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0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五)

然是方為營衛尚強,中氣不虧者設。若脾胃素弱,營衛不調,則有托裡消毒散之法,必須斟酌而用。此薛己所論千古不易之治也。因附治瘍用方之法於後,使學者服膺云。

薛己曰:治瘍之法,若腫高焮痛者,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,後用托裡敗毒散。漫腫微痛者,用托裡散,如不應,加薑、桂。若膿出而反痛,氣血虛也,八珍散。不作膿不腐潰,陽氣虛也,四君加歸、耆、肉桂。不生肌、不收斂,脾氣虛也,四君加芍藥、木香。惡寒僧寒,陽氣虛也,十全大補加薑、桂。

晡熱內熱,陰血虛也,四物加參、耆。欲嘔作嘔,胃氣虛也,六君加炮姜。自汗、盜汗,五臟虛也,六味九料加五味子。食少體倦,脾氣虛也,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。喘促咳嗽,脾肺虛也,前湯加麥冬、五味。欲嘔少食,脾胃虛也,人參理中湯。腹痛泄瀉,脾胃虛寒也,附子理中湯,熱渴淋秘,腎虛陰火也,加減八味丸。

大凡怯弱之人,不必分其腫潰,惟當先補胃氣。蓋瘡瘍之作,緣陰陽虧損,其膿既泄,氣血愈虛,豈有不宜補者哉!或疑參、耆滿中,間有用者,又加發散敗毒,所補不償所損。又或以有疾不服補劑,因而致誤者多矣。可勝惜哉!

托裡消毒散

人參,黃耆,白朮,茯苓,當歸,川芎,白芍,金銀花,白芷,甘草,連翹

水煎服。

【注】參、耆、朮、苓、草以益氣分,歸、芎、芍以滋血分,銀花、白芷、連翹以解毒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是為那些身體底子還不錯,中氣不虛的人設計的。如果脾胃本來就虛弱,氣血也不調和,就應該用托裡消毒散這樣的方子,使用時必須仔細斟酌。這是薛己提出的,千古不變的治療原則。因此將治療瘡瘍的用藥方法附在後面,讓學習的人可以牢記在心。

薛己說:治療瘡瘍的方法,如果腫起來又紅又痛,先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,之後再用托裡敗毒散。如果只是微微腫脹、輕微疼痛,就用托裡散,如果沒效果,就加薑和桂枝。如果膿排出後反而更痛,那就是氣血虛弱了,要用八珍散。如果瘡不化膿也不潰爛,那是陽氣虛弱了,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、黃耆、肉桂。如果瘡不長新肉、不收口,那是脾氣虛弱了,用四君子湯加上芍藥、木香。如果怕冷而且發冷,那是陽氣虛弱了,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薑和桂枝。

如果下午發熱或身體內熱,那是陰血虛弱了,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黃耆。如果想吐或已經在吐,那是胃氣虛弱了,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。如果自己出汗或盜汗,那是五臟都虛弱了,用六味丸再加上五味子。如果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,那是脾氣虛弱了,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半夏。如果氣喘咳嗽,那是脾肺虛弱了,用前面的方子加上麥冬和五味子。如果想吐又吃不下東西,那是脾胃虛弱了,用人參理中湯。如果肚子痛又拉肚子,那是脾胃虛寒了,用附子理中湯。如果口渴、小便不順暢,那是腎虛陰火了,用加減八味丸。

總之,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不論瘡瘍有沒有潰爛,都應該先補益胃氣。因為瘡瘍的發生,都是因為陰陽虧損,膿排出後,氣血會更加虛弱,怎麼能不補呢?有人擔心人參、黃耆會使身體太過滋補,但其實適當用一些,再加上一些發散敗毒的藥,這樣所補的並不會超過所損的。還有人因為生病就不敢服用補藥,因而延誤病情的例子很多,實在令人惋惜!

托裡消毒散
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甘草、連翹

用水煎服。

【說明】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是用來補益氣分的,當歸、川芎、白芍是用來滋養血分的,金銀花、白芷、連翹是用來解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