆賴以建功,然用之不當,適足以召禍。故青龍以元汗煩躁,得薑、桂以宣衛外之陽也;白虎以有汗煩渴,須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也。此但熱無寒,故不用薑、桂,喘不在胃而在肺,故不須粳米。其意重在存陰,不必慮其亡陽也,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監製,取麻黃之專開,杏仁之降,甘草之和,倍石膏之大寒,除內外之實熱,斯溱溱汗出,而內外之煩熱與喘悉除矣。

白話文:

越婢湯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風邪引起的水腫,患者會怕風,全身都腫脹,脈象浮在表面但不口渴,會持續出汗,但沒有明顯的發燒。這個方子也用來治療體內的水腫,症狀是全身、臉部和眼睛都黃腫,脈象沉在裡面,小便不順暢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停滯引起的。如果小便順暢,這表示體液流失,因此會口渴。這種情況需要使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。

方劑組成: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生薑(切片,三兩),大棗(掰開,十五枚),甘草(一兩)。

如果怕風的症狀明顯,就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一起煮。先煮麻黃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
醫家解釋:

喻昌認為,越婢湯是屬於微微發汗的方子,主要作用是疏通和調和身體的營衛之氣。麻黃和石膏這兩味藥,一味是甘溫,一味是甘寒,合用時,可以針對脾胃的偏陰偏陽進行調和。如果身體有風熱之邪或者水寒之邪,凡是與中焦不和的情況,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因為中焦不和,水穀就無法化生為精氣來滋養營衛之氣。營衛之氣虛弱,就會導致寒氣或熱氣阻塞經絡,無法暢通於體表和體內。

所以,這個方子既可以用來治療體表的風水腫,也可以治療體內的水腫,甚至對於有口渴和小便順暢的患者,也可以使用,目的是為了不傷害中焦脾胃的功能。只要不傷及中焦,就能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就將其消除。

趙良認為,五臟各有其陰陽屬性,只有脾胃居於中間,同時屬於陰陽。所以脾胃不僅受四時氣候影響,也接受來自四方的影響,不只是火氣的作用。四方水寒之陰,會影響脾;風熱之陽,會影響胃;飲食五味的寒熱,也會影響脾胃。一旦有干擾,脾氣就會不和,胃氣就會不清,水穀就無法化生為精微物質來滋養營衛,導致陰陽失調。

甘味是脾土的本味,所以脾氣不和時,要用甘溫的藥物來調和;胃氣不清時,要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理。麻黃味甘溫,可以走手足太陰經,到達皮膚,運行三陰經的氣,祛除陰寒之邪;石膏味甘寒,可以走手足陽明經,到達肌肉,運行三陽經的氣,祛除風熱之邪。用它們的甘味來入土,用它們的寒熱來調和陰陽,用它們的走竄之性來發散脾氣。再用甘草來調和中焦,緩解藥性。這兩味藥配合使用,就能發揮功效。大棗的甘味可以補脾中的血;生薑的辛味可以益胃中的氣。

怕風是陽氣虛弱的表現,所以加入附子來補益陽氣。而風水腫,則加入白朮來散皮膚間的風水,發揮穀氣的精華來宣通營衛之氣,白朮與麻黃、石膏一起,引導藥力進入中土脾胃。所以說,越婢湯這個名字是很恰當的。

醫家評價:

喻昌的論述清晰明瞭,趙良的說法則能詳細分析其原理,啟發後學。所以都將他們的論述記錄下來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溫熱病在體內發作,體表和體內都有熱象,患者會頭痛、身體疼痛,不畏寒反而怕熱,沒有汗卻喘氣,非常煩躁口渴,脈象浮在表面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來發汗並清除體內的火熱。如果脈象浮弱或者沉緊,沉細又怕冷,自己出汗卻不口渴,這種情況就不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

方劑組成:麻黃(去節,四兩),杏仁(去皮尖,五十枚),甘草(炙,二兩),石膏(打碎,用棉布包起來,半斤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一起煮。先煮麻黃,煮到剩五升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二升,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。

醫家解釋:

柯琴認為,石膏是清熱瀉火的重要藥物,在其他方劑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,但是使用不當也會造成危害。例如,青龍湯需要配合生薑、桂枝來宣發體表陽氣;白虎湯則需要搭配粳米來保護胃液。這個方子中的症狀只有熱而沒有寒,所以不需要使用生薑、桂枝,喘氣不是胃的問題而是肺的問題,所以不需要使用粳米。這個方子主要目的是保存陰液,所以不需要擔心會損傷陽氣。因此在麻黃湯的基礎上,去掉了桂枝的制約作用,選用麻黃的發散作用,杏仁的降氣作用,甘草的調和作用,並加倍使用了石膏的大寒之性,以此來清除體內外的實熱,這樣就可以使患者順利出汗,體內外的煩熱和喘氣也都能得到解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