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3)
卷六 (3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設無煩躁,則又當從事於麻黃桂枝各半湯也。仲景於表劑中加大寒辛甘之品,則知麻黃證之發熱,熱全在表;大青龍證之煩躁,兼肌里矣。初病太陽即用石膏者,以其辛能解肌熱,寒能清胃火,甘能生津液,是預保陽存津液之先著也。粗工疑而畏之,當用不用,必致熱結陽明,斑黃狂冒,紛然變出矣。
觀此則可知石膏乃中風傷寒之要藥,得麻、桂而有青龍之名,得知草而有白虎之號也。服後取微汗,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一服得汗,停其後服,蓋戒人即當汗之證,亦不可過汗也。所以仲景桂枝湯中不用麻黃者,是欲其不大發汗也;麻黃湯中用桂枝者,恐其過汗無制也。若不慎守其法,汗多亡陽,變生諸逆,表遂空虛而不任風,陰盛格陽而更煩躁不得眠也。
小青龍湯,治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。或渴、或利、或噎,或小便
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。及雜病膚脹、水腫證,用此發汗而利水。
麻黃(去節,三兩),芍藥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甘草(炙,三兩),乾薑(二兩),半夏(洗,半升),桂枝(三兩),細辛(三兩)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若渴者,去半夏加括姜根三兩,若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(炮)一枚。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,去麻黃加茯苓四兩。若喘者,去麻黃加杏仁(去皮尖)半升。若微利者,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(熬令赤色)。
【按】「加蕘花如雞子,熬令赤色」,此必傳寫之訛。蓋《本草》蕪花即芫花類也,用之攻水,其力甚峻,五分可令人卞行數十次,豈有治停飲之微利,而用雞子大之蕘花者乎?當改加茯苓四兩。
【注】太陽停飲有二:一中風,表虛有汗,五苓散證也;一傷寒,表實無汗,小青龍湯證也。表實無汗,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。去大棗者,以其性泥也。去杏仁者,以其無喘也,有喘者加之。去生薑者,以有乾薑也,若嘔者仍用。佐乾薑、細辛,極溫極散,使寒與水俱從汗而解。
佐半夏逐痰飲,以清不盡之飲。佐五味收肺氣,以斂耗傷之氣,若渴者,去半夏加花粉,避燥以生津也。若微利與噎,小便不利,少腹滿,俱去麻黃,遠表以就里也。加附子以去噎散寒,則噎可止。加茯苓以利水,則微利少腹滿可除矣。此方與越婢湯同治水飲溢於表,而為膚脹、水腫,宜發汗外解者,元不隨手而消。
越婢治有熱者,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陽水也。小青龍治有寒者,故方中佐以薑、桂以消陰水也。
葛根湯,治太陽、陽明兩經合病,頭項強痛,背亦牽強,脈浮元汗惡風者,及表不
解,下利而嘔者,並宜服此發汗。
葛根(四兩),麻黃(去節,三兩),桂枝(二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切,二兩),大棗(擘,十二枚)
白話文:
如果沒有煩躁不安的情況,那麼就應該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來治療。張仲景在治療表證的藥方中加入大寒辛甘的藥材,這說明麻黃證的發熱是熱完全在體表;而大青龍證的煩躁,則是熱兼有在肌肉裡面的情況。剛開始發病,屬於太陽病就使用石膏,是因為石膏的辛味能解除肌肉的熱,寒性可以清除胃火,甘味可以生成津液,這是在預防保養陽氣,存留津液的先見之明。醫術不精的人會懷疑而不敢用,該用卻不用,必定會導致熱邪結在陽明經,出現發斑、發黃、狂躁等各種變證。
由此可知,石膏是治療中風傷寒的重要藥物,與麻黃、桂枝配合使用就有了青龍湯的名稱,和知母、甘草配合使用就有了白虎湯的稱號。服藥後要取得微微出汗的效果,如果出汗太多,就用溫粉撲在身上。一服藥就出汗了,就停止後續的服藥,這是告誡人們即使是需要發汗的病症,也不可以發汗太過。所以張仲景在桂枝湯中不用麻黃,是希望藥效不要過於發汗;在麻黃湯中使用桂枝,是為了防止發汗過度而沒有制約。如果不謹慎遵循這些方法,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產生各種逆症,表證會因此虛弱而不能抵禦風邪,陰邪過盛而使陽氣被格拒在外,反而更加煩躁不得安眠。
小青龍湯,用來治療傷寒表證沒有解除,同時心下有水氣停滯,出現乾嘔、發熱而咳嗽的症狀。或是出現口渴、腹瀉、噎塞、小便不暢、小腹脹滿,或是氣喘等情況。以及治療其他雜病中出現的皮膚脹滿、水腫等病症,可以用這個方子來發汗並利水。
藥方組成:麻黃(去掉節,三兩),芍藥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甘草(炙,三兩),乾薑(二兩),半夏(洗淨,半升),桂枝(三兩),細辛(三兩)
以上八味藥,用水一斗(約1800毫升)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(約360毫升)。
如果口渴,去掉半夏,加入括樓根三兩;如果噎塞,去掉麻黃,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;如果小便不利,小腹脹滿,去掉麻黃,加入茯苓四兩;如果氣喘,去掉麻黃,加入去皮尖的杏仁半升;如果輕微腹瀉,去掉麻黃,加入熬成紅色的蕘花像雞蛋大小的一團。
【說明】「加入蕘花像雞蛋大小的一團,熬成紅色」,這一定是傳抄時的錯誤。因為《本草》記載,蕪花就是芫花一類,用來攻逐水邪,藥力很猛,五分就能使人腹瀉數十次,哪有治療停飲導致的輕微腹瀉,卻用雞蛋大小的蕘花呢?應該改為加入茯苓四兩。
【註解】太陽經停飲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中風,表虛有汗,用五苓散治療;另一種是傷寒,表實無汗,用小青龍湯治療。表實無汗,所以要結合麻黃、桂枝二方來解表。方中不用大棗,是因為它性味黏膩。不用杏仁,是因為沒有氣喘的症狀,有氣喘才加入。不用生薑,是因為已經有乾薑了,如果出現嘔吐,仍然要用生薑。加入乾薑、細辛,藥性極溫且極能發散,使寒邪和水邪都從汗液排出。
加入半夏來驅逐痰飲,以清除沒有完全清除的痰飲。加入五味子來收斂肺氣,以收斂耗傷的氣,如果口渴,去掉半夏,加入花粉,以避免乾燥,產生津液。如果出現輕微腹瀉、噎塞、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等症狀,都要去掉麻黃,離開表證,轉而針對裡證進行治療。加入附子來祛除噎塞,散寒,噎塞就可以停止。加入茯苓來利水,就可以解除輕微腹瀉和小腹脹滿的症狀。這個方子和越婢湯都用來治療水飲溢於體表,導致皮膚脹滿、水腫的病症,應該發汗外解,不能馬上就消除。
越婢湯治療有熱的病症,所以方中使用石膏作為主藥來發散陽水。小青龍湯治療有寒的病症,所以方中加入乾薑、桂枝來消散陰水。
葛根湯,用來治療太陽、陽明兩經合併發病的病症,出現頭頸僵硬疼痛,背部也感到牽引著疼痛,脈浮而無汗,怕風的病症,以及治療表證未解,出現腹瀉和嘔吐的病症,都應該服用這個方子來發汗。
藥方組成:葛根(四兩),麻黃(去掉節,三兩),桂枝(二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切,二兩),大棗(擘開,十二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