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五

2. 刪補名醫方論(五)

礞石滾痰丸,治實熱老痰之峻劑,虛寒者不宜用。

黃芩(八兩),大黃(酒蒸,八兩),沉香(忌火,五錢),礞石(焰消煅過,埋地內七日用,一兩)

上四味為細末,水丸,川椒大,量人大小用之。用溫水一口,送過咽即仰臥,令藥徐徐而下,半日不可飲食,勿起身行動言語,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,然後動作飲食。服後喉間稠黏壅滯不快,此藥力相攻,故痰氣泛上也。少頃藥力至,而漸逐惡物人腹下腸,效如響應。

指迷茯苓丸,治中焦停痰伏飲。

半夏(制,二兩),茯苓(一兩),枳殼(五錢),風化硝(二錢半)

上四味,薑汁糊為丸。

【注】經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遊者,運行也;溢者,滲溢也;輸者,輸布也;精氣者,水化之精氣也。言入於胃運行水化之精氣,滲溢於腸胃之外,而上輸布於脾也。又曰: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言水之清者上升,猶天之雨露也。又曰: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

言水之濁者下降,猶地之江河也。此皆言水自濁化清,由腑輸臟;自清分濁,由臟輸腑,水之運行循環也。又曰: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言水發源於脾,周布四臟,並行五經也。此皆言水內養臟腑,外滋百骸,水之變化精微也。如是者,何痰之有?若飲食失度不和於中,水精不滲溢於外,直下走大、小腸而為泄瀉矣。

若三焦失運,氣不蒸化,水之清者不升,水之濁者不降,精化為水,則內停作脹,外泛作腫,上攻喘呼,下蓄淋閟矣。若上焦氣不清肅,不能輸布,留於胸中,水之精者悉變為濁,陽盛煎灼成痰,陰盛凝蓄為飲也。故治痰者,以清火為主,實者利之,虛者化之。治飲者,以燥濕為主,實者逐之,虛者溫之。

所以古人治飲有溫補之法,而治痰則無之也。王隱君制礞石滾痰丸,治老痰一方,用黃芩清胸中無形諸熱,大黃瀉腸胃有質實火,此治痰必須清火也。以礞石之燥悍,此治痰必須除濕也。以沉香之速降,此治痰必須利氣也。二黃得礞石、沉香,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,濁膩之垢而不少留,滾痰之所由名也。

若陽氣不盛,痰飲兼作,又非此方所宜,當以指迷茯苓丸合而治之,用半夏燥濕,茯苓滲濕,風硝軟堅,枳殼利氣。別於二陳之甘緩,遠於大黃、礞石之峻悍,殆攻中之平劑歟!

金匱枳朮湯,治心下硬如大盤,邊旋如杯,水飲所作。

枳實(七枚),白朮(二兩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腹中軟即散。

【注】心下,胃之上脘也。上脘結硬如盤,邊旋如杯,謂時大時小,水氣所作,非有形食滯也。用枳實以破結氣,白朮以除水濕,溫服三服,則腹軟結開而硬消矣。李杲法仲景以此方倍白朮,是以補為主也,此方君枳實,是以瀉為主也。然一緩一急,一補一瀉,其用不同,只此多寡轉換之間耳。

白話文:

礞石滾痰丸

這個藥方是治療嚴重熱痰的猛藥,體質虛寒的人不適合使用。

藥材組成:黃芩(八兩)、酒蒸大黃(八兩)、沉香(五錢,忌火)、焰硝煅燒過的礞石(一兩,要埋在土裡七天後才能用)

將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細粉,用水做成藥丸,大小如同川椒,用量依個人體型調整。服用時,用溫開水一口送服,吞下後要立刻仰臥,讓藥慢慢往下,半天內不要吃東西,不要起身走動或說話。等藥氣從胃部逐漸進入腸道後,才能活動和進食。服藥後,如果喉嚨感到濃稠黏膩不舒服,這是藥力在作用,所以痰氣會往上泛,過一會兒,藥力就會發揮作用,逐漸將不好的東西從腹部排出,效果很迅速。

指迷茯苓丸

這個藥方是治療中焦(胃部)停滯的痰飲。

藥材組成:製半夏(二兩)、茯苓(一兩)、枳殼(五錢)、風化硝(二錢半)

將以上四種藥材用薑汁調和成糊狀,做成藥丸。

【說明】經典提到:食物進入胃後,會將精華向上輸送到脾。這裡的「遊」是指運行,「溢」是指滲透,「輸」是指輸布,「精氣」是指水經過轉化所產生的精華。意思是說食物進入胃後,會將水分轉化為精氣,滲透到腸胃之外,然後向上輸送到脾。還說:脾將精華散發,向上歸於肺。這說明水中的清澈部分會上升,就像天上的雨露一樣。又說:脾負責疏通水道,將濁水向下輸送到膀胱。這說明水中的濁重部分會下降,就像地上的江河一樣。這些都是在講述水由濁變清,由臟腑輸送到臟腑,水在體內循環運行的過程。還說:水精華散布全身,在五經中運行。說明水發源於脾,周遍四臟,並在五經中運行。這些都是在說水在體內滋養臟腑,滋潤全身,水的變化非常精微。如果是這樣,怎麼會有痰呢?如果飲食不當,導致脾胃失調,水精華不能向外滲透,直接進入大、小腸,就會引起腹瀉。

如果三焦運化功能失常,氣不能蒸騰化水,水中的清澈部分不能上升,濁重部分不能下降,精華就轉化為水,停留在體內就會造成脹滿,向外則會造成腫脹,向上侵犯則會導致喘息,向下蓄積則會導致小便不暢。如果上焦(胸部)的氣機不清,不能正常輸布,停留在胸中,水中的精華就會變濁,陽氣過盛就會煎熬成痰,陰氣過盛則會凝結成飲。所以治療痰要以清熱為主,實證要用瀉法,虛證要用化法。治療飲要以燥濕為主,實證要用逐法,虛證要用溫法。

所以古人治療飲證有溫補的方法,而治療痰證則沒有。王隱君製作的礞石滾痰丸,是治療老痰的藥方。用黃芩清除胸中無形的各種熱邪,用大黃瀉除腸胃中有形的實火,這說明治療痰必須要清熱。用礞石的燥烈之性,說明治療痰必須要除濕。用沉香的快速下降之性,說明治療痰必須要理氣。大黃和黃芩搭配礞石、沉香,就能快速直接地清除老痰的巢穴,不留一點濁膩的污垢,這就是「滾痰」名稱的由來。

如果陽氣不足,痰和飲同時發作,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,應該用指迷茯苓丸來配合治療。用半夏來燥濕,用茯苓來滲濕,用風硝來軟化堅硬,用枳殼來理氣。這個方子和二陳湯的甘緩不同,也和含有大黃、礞石的峻猛之藥不同,可以說是攻邪藥中比較平和的方子。

金匱枳朮湯

這個藥方是治療心下(胃脘部)硬結如盤,邊緣如杯口狀,是水飲造成的。

藥材組成:枳實(七枚)、白朮(二兩)

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五升煎煮,取三升,分三次溫服,腹部軟了就表示病好了。

【說明】心下是指胃的上脘部。上脘部結硬如盤,邊緣如杯口狀,時大時小,這是水氣造成的,不是有形的食物積滯。用枳實來破除結聚的氣,用白朮來去除水濕。溫服三次,腹部就會變軟,硬結就會消除。李杲認為張仲景用這個方子時,白朮用量加倍,是以補為主。這個方子以枳實為主,是以瀉為主。雖然一緩一急,一補一瀉,用法不同,但其實只是藥量多少的差別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