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5)
卷六 (5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脈微惡寒,表裡俱虛,面色當白,今色反赤,是猶有表邪怫鬱,不能得小汗出宣發陽氣,故面赤身癢,未欲解也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,小小汗之以和營衛,自可愈也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,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,日再
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桂枝(一兩十六銖),芍藥(一兩六銖),麻黃(去節,十六銖),甘草(一兩二銖),杏仁(去皮尖,十六個),生薑(一兩六銖),大棗(擘,五枚)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服。
【注】服桂枝湯大汗出,脈洪大不解,若煩渴者,則表邪已入陽明,白虎湯證也。今脈雖洪大而不煩渴,則為表邪無在太陽,故與桂枝湯如前法也。若脈不洪大,壯熱亦減,惟寒熱如瘧,日再發者,雖屬輕邪,然終為微寒所持,非汗出必不解也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,小發營衛之汗。不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者,蓋因已大汗出,不欲其發營衛汗,欲其和營衛汗也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。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更汗。宜
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桂枝(一兩六銖),芍藥(一兩),甘草(炙,一兩三銖),石膏(二十四銖),麻黃(十六銖),大棗(擘,五枚),生薑(切,一兩六銖)
上七味,以水五升,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服。本方當裁為越婢湯、桂枝湯,各飲一升,今合為一方,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【注】桂枝二越婢一湯,即大青龍以杏仁易芍藥也,名雖越婢輔桂枝,實則大青龍之變制也。去杏仁惡其從陽而辛散,用芍藥以其走陰而酸收。以此易彼,裁而用之,則主治不同也。以桂枝二主之,則不發汗,可知越婢一者,乃麻黃石膏二物,不過取其辛涼之性,佐桂枝二,中和表而清熱,則是寓微汗於不發之中,亦可識也。非若大青龍以石膏佐麻黃而為發汗驅熱之重劑也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,治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而無熱多寒少,故不用石膏之涼也。桂枝麻黃各半湯,治如瘧狀,熱多寒少,而不用石膏更倍麻黃者,以其面有怫鬱熱色,身有皮膚作癢,是知熱不向里而向表,令得小汗以順其勢,故亦不用石膏之涼里也。桂枝二越婢一湯,治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而用石膏者,以其表邪寒少,肌裡熱多,故用石膏之涼,佐麻桂以和營衛,非發營衛也。今人一見麻桂,不問輕重,亦不問溫覆不溫覆,取汗不取汗,總不敢用。
皆因未究仲景之旨,麻桂只是營衛之藥。若重劑溫覆取汗,則為發營衛之藥;輕劑不溫覆取汗,則為和營衛之藥也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、身體怕冷,這是表裡都虛的現象,臉色應該是蒼白的,現在反而呈現紅色,這是因為還有表邪鬱積,無法通過微微出汗來宣發陽氣,所以臉色發紅、身體發癢,病情沒有緩解的跡象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讓身體微微出汗,調和營衛,自然就能痊癒。
如果服用桂枝湯後,出現大汗淋漓、脈搏洪大的情況,仍應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桂枝湯。如果身體症狀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次,只要出汗就會好轉,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(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藥物組成)桂枝(一兩十六銖),芍藥(一兩六銖),麻黃(去節,十六銖),甘草(一兩二銖),杏仁(去皮尖,十六個),生薑(一兩六銖),大棗(擘開,五枚)。
以上七味藥,用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兩次沸騰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二升,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。
【注釋】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,脈搏洪大,而且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煩渴的症狀,這說明表邪已經進入陽明經,是白虎湯證。現在脈搏雖然洪大但不煩渴,說明表邪還在太陽經,所以仍然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桂枝湯。如果脈搏不洪大,高燒也減退了,只是像瘧疾一樣寒熱交替,一天發作兩次,雖然屬於輕微的邪氣,但終究是受到微寒的影響,不出汗是不會好的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使營衛之氣微微發汗。不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的原因,是因為已經出過大汗,不希望再次發汗,而是希望調和營衛。
(桂枝二越婢一湯適用於)太陽病,發熱怕冷,熱多寒少,脈搏微弱的情況,這是體內沒有陽氣,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。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(桂枝二越婢一湯的藥物組成)桂枝(一兩六銖),芍藥(一兩),甘草(炙,一兩三銖),石膏(二十四銖),麻黃(十六銖),大棗(擘開,五枚),生薑(切片,一兩六銖)。
以上七味藥,用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兩次沸騰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二升,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。這個方子原本應該裁減成越婢湯和桂枝湯,各自服用一升,現在合為一方,叫做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【注釋】桂枝二越婢一湯,其實就是把大青龍湯中的杏仁換成了芍藥。名義上是越婢湯輔助桂枝湯,實際上是大青龍湯的變體。去掉杏仁是因為它會助長陽氣而發散,用芍藥是因為它走陰經而有收斂的作用。這樣替換,調整用藥,主治的疾病就不同了。以桂枝為主,就不會發汗,可以知道越婢一湯中的麻黃和石膏,只是取它們辛涼的特性,輔助桂枝,中和表邪而清熱,是在不發汗的情況下微微出汗,也是需要理解的。它不像大青龍湯用石膏輔助麻黃,是屬於發汗驅熱的重劑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,治療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次,出汗就能好的情況,沒有熱多寒少的症狀,所以不需要石膏的寒涼。桂枝麻黃各半湯,治療像瘧疾一樣,熱多寒少的情況,不使用石膏,也不再加倍麻黃,是因為病人臉上有鬱熱,身上皮膚發癢,說明熱不在內部而在表面,應該微微出汗順應這種趨勢,所以也不用石膏的寒涼來清裡熱。桂枝二越婢一湯,治療發熱怕冷,熱多寒少的情況,使用石膏,是因為病人表邪輕微,體內熱多,所以用石膏的寒涼,輔助麻黃桂枝來調和營衛,並不是要發汗。現在的人一看到麻黃、桂枝,不論病情輕重,也不管是溫覆還是不溫覆,要不要發汗,總是不敢使用。
這都是因為沒有深入研究張仲景的醫理,麻黃、桂枝只是調和營衛的藥物。如果是重劑量、溫覆來發汗,那就是發營衛的藥物;如果是輕劑量、不溫覆,那只是調和營衛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