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9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五)

五靈脂,蒲黃(等分)

每服三錢,酒煎服。

獨聖散

南山楂肉(炒,一兩),

水煎,用童便沙糖和服。

【集註】吳於宣曰:經云:心主血,脾統血,肝藏血。故產後瘀血停滯,三經皆受其病,以致心腹瘀痛,惡寒發熱,神迷眩運,胞膈滿悶。凡茲者,由寒凝不消散,氣滯不流行,惡露停留,小腹結痛,迷悶欲絕,非純用甘溫破血行血之劑,不能攻逐蕩平也。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,生用則行血;蒲黃辛平入肝,生用則破血。

佐酒煎以行其力,庶可直抉厥陰之滯,而有推陳致新之功。甘不傷脾,辛能散瘀,不覺諸證悉除,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。至獨聖散用山楂一味濃煎,與沙糖童便同服者何也?山楂不惟消食健脾,功能破瘀止兒枕痛;更益以沙糖之甘,逐惡而不傷脾,童便之咸,人胞而不涼下。相得相須,功力甚偉,名之曰獨聖,誠不虛也。

大黃䗪蟲丸,治五勞七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。

大黃(酒蒸,十兩),桃仁(去皮尖,炒,四兩),杏仁(去皮尖,炒,四兩),黃芩(炒,二兩),甘草(三兩),芍藥(炒,四兩),地黃(十兩),乾漆(炒,一兩),虻蟲(去翅足,炒,一兩五錢),水蛭(炙黃,百枚),蠐螬(炒,一兩五錢),䗪蟲(去頭足,炒,一兩),

上十二味為末,蜜丸如小豆大。酒服五丸,日三服。

【集註】李中梓曰:勞傷之證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此內有瘀血者也。瘀之日久,則必發熱,熱涸其液,則血乾於經隧之間,愈干愈熱,愈熱愈干,而新血皆損。人之充養百骸,光華潤澤者,止藉此血,血傷則無以沃其膚,故甲錯也。目得血而能視,血枯則無以榮,其目故黯黑也。

仲景洞見此證,補之不可,涼之無益,而立此方。經曰:血主濡之,故以地黃為君。堅者削之,故以大黃為臣。統血者脾也,脾欲緩急,食甘以緩之。又酸苦湧泄為陰,故以甘、芍、桃仁為佐。咸走血,苦勝血,故以乾漆之苦,四蟲之咸為使。夫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升,瘀血不去,則新血不生。

今人遇一勞證,便用滋陰之藥,服而不效,坐以待斃,術豈止此耶!

仙方活命飲(附:薛己治瘍通方),治一切瘡瘍,未成膿者內消,已成膿者即潰,又止痛、

消毒之聖藥也。

穿山甲,白芷,防風,皂角制,乳香,沒藥,當歸尾,赤芍,花粉,貝母,陳皮,金銀花,甘草

上十三味。用酒一碗。煎數沸服。

【集註】羅謙甫曰: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。經云: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。故癰疽之發,未有不從營氣之鬱滯,因而血結痰滯蘊崇熱毒為患。治之之法,妙在通經之結,行血之滯,佐之以豁痰理氣解毒。是方穿山甲以攻堅,皂刺以達毒所,白芷、防風、陳皮通經理氣而疏其滯,乳香定痛和血,沒藥破血散結,赤芍、歸尾以驅血熱而行之,以破其結。佐以貝母、金銀花、甘草,一以豁痰解鬱,一以散毒和血,其為潰堅止痛宜矣。

白話文:

五靈脂、蒲黃散

五靈脂和蒲黃,兩者份量相同。

每次服用三錢,用酒煎煮後服用。

獨聖散

將南山楂肉(炒過)一兩,用水煎煮,再加入童子小便和紅糖一起服用。

**註解:**吳於宣說:「根據經絡理論,心主管血液運行,脾統攝血液,肝儲藏血液。所以產後瘀血停滯時,心、脾、肝三經都會受到影響,導致心腹瘀痛、發冷發熱、神志不清、頭暈目眩、胸腹脹悶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寒邪凝結無法消散,氣機阻滯不通暢,惡露滯留,小腹疼痛,甚至昏迷不醒。這種情況,如果不用溫熱藥物來活血化瘀,就無法攻破這些瘀滯。這個方子使用五靈脂,性味甘溫,走肝經,生用可以活血;蒲黃,性味辛平,入肝經,生用可以破血。

用酒煎煮可以增強藥力,使藥效直達肝經的淤滯,達到推動新陳代謝的作用。甘味的藥材不傷脾胃,辛味的藥材可以散瘀,不知不覺中各種症狀就會消失,可以輕鬆地一笑置之。至於獨聖散,只用山楂一味濃煎,再與紅糖和童子小便一起服用,又是為什麼呢?山楂不僅能健脾消食,還能破瘀止產後腹痛;再加上紅糖的甘味,能去除惡露而不傷脾胃;童子小便的鹹味,能使藥力到達胞宮而不寒涼。這些藥物互相配合,功效顯著,稱為「獨聖」實在不虛假。」

大黃䗪蟲丸,治療因過度勞累或外傷造成的五勞七傷,體內有瘀血,導致皮膚乾燥粗糙,眼睛黯淡無光。

藥材包括:大黃(用酒蒸過,十兩)、桃仁(去皮尖,炒過,四兩)、杏仁(去皮尖,炒過,四兩)、黃芩(炒過,二兩)、甘草(三兩)、芍藥(炒過,四兩)、地黃(十兩)、乾漆(炒過,一兩)、虻蟲(去翅足,炒過,一兩五錢)、水蛭(用火烤黃,一百枚)、蠐螬(炒過,一兩五錢)、䗪蟲(去頭足,炒過,一兩)。

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酒送服五丸,每日服用三次。

**註解:**李中梓說:「勞傷的症狀,如皮膚乾燥粗糙、眼睛黯淡無光,都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。瘀血時間長了就會發熱,熱會耗損體液,導致血液在經脈之間乾涸,越乾燥就越發熱,越發熱就越乾燥,新的血液也受到損害。人體之所以能滋養全身、皮膚光滑潤澤,都是依靠血液。血液受損就無法滋潤皮膚,所以皮膚會乾燥粗糙。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見東西,血液枯竭就無法滋養眼睛,所以眼睛會黯淡無光。

張仲景清楚地看到這種情況,認為用補藥沒用,用寒涼藥物也無益,所以創立這個方子。經絡理論說:『血能滋潤身體』,所以用生地黃為主藥。堅硬的瘀血要削弱它,所以用大黃為輔藥。脾統攝血液,脾喜歡舒緩,用甘味藥物來緩和脾的功能。又因酸味和苦味有湧泄的作用,屬於陰,所以用甘草、芍藥、桃仁為佐藥。鹹味可以走血分,苦味可以勝過血分,所以用乾漆的苦味和四種蟲類的鹹味為使藥。濁陰之氣不下降,清陽之氣就無法上升;瘀血不去,新血就無法產生。

現在的人遇到勞傷就用滋陰的藥物,但效果不好,只能坐等病情加重,治療方法難道只有這樣嗎?」

仙方活命飲(附:薛己治療瘡瘍的通用方),治療各種瘡瘍,還沒化膿的可以消散,已經化膿的可以加速潰破,又能止痛。

是治療瘡瘍的良藥。

藥材包括:穿山甲、白芷、防風、皂角刺(製過)、乳香、沒藥、當歸尾、赤芍、花粉、貝母、陳皮、金銀花、甘草。

以上十三味藥,用一碗酒煎煮幾次後服用。

**註解:**羅謙甫說:「這個方子是治療瘡瘍的首選方劑。經絡理論說:『營氣不順暢,就會逆行到肌肉紋理之間。』所以癰疽的發生,都是由於營氣鬱滯,導致血液和痰液凝結,加上熱毒為害。治療方法,妙在疏通經絡的阻塞,活血化瘀,輔以化痰理氣解毒。這個方子用穿山甲來攻破堅硬的腫塊,皂角刺來疏通毒素;白芷、防風、陳皮來疏通經絡、理氣疏散滯塞;乳香定痛、活血;沒藥破血散結;赤芍、當歸尾來驅散血熱,活血化瘀,破除瘀結。輔以貝母、金銀花、甘草,一個用來化痰解鬱,一個用來散毒和血,可以達到潰堅止痛的效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