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4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五)

加薑棗煎服。氣虛者加人參。

【注】脾胃虛,則土不能制水,水妄行肌表,故身重浮腫。用白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以實脾胃之虛也。脾胃寒,則中寒不能化水,水停腸胃,故懶食不渴,二便不實。用薑、附、草果,以溫脾胃之寒。更佐大腹、茯苓、厚朴、木香、木瓜者,以導水利氣。蓋氣者水之母也,土得水之防也,氣行則水行,土實則水治,故名曰實脾也。

然此方導水利氣之力有餘,陰水寒勝而氣不虛者,固所宜也,若氣少聲微,則必以理中湯加附子,數倍茯苓以君之,溫補元氣以行水,為萬當也。

【按】苓桂朮甘湯、實脾飲、腎氣丸,皆治陽虛水氣之證。苓桂朮甘湯,治上焦陽虛不能輸布,水留於上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故用苓、桂、朮、甘之品,扶陽通氣輸水道也。實脾飲,治中焦陽虛不能蒸化,水漬於中,外泛作腫,二便通利,故用薑、附、苓、術之劑,培土溫中,勝寒濕也。腎氣丸,治下焦陽虛,不能行水,小便不利,肢體浮腫。

喘急腹脹,故用桂、附、地、苓之輩,溫而補之,以行水也。

清脾飲,治痰積成瘧,無表裡證者。

青皮,厚朴,草果,半夏,柴胡,白朮,甘草,茯苓,黃芩

水煎服。

【注】瘧為少陽病兼太陽表者,麻桂各半湯汗之;兼陽明裡者,大柴胡湯下之;若不兼表裡,或已汗、下而仍作者,當從少陽和解法也。是方以小柴胡、四君二湯合劑,清少陽而顧及於脾,故名曰清脾也。減人參者,以氣不虛也,加草果、厚朴氣味俱厚之品,取以輸胃之積。

加青皮、佐茯苓、半夏,用以破痰之原。先哲云: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瘧,此湯是也。若夫氣虛者仍加人參,氣實者更加檳榔,熱多者加石膏,汗多者加桂枝,自當臨病斟酌也。

芍藥湯,治滯下赤白,便膿血,後重窘痛。

芍藥(二兩),當歸(五錢),黃連(五錢),黃芩(五錢),檳榔(三錢),木香(三錢),甘草(三錢)

每服半兩,水煎服。痢不減,加大黃。

【注】滯下起於夏秋,非外因濕暑,即內因生冷,濕蒸熱鬱釀成。初起腑病,久則傳臟,腑病易治,臟病難治。腑者何?病在大腸則從金化,故其色白;病在小腸則從火化,故其色赤。所以赤痢多噤口,以小腸近胃,穢氣易於上攻,而為嘔逆不食也。臟者何?傳心則熱不休,下利血水;傳腎則利不止,如屋漏水;傳脾則水漿不入,吵逆不食。

此湯治初病在腑之方也,用當歸、白芍以調血,木得、檳榔以調氣,血和則膿血可除,氣調則後重自止,芩、連燥濕而清熱,甘草調中而和藥。若窘迫痛甚,或服後痢不減者加大黃,通因通用也。

溫脾湯,主治錮冷在腸胃間,泄瀉腹痛,宜先取去,然後調治,不可謂虛以養病也。

白話文:

將藥方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。如果體質虛弱,則加入人參。

【說明】脾胃虛弱,就會導致脾土無法控制水,水就會在身體表面亂竄,因此身體感到沉重和浮腫。使用白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目的是為了補養脾胃的虛弱。如果脾胃虛寒,就會導致中焦的寒氣無法運化水液,水液停留在腸胃中,因此會感到不想吃東西、不覺得口渴、大小便也不順暢。使用生薑、附子、草果,目的是為了溫暖脾胃的寒氣。再搭配大腹皮、茯苓、厚朴、木香、木瓜這些藥材,目的是為了導引水液、疏理氣機。因為氣是水的母親,而脾土能防止水液氾濫。當氣機運行順暢,水液也能順暢運行;當脾土強健,水液就能被控制住,所以這個方劑稱為「實脾」。

然而這個方劑導引水液、疏理氣機的功效較強,對於陰寒之水過盛且體內氣機不虛的人來說,確實很適合。但如果氣虛、聲音微弱,就必須使用理中湯再加附子,並加倍茯苓的用量來作為主藥,用溫補元氣的方式來行水,這樣才最恰當。

【總結】苓桂朮甘湯、實脾飲、腎氣丸,都是治療陽虛水腫的方劑。苓桂朮甘湯,是治療上焦陽虛,陽氣無法正常輸布,水液停留在上焦,導致心下痞悶、氣向上衝胸的狀況,所以使用苓、桂、朮、甘這些藥物,扶助陽氣,疏通氣機,以利水液運行。實脾飲,是治療中焦陽虛,陽氣無法蒸化水液,導致水液停留在中焦,向外泛濫形成水腫,大小便通暢,所以使用薑、附、苓、術這些藥物,培補脾土,溫養中焦,來去除寒濕。腎氣丸,是治療下焦陽虛,陽氣無法運行水液,導致小便不順暢,肢體浮腫,甚至出現喘氣急促、腹脹的情況,所以使用桂、附、地黃、茯苓這些藥物,溫補腎陽,來運行水液。

清脾飲,是治療痰積形成的瘧疾,沒有表裡證候的狀況。

藥材:青皮、厚朴、草果、半夏、柴胡、白朮、甘草、茯苓、黃芩。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【說明】瘧疾如果同時有少陽病和太陽表證,可以用麻桂各半湯來發汗;如果同時有陽明裡證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攻下;如果沒有表裡證候,或者已經發過汗、攻下過但瘧疾仍然發作,就應該使用少陽的和解法。這個方劑是以小柴胡湯和四君子湯合併使用,既能清理少陽的病邪,又能顧及到脾胃,所以稱為「清脾」。減少人參的用量,是因為患者的氣不虛弱。加入草果、厚朴這些氣味濃厚的藥材,是為了幫助脾胃運化積滯。

加入青皮、搭配茯苓、半夏,是為了化解痰的根源。前人說過:「沒有痰就不會形成瘧疾,沒有積滯也不會形成瘧疾。」這個方劑就是針對這點而設。如果體質虛弱,仍然要加入人參;如果體質強壯,可以加入檳榔;如果發熱嚴重,可以加入石膏;如果汗出過多,可以加入桂枝,應該依照實際病情來斟酌使用。

芍藥湯,是治療痢疾,出現紅、白相間的膿血便,以及腹部墜脹、裡急後重的狀況。

藥材:芍藥(八十克)、當歸(二十克)、黃連(二十克)、黃芩(二十克)、檳榔(十二克)、木香(十二克)、甘草(十二克)。

每次服用二十克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痢疾沒有減輕,可以加入大黃。

【說明】痢疾通常發生在夏秋季節,多半是外感濕暑之邪,或是內食生冷所導致的濕熱鬱積而成。初期是臟腑的病變,久了則會影響到五臟。臟腑的病容易治療,五臟的病則難以治療。所謂腑,指的是大腸和小腸。大腸的病變偏於金,所以大便的顏色是白色;小腸的病變偏於火,所以大便的顏色是紅色。因此紅痢常常會出現噁心、無法進食的狀況,因為小腸靠近胃,穢濁之氣容易向上侵犯。所謂臟,指的是心、腎、脾。如果病邪侵犯到心,就會持續發熱,並且拉出帶血的稀水便;如果侵犯到腎,就會一直腹瀉不止,如同屋簷漏水一般;如果侵犯到脾,就會無法進食,而且會感到噁心嘔吐。

這個方劑是治療初期臟腑病變的方子。使用當歸、白芍來調和氣血,使用木香、檳榔來調理氣機。氣血調和,膿血便就能消除;氣機順暢,腹部墜脹就能停止。黃芩、黃連能燥濕清熱,甘草能調和中焦、調和藥性。如果腹部墜脹疼痛嚴重,或是服藥後痢疾沒有減輕,可以加入大黃,使用通瀉的方法來治療。

溫脾湯,主要治療寒冷凝滯在腸胃之間,導致腹瀉腹痛的狀況,應該先將這些寒冷去除,然後再調理身體,不能因為虛弱就用滋補的方式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