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刪補名醫方論(五)
厚朴(二兩),乾薑(二兩),甘草(二兩),桂心(二兩),附子(二兩),大黃(四錢)
上㕮咀,取一兩,水二盅,煎六分,頓服。
【集註】喻昌曰:許叔微制此方,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,其大黃止用四錢,更為有見。夫錮冷在腸胃而泄瀉矣,即溫藥中寧敢用大黃之猛重困之乎?減五之一,乃知許叔微之得於仲景深也。仲景云:病人舊微溏者,梔子湯不可與服。又云:太陰病,脈弱便利,設當行大黃、芍藥者,宜減之,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,即是觀之,腸胃錮冷之泄瀉,而可恣用大黃耶?不用則溫藥恐不能制,而洞下之勢或至轉增。裁酌用之,真足法矣。
大黃附子湯,主治脅下偏痛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。
大黃(二兩),附子(炮,二枚),細辛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若強人取二升半,分三服,服後如人行四、五里,再進。
【集註】喻昌曰:仲景治傷寒熱邪痞聚心下,而挾陽虛陰盛之證,用附子瀉心湯之法矣。其雜證脅下偏痛發熱為陽,其脈弦緊為陰;是則知陽中陰邪上逆也,復立此溫藥下之一法。然仲景諄諄傳心,後世領略者鮮。《金匱》又別出一條云:其脈數而緊,乃弦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,數脈弦者,當下其寒;脈緊而遲者,必心下堅;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,可下之。
讀者罔識其旨,詎知皆以溫藥下之之法耶!其曰當下其寒,謂陽中有陰實之邪可下,其金針不躍躍乎?
張璐曰:三承氣湯,為寒下之柔劑;白散、備急丸,為熱下之剛劑;附子瀉心湯、大黃附子湯,為寒熱互結,剛柔並濟之和劑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,絕不知有溫下一法。蓋暴感之熱結可以寒下,久積之寒結亦可寒下乎?是以備急等法所由設也。
然此僅可治寒實之結,設其人稟質素虛,雖有實邪固結,敢用剛猛峻劑攻擊之乎?故仲景又立附子瀉心湯,用芩、連佐大黃以法膈上之熱痞,即兼附子之溫以散之;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,以攻脅下寒結,即兼大黃之寒以導之。寒熱合用,溫攻並施,此聖法昭然,不可思議者也。
越鞠湯丸,治一切濕痰食火,氣血諸郁。
香附,蒼朮,撫芎,神麯,山梔仁
水煎服,或作丸。
【注】夫人以氣為本,氣和則上下不失其度,運行不停其機,病從何生?若飲食不節,寒溫不適,喜怒無常,憂思元度,使沖和之氣升降失常,以致胃郁不思飲食,脾郁不消水穀,氣鬱胸腹脹滿,血鬱胸膈刺痛,濕鬱痰飲,火鬱為熱,及嘔吐噁心,吞酸吐酸,嘈雜噯氣,百病叢生。故用香附以開氣鬱,蒼朮以除濕鬱,撫芎以行血鬱,山梔以清火鬱,神麯以消食鬱。
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,而變通者也。五藥相須,共收五郁之效。然當問何郁病甚,便當以何藥為主?至若氣虛加人參,氣痛加木香,郁甚加鬱金,懶食加谷糵,脹加厚朴,痞加枳實,嘔痰加薑、夏,火盛加萸、連,則又存乎臨證者之詳審也。
白話文:
刪補名醫方論(五)
藥方一:
厚朴、乾薑、甘草、桂心、附子各二兩,大黃四錢。
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,取一兩,加入兩盅水煎煮至剩六分,一次性喝完。
醫家註解:
喻昌說:許叔微這個方子,很符合張仲景用溫性藥物來瀉下的方法,而且他大黃只用四錢,更有見地。如果腸胃因寒冷而導致腹瀉,在溫補的藥方中,怎麼敢用大量大黃這種猛烈的藥物來加重病情呢?減少大黃的用量到五分之一,可見許叔微對張仲景的醫理領悟很深。張仲景說:「病人如果本來就輕微腹瀉,就不能服用梔子湯。」又說:「太陰病,脈象微弱,大便順暢,如果需要用大黃、芍藥,也要減量,因為這種人胃氣虛弱,容易受到藥物影響。」從這些就能看出,腸胃寒冷導致的腹瀉,怎麼能隨意使用大黃呢?不用大黃,溫性藥物可能無法發揮作用,腹瀉的趨勢可能會更加嚴重。酌情使用大黃,才是真正值得效法的做法。
藥方二:大黃附子湯
主治脅肋下方疼痛、發熱,脈象緊弦,這是寒症,應用溫性藥物瀉下。
大黃二兩,炮製過的附子兩枚,細辛二兩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兩升,分三次溫服。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煎煮至兩升半,分三次服用,服藥後如走四五里路後再服用下一次。
醫家註解:
喻昌說:張仲景治療因寒邪導致心下痞塞、陽虛陰盛的症狀,用了附子瀉心湯的方法。而雜病中的脅下偏痛發熱屬於陽證,脈象弦緊屬於陰證,可見是陽中夾雜陰邪上逆。所以又創立這個溫性藥物瀉下的方法。然而張仲景苦口婆心地傳授醫理,後世能夠領悟的人卻很少。《金匱要略》中另外記載:「脈象數而緊,像弓弦一樣,按壓不移動,這種數脈弦的,應該用藥瀉寒;脈象緊而遲的,一定是心下有硬塊;脈象大而緊的,是陽中有陰,可以用藥瀉下。」
讀者不理解其中的含義,怎麼知道這些都是用溫性藥物瀉下的方法呢?其中說的「應該用藥瀉寒」,是指陽中有陰實的邪氣可以瀉下,這其中關鍵的要點不是非常明確嗎?
張璐說:三承氣湯屬於用寒性藥物瀉下的柔和劑;白散、備急丸屬於用寒性藥物瀉下的剛猛劑;附子瀉心湯、大黃附子湯屬於寒熱交雜,剛柔並濟的調和劑。近世只知道用寒性藥物瀉下,卻不知道還有用溫性藥物瀉下的方法。大概是暴發的熱結可以用寒性藥物瀉下,難道長期積累的寒結也可以用寒性藥物瀉下嗎?所以才設有備急丸等方法。
然而這些藥物只能治療寒實的結滯,如果病人體質本來就虛弱,即使有實邪凝結,怎麼敢用剛猛的藥物來攻擊呢?所以張仲景又創立附子瀉心湯,用黃芩、黃連配合大黃,來治療膈上熱痞,同時用附子的溫性來散寒;大黃附子湯用細辛配合附子,來攻治脅下的寒結,同時用大黃的寒性來引導。寒熱合用,溫攻並施,這是聖賢的法則,不可思議。
藥方三:越鞠湯丸
主治各種因濕痰、食積、火氣以及氣血不暢導致的鬱結。
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、神麯、山梔子仁。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,或製成藥丸服用。
藥方解說:
人的根本在於氣,氣順暢則上下各安其位,運行不息,不會產生疾病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忽冷忽熱,喜怒無常,憂思過度,會導致體內平和之氣的升降失常,以致胃氣鬱結不想吃飯,脾氣鬱結不能消化水穀,氣鬱則胸腹脹滿,血鬱則胸膈刺痛,濕鬱則產生痰飲,火鬱則產生熱,以及出現嘔吐噁心、吞酸吐酸、嘈雜噯氣等各種疾病。所以用香附來疏通氣鬱,蒼朮來祛除濕鬱,川芎來運行血鬱,山梔子來清除火鬱,神麯來消除食鬱。
這是朱震亨根據五鬱的理論而變通的方子。五味藥相互配合,共同發揮治療五種鬱結的效果。但應該詢問病人哪種鬱結最嚴重,就應該以治療這種鬱結的藥為主。如果氣虛就加入人參,氣痛就加入木香,鬱結嚴重就加入鬱金,不想吃飯就加入穀芽,腹脹就加入厚朴,痞塞就加入枳實,嘔吐痰液就加入生薑、半夏,火盛就加入吳茱萸、黃連,這些就需要醫生在臨床診斷時仔細考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