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
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。溫覆取微汗,不須啜粥。一服汗出,停後服。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

【注】凡風寒在表,脈浮緊數無汗者,皆表實也,宜麻黃湯主之。名曰麻黃湯者,君以麻黃也。麻黃性溫,味辛而苦,其用在迅升,桂枝性溫,味辛而甘,其能在固表。證屬有餘,故主以麻黃必勝之算也。監以桂枝制節之妙也。杏仁之苦溫佐麻黃逐邪而降逆;甘草之甘平,佐桂枝和內而拒外。

飲入於胃,行氣於元府,輸精於皮毛,斯毛脈合精,溱溱汗出,在表之邪必盡去而不留,痛止喘平,寒熱頓解。不須啜粥而藉汗於谷也。其不用薑、棗者,以生薑之性橫散於肌,礙麻黃之迅升,大棗之性泥滯於膈,礙杏仁之速降,此欲急於直達,稍緩則不迅,橫散則不升矣。然則為純陽之劑,過於發散,如單刀直入之將,用之若當,一戰成功,不當則不戢而召禍。

故可一而不可再,如汗後不解,便當以桂枝代之。此方為仲景開表逐邪發汗第一峻藥也。庸工不知其制在溫覆取汗,若不溫覆取汗,則不峻也。世謂麻黃專能發表,不治他病。不知此湯合桂枝湯,名麻桂各半湯,用以和太陽留連未盡之寒熱。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湯,名桂枝二越婢一湯,用以解太陽熱多寒少之寒熱。

若陽盛於內而無汗者,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以散太陰肺之邪。若陰盛於內而無汗者,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,以溫散少陰腎家之寒。《金匱要略》以此方去桂枝,《千金方》以此方桂枝易桂,皆名還魂湯,用以治邪在太陰,卒中暴厥,口噤氣絕,下咽奏效,而皆不溫覆取汗。是知麻黃湯之峻與不峻,而溫覆與不溫覆。

此仲景用方之心法,豈常人所能得而窺耶!

大青龍湯,治太陽風寒兩傷,營衛同病。傷寒之脈而見中風之證,中風之脈而見傷寒

之證,二證俱不出汗而煩躁者,用此兩解發汗。雖有是證,若脈微弱,自汗出者,不可服之,服必亡陽。

麻黃(去節,六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去皮尖,四十個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切,三兩),大棗(擘,十二枚),石膏(碎,綿囊,如雞子大)
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取微汗。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一服汗者,停後服。汗多亡陽,遂虛,惡風煩躁不得眠也。

【注】何以知風寒兩傷、營衛同病、以傷寒之脈而見中風之證,中風之脈而見傷寒之證也。名大青龍湯者,取龍興雲雨之義也。治風不外乎桂枝,治寒不外乎麻黃,合桂枝麻黃二湯以成劑,故為兼風寒中傷者主之也。二證俱無汗,故減芍藥、不欲其收也。二證俱煩躁,故加石膏以解其熱也。

白話文:

將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這四味藥,加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兩升時,撈去上面的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下二升半的藥汁,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八合。服用後蓋上被子微微發汗,不需要喝粥。如果服用一劑藥就發汗了,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。如果汗出太多,可以用溫熱的粉撲在身上。

【說明】凡是風寒在表,脈象浮緊且快,沒有汗的人,都是屬於表實證,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。之所以叫做麻黃湯,是因為麻黃是這藥方的主藥。麻黃藥性溫熱,味道辛辣且苦澀,作用是快速提升體內陽氣;桂枝藥性溫熱,味道辛辣且甘甜,作用是鞏固體表。因為病邪屬於實證,所以用麻黃為主藥,以達到必勝的效果。桂枝的作用是輔助麻黃,並加以節制。杏仁的苦溫之性能夠幫助麻黃驅逐邪氣並使逆氣下降;甘草的甘平之性能夠幫助桂枝調和體內,並抵抗外邪。

藥液喝入胃中,會將氣輸送到三焦,再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毛孔,使毛孔與經絡內的精微物質結合,大量出汗,這樣在體表的邪氣就能完全去除,不會留下,疼痛、喘息就能平息,寒熱的症狀也能立刻解除。不需要喝粥,因為汗液並非來自於穀物。這個藥方不使用生薑、大棗,是因為生薑的藥性會橫向擴散到肌肉,妨礙麻黃的快速升發,而大棗的藥性會停滯在膈膜,妨礙杏仁的快速下降。這是為了快速直達病所,稍微遲緩就不迅速,橫向擴散就不能上升了。然而這個藥方屬於純陽的藥劑,過於發散,就像單刀直入的將軍,用對了就能一次成功,用不對則會招致禍患。

所以這個藥方只能用一次,不能再次服用。如果發汗後病症沒有解除,就應該用桂枝湯來代替。這個方子是張仲景開表驅邪、發汗的第一猛藥。庸醫不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在於蓋被子取汗,如果不蓋被子取汗,就不能算猛藥。世人認為麻黃只能發汗,不能治療其他疾病。他們不知道這個方子和桂枝湯合用,就叫做麻桂各半湯,用來治療太陽經寒熱未盡的病症。去掉杏仁加入石膏再和桂枝湯合用,就叫做桂枝二越婢一湯,用來解除太陽經熱多寒少的寒熱症狀。

如果體內陽氣過盛而沒有汗,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用來疏散太陰肺部的邪氣。如果體內陰氣過盛而沒有汗,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,用來溫散少陰腎臟的寒邪。《金匱要略》把這個方子去掉桂枝,《千金方》把這個方子的桂枝換成桂,都叫做還魂湯,用來治療邪氣在太陰經、突然昏倒、口噤氣絕、服用後立刻見效的急症,但都不需要蓋被子取汗。由此可知麻黃湯的猛烈與否,以及蓋被子取汗與不蓋被子取汗的區別。

這是張仲景用藥的心法,哪是普通人能夠窺探得到的呢!

大青龍湯,治療太陽經風寒兩傷,營衛同時發病的症狀。出現傷寒的脈象,卻有中風的症狀;出現中風的脈象,卻有傷寒的症狀。這兩種情況都是沒有汗而煩躁,就用這個方子來同時解表發汗。即使有這些症狀,如果脈象微弱,有自汗,就不能服用這個藥方,服用必定會耗損陽氣。

麻黃(去掉莖節,六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去掉外皮和尖端,四十個),甘草(炙過,二兩),生薑(切片,三兩),大棗(掰開,十二枚),石膏(打碎,用布袋包起來,像雞蛋大小)

以上七味藥,加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兩升時,撈去上面的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的藥汁,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以微微發汗為度。如果汗出太多,可以用溫熱的粉撲在身上。服用一劑藥就發汗了,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。出汗太多會耗損陽氣,導致虛脫,出現怕風、煩躁、失眠等症狀。

【說明】如何判斷是風寒兩傷、營衛同病?就是出現傷寒的脈象,卻有中風的症狀,出現中風的脈象,卻有傷寒的症狀。之所以叫做大青龍湯,取其像龍興起雲雨的含義。治療風邪離不開桂枝,治療寒邪離不開麻黃,這個方子是將桂枝湯和麻黃湯結合而成,所以可以用來治療兼有風寒傷害的症狀。這兩種情況都是沒有汗,所以減少芍藥的用量,不希望它有收斂的作用。這兩種情況都有煩躁的症狀,所以加入石膏來解除熱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