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
桂枝湯,治風寒在表,脈浮弱,自汗出,頭痛發熱,惡風惡寒,鼻鳴乾嘔等證,及雜

證自汗、盜汗、虛損、虛瘧亦可用。若脈浮緊,汗不出者,酒客病風寒而汗出者,禁用。

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服一升,覆令微汗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服一升,汗出病痊,不必盡劑。服已,更啜稀粥一盞,以助藥力。

【注】凡風寒在表,脈浮弱自汗出者,皆屬表虛,宜桂枝湯主之。名曰桂枝湯者,君以桂枝也。桂枝辛溫,辛能散邪,溫從陽而扶衛。芍藥酸寒,酸能斂汗,寒走陰而益營。桂枝君芍藥,是於發散中寓斂汗之意;芍藥臣桂枝,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。生薑之辛,佐桂枝以解肌表;大棗之甘,佐芍藥以和營里。

甘草甘平,有安內攘外之能,用以調和中氣,即以調和表裡,且以調和諸藥矣。以桂、芍之相須,薑、棗之相得,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,氣衛血營,並行而不悖,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,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,蓋穀氣內充,不但易為釀汗,更使已人之邪不能少留,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。又妙在溫服令一時許,漐漐微似有汗,是授人以微汗之法。

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,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。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,乃解肌、發汗、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。凡中風、傷寒,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,皆得而主之。其他但見一、二證即是,不必悉具。故麻、葛、青龍發汗諸劑,咸用之也。

若汗不出麻黃證也,脈浮緊者麻黃脈也,固不可與桂枝湯,然初起無汗,當用麻黃髮汗,如汗解後復煩,脈浮數者,與下後脈仍浮、氣上衝者,及下後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皆用此以解外。何也?蓋此時表雖不解,腠理已疏,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,且經汗下,津液已傷,故脈證雖同麻黃,而主治當屬桂枝矣。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,不治傷寒,使人疑而不用;又謂專發肌表不治他病。

不知此湯倍芍藥、生薑加人參,名桂枝新加湯,用以治營表虛寒,肢體疼痛;倍芍藥加飴糖,名小建中湯,用以治裡虛心悸,腹中急痛;再加黃耆,名黃耆建中湯,用以治虛損虛熱,自汗盜汗。因知仲景之方,可通治百病也。

麻黃湯,治太陽風寒在表,頭項強痛發熱,身疼,腰痛,骨節痛,惡風寒無汗,胸

滿面喘,其脈浮緊或浮數者,用此發汗,雖有是證,若脈浮而弱,汗自出,或尺中脈微與遲者,俱不可用。風、寒、濕成痹,肺經壅塞,昏亂不語,冷風哮吼最宜。

麻黃(去節,三兩),桂枝(二兩),甘草(炙,一兩),杏仁(去皮尖,六十枚)

白話文:

桂枝湯

這個方子是治療風寒侵襲體表,出現脈象浮而無力、容易出汗、頭痛發燒、怕風怕冷、鼻塞、想吐等症狀的。另外,像是體虛自汗、盜汗、身體虛弱、虛弱導致的瘧疾,也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但是如果脈象浮而且繃緊,或是沒有出汗,或是有喝酒習慣的人,因為風寒而導致出汗的情況,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子。

藥材組成: 桂枝(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生薑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
做法: 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到剩三升,每次服用一升。服藥後蓋好被子,讓身體微微出汗,但不能像水流一樣大量出汗,不然病不會好。如果服用一升藥後,汗出病就好了,就不用再喝剩下的藥。服藥後,可以喝一碗稀粥來幫助藥力發揮。

說明: 凡是風寒侵襲體表,出現脈象浮而無力、容易出汗的情況,都屬於體表虛弱,適合用桂枝湯來治療。之所以叫桂枝湯,是因為以桂枝作為主要藥材。桂枝性味辛溫,辛能發散邪氣,溫能幫助陽氣,鞏固體表的防禦能力。芍藥性味酸寒,酸能收斂汗液,寒能滋養陰液,補充體內的營養。桂枝是主藥,芍藥是輔助藥,這樣在發散邪氣的同時也兼顧了收斂汗液的功效。芍藥輔助桂枝,則是在鞏固體表的同時,也有微微出汗的作用。生薑的辛辣,可以幫助桂枝來解除體表的肌肉緊張。大棗的甘甜,可以幫助芍藥來調和體內的營養。

甘草性味甘平,有安內攘外的作用,用來調和中氣,也因此可以調和體表和體內,同時調和所有藥材。桂枝和芍藥相互配合,生薑和大棗相互幫助,再加上甘草調和體表和體內,讓氣血運行順暢,相互協調,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。更重要的是,服藥後要喝熱稀粥來幫助藥力發揮,因為穀物的營養可以讓身體內充實,不但容易發汗,更讓病邪無處可留,未來的病邪也無法入侵。另外,服藥後讓身體溫熱,微微出汗,是為了教導人們正確發汗的方法。

絕對不可以讓身體像水流一樣大量出汗,這樣病絕對不會好,這是要告誡大家不要過度發汗。這個方子是張仲景所有方子的首位,是解除肌肉緊張、發汗、調和營衛的最佳方子。凡是中風或傷寒,出現脈象浮而無力、容易出汗而且體表未解的情況,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其他只要出現一兩種相關症狀就可以使用,不一定要所有症狀都出現。所以其他像是麻黃湯、葛根湯、青龍湯這些發汗的藥方,也都會用到桂枝湯。

如果不出汗,那就是麻黃湯證;脈象浮而且繃緊,也是麻黃湯證,絕對不能用桂枝湯。但是剛開始沒出汗,應該用麻黃湯發汗,如果出汗後又感到煩躁,脈象浮而快,或是服用瀉藥後脈象仍然浮,氣往上衝,或是服用瀉藥後腹瀉停止,但身體疼痛不止,這些情況都要改用桂枝湯來解除體表未解的問題。這是因為這時體表雖然還沒完全恢復,但是皮膚的紋理已經疏鬆了,病邪不是在皮膚表面,而是跑到肌肉層了,而且經過發汗或瀉藥,身體的津液已經受損,所以脈象和麻黃湯證雖然類似,但治療應該以桂枝湯為主。有些醫術不精的人,錯誤地認為桂枝湯專門治療中風,不能治療傷寒,導致人們不敢使用。又說桂枝湯只能發散體表的邪氣,不能治療其他疾病。

他們不知道,把桂枝湯的芍藥和生薑加倍,再加入人參,就成了桂枝新加湯,可以用來治療營血虛弱、體表虛寒、肢體疼痛。把芍藥加倍,再加入麥芽糖,就成了小建中湯,可以用來治療體內虛弱導致的心悸、腹痛。再加入黃耆,就成了黃耆建中湯,可以用來治療身體虛弱發熱、自汗盜汗。從這些變化就可以知道,張仲景的方子是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的。

麻黃湯

這個方子是治療太陽經受風寒侵襲,出現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、發燒、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痛、怕風怕冷、沒有出汗、胸悶氣喘,脈象浮而且繃緊或浮而且快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麻黃湯發汗。雖然有以上這些症狀,但是如果脈象浮而且無力,容易出汗,或是尺脈微弱而且遲緩,就都不能使用麻黃湯。風、寒、濕結合導致的關節疼痛,肺經阻塞,導致意識模糊、無法說話、冷風哮喘,最適合用這個方子。

藥材組成: 麻黃(去除節,三兩)、桂枝(二兩)、炙甘草(一兩)、杏仁(去除皮尖,六十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