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四)

痰氣上逆者,木家挾熱而上升也。方以二陳治一切痰飲,加竹茹以清熱,加生薑以止嘔,加枳實以破逆,相濟相須,雖不治膽而膽自和,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。命名溫者,乃謂溫和之溫,非謂溫涼之溫也。若謂膽家真畏寒而怯而溫之,不但方中無溫膽之品,且更有涼胃之藥也。

小半夏湯,嘔家本渴,渴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。

半夏(一升),生薑(半斤)

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
小半夏加茯苓湯,治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。

半夏(一升),生薑(半斤),茯苓(三兩)

煎服如前。

《外臺》茯苓飲,治心胸中有痰飲宿水,自吐出水,復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,消痰氣令能食。

茯苓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白朮(三兩),枳實(二兩),橘皮(二兩半),生薑(四兩)

上六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三服。如人行八九里,再進之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嘔為痰飲動中,湧而出之。嘔盡本當渴,渴則可徵支飲之全去。今反不渴,是其飲尚留,去之未盡也。用半夏之辛溫,生薑之辛散,散其欲出之飲,則所留之邪自盡矣。半夏、生薑皆味辛,可治膈上痰,心下堅,嘔逆目眩。然悸必心受水凌,故加茯苓以去水,伐腎邪安心神也。

後方加人參、枳實、橘皮,此由上、中二焦氣弱,水飲入胃,脾不能輸歸於肺,肺不能通調水道,以致停積為痰、為宿水。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,虛與氣結,滿不能食,當補益中氣。以人參、白朮為君,茯苓逐宿水,枳實破諸氣為臣。開脾胃,宣揚上焦,發散凝滯,則陳皮、生薑為使也。

其積飲既去,而虛氣塞滿其中,不能進食,此證最多。

白話文:

痰氣往上衝逆的人,是因為肝木的氣挾帶熱邪向上升的緣故。治療上用二陳湯來處理各種痰飲問題,再加入竹茹來清除熱邪,加生薑來止嘔,加枳實來破除氣的逆行。這些藥材互相配合,互相輔助,雖然不是直接治療膽,但是可以讓膽的功能自然恢復正常,這就是所謂的把膽的痰熱去除的道理。把這個方劑命名為「溫」,指的是溫和的溫,而不是溫熱的溫。如果認為膽是因為真正畏寒而虛弱才用溫熱藥,那就錯了,因為這個方子中不但沒有溫膽的藥材,甚至還有清涼胃的藥材。

小半夏湯,本來嘔吐的人應該會口渴,口渴表示身體的津液正在恢復,現在反而不口渴,這是因為心下有停積的痰飲的緣故。

藥材:半夏(一升),生薑(半斤)

用法: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一升半,分溫服兩次。

小半夏加茯苓湯,治療突然嘔吐,心下痞悶,胸膈之間有停水,以及頭暈心悸的症狀。

藥材:半夏(一升),生薑(半斤),茯苓(三兩)

用法:煎煮方法和前面一樣。

《外臺》茯苓飲,治療心胸中有痰飲宿水,會自己吐出水,而且心胸之間虛弱氣脹,不能吃東西,用這個方子來消除痰氣,使人能夠進食。

藥材:茯苓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白朮(三兩),枳實(二兩),橘皮(二兩半),生薑(四兩)

用法:以上六味藥,用水六升煮到剩下一升八合,分三次服用。大約走八九里路後,再服用一次。

【註解】趙良說:嘔吐是因為痰飲在體內晃動,湧出來的緣故。嘔吐完應該會口渴,口渴表示身體的痰飲已經完全去除。現在反而不口渴,表示痰飲還停留在體內,沒有完全清除。使用半夏的辛溫、生薑的辛散,來驅散想要出來的痰飲,那麼殘留在體內的邪氣自然就會消失。半夏、生薑都是辛味藥,可以治療胸膈上的痰、心下的硬結、嘔吐和頭暈。但是心悸一定是心臟受到水邪的侵擾,所以要加入茯苓來去除水邪,調整腎的功能,安定心神。

後面的方子加入人參、枳實、橘皮,這是因為上焦和中焦的氣虛弱,水飲進入胃後,脾不能把水液輸送到肺,肺不能調節水道,導致水液停積成為痰、成為宿水。吐出來會導致氣往上逆,虛弱和氣結在一起,導致脹滿不能吃東西,這時候應該要補益中氣。所以用人參、白朮作為主藥,用茯苓來驅除宿水,用枳實來破除各種氣的阻滯作為輔助。開脾胃,宣通上焦,發散凝滯,就用陳皮、生薑作為使藥。

等到停積的水飲去除之後,虛弱的氣充滿在體內,導致不能進食,這是很常見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