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。
【注】是方也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。麻黃佐桂枝發太陽營衛之汗,葛根君桂枝解陽明肌表之邪。不曰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而以葛根命名者,其意重在陽明,以嘔利屬陽明多也。二陽表急,非溫服覆而取汗,其表未易解也。或嘔或利,里已失和,雖啜粥而胃亦不能輸精於皮毛,故不須啜粥也。
柯琴曰:此證身不疼、腰不疼、骨節不疼、不惡寒,是骨不受寒矣。頭項強痛,下連於背,牽動不寧,是筋傷於風矣。不喘不煩躁,不幹嘔,是里不病,元汗惡風,病只在表。若表病而兼下利,則是表實裡虛矣。比麻黃、青龍二證較輕,然項強連背拘強,更甚於項強無汗,不失為表。
但脈浮不緊,故不從乎麻黃,而於桂枝方加麻黃倍葛根以去實,小變麻桂之法也。蓋葛根為陽明主藥,凡太陽有陽明者,則佐入太陽藥中;凡少陽有陽明者,則佐入少陽藥中,無不可也。李杲定為陽明經藥。張潔古云:未入陽明者、不可便服。豈二人未讀仲景書乎?要知葛根、桂枝,俱是解肌和里之藥,故有汗、無汗,下利、不下利,俱可用,與麻黃之專於發表者不同也。
《金匱》治太陽病無汗,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。
【集註】喻昌曰:傷寒項背𠘧𠘧,無汗惡風者,用葛根湯。此證亦用之者,以其邪在太陽、陽明兩經之界。兩經之熱並於胸中,必傷肺金清肅之氣,故水道不行,小便少,津液不布而無汗。陽明之筋內結胃口,外行胸中,過人迎環口,熱並陽明,斯筋脈牽引,口噤不得語。然剛痙無汗,必從汗解,況濕邪內郁,必以汗出如故而止。
故用此湯合解兩經之濕熱,與風寒之表,法無害其同也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,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
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。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桂枝(一兩六銖),芍藥(一兩),麻黃(去節,一兩),生薑(一兩),甘草(炙,一兩),大棗(擘,四枚),杏仁(去皮尖,二十四個)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溫服六。
【注】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有如瘧狀之寒熱。熱多寒少者,其人不嘔,小便清白,此里和不受邪,雖為欲自愈;然必審其如瘧狀寒熱,一日二、三度,輕輕而發,診其脈微而且緩,則知邪衰正復,表裡將和,始為欲愈也。若脈微不緩,正未復也,更惡寒者,邪未衰也,雖不能自愈,但已為前之汗、吐、下虛其表裡,故不可更發汗、更吐、更下也。
白話文: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,先煮麻黃和葛根,煮到水減少二升時,撈掉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到剩下三升,溫熱服用一升。服藥後蓋被子,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,不需要喝粥。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和禁忌,都和使用桂枝湯時相同。
【說明】這個方子其實就是桂枝湯加上麻黃和葛根。麻黃輔助桂枝發散太陽經的營衛之氣,使之發汗;葛根主導桂枝,解除陽明經肌表的邪氣。這個方子不叫做「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」,而以葛根來命名,是因為它更側重於治療陽明經的病症,因為嘔吐和腹瀉多半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如果太陽和陽明兩經都出現表證的急症,就必須用溫服藥物並蓋被取汗的方式,才能有效解除表邪。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,表示身體內部已經失調,即使喝粥,胃也無法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,所以不需要喝粥。
柯琴說:這種病症的特點是身體不疼痛、腰不痛、骨節不痛、不畏寒冷,表示寒邪沒有侵犯到骨頭。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,向下連接到背部,牽動而感到不適,是因為筋脈受到風邪的影響。沒有喘氣、煩躁、或乾嘔,表示內部沒有病變,只是元氣沒有發散而畏風,病症只在肌表。如果表症的同時伴隨腹瀉,就表示是表實裡虛的狀況。和使用麻黃湯或大青龍湯的病症相比,這個病症較輕,但因為頸部僵硬連帶背部拘急強硬,比單純的頸部僵硬無汗的情況更嚴重,仍然屬於表證。
但是因為脈象是浮而無力,所以不使用麻黃湯,而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麻黃並加倍葛根的用量來驅除實邪,這是對麻黃桂枝使用方法的一種變通。葛根是治療陽明經的主要藥物,凡是太陽經兼有陽明經問題的,就將葛根加入太陽經的藥方中;凡是少陽經兼有陽明經問題的,就將葛根加入少陽經的藥方中,沒有不可以的。李杲認為葛根是陽明經的藥物。張潔古說:還沒有進入陽明經的病症,不可以隨便服用葛根。難道這兩個人都沒有讀過張仲景的著作嗎?要知道葛根和桂枝都是解肌和調和內部的藥物,所以無論有沒有出汗、有沒有腹瀉,都可以使用,這和麻黃專門用於發汗是不同的。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治療太陽病,沒有出汗,小便反而減少,氣往上衝到胸部,嘴巴緊閉無法說話,將要發生角弓反張。
【集註】喻昌說:傷寒病,頸背僵硬,沒有出汗又怕風的,就用葛根湯。這個病症也用葛根湯,是因為病邪在太陽經和陽明經的交界處。兩條經脈的熱聚集在胸中,必定會損傷肺的清肅之氣,所以水道不通,小便減少,津液無法輸布而沒有汗。陽明經的筋脈在內部結於胃口,在外部行走於胸中,經過人迎穴環繞口部,熱邪聚集在陽明經,就會導致筋脈牽引,嘴巴緊閉無法說話。然而角弓反張無汗,必須透過發汗來解除,何況濕邪鬱積在內部,必須讓汗液恢復正常排出才能停止。
因此使用這個方子,可以同時解除兩條經脈的濕熱和風寒,使用方法沒有任何妨礙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:太陽病,發病八九天,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熱怕冷,發熱多而怕冷少,這個人不嘔吐,小便正常。一天發作兩三次,脈象微弱而緩和,表示病即將痊癒。如果脈象微弱但仍然怕冷,表示陰陽兩虛,不可以再發汗、瀉下或催吐。如果臉色反而出現發熱的顏色,表示還沒有要痊癒,因為身體沒有微微出汗,一定會感到搔癢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桂枝(一兩六銖),芍藥(一兩),麻黃(去節,一兩),生薑(一兩),甘草(炙,一兩),大棗(擘開,四枚),杏仁(去皮尖,二十四個)
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,先煮麻黃一兩沸,撈掉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一升八合,撈出藥渣,溫熱服用六合。
【說明】太陽病,發病八九天,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。發熱多而怕冷少,而且這個人不嘔吐,小便清澈,表示內部正常沒有受到邪氣侵犯,雖然表示病即將自癒;但必須仔細觀察是否真的像瘧疾一樣,寒熱症狀輕微,一天發作兩三次,診斷時脈象是微弱而且緩和,才能判斷是邪氣衰退正氣恢復,表裡即將調和,這才是病即將痊癒的徵兆。如果脈象微弱但不緩和,表示正氣尚未恢復,如果仍然怕冷,表示邪氣還沒有衰退,雖然不能自行痊癒,但因為先前已經透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方式虛耗了表裡,所以不可以再使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方式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