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四)
若謂實火可瀉,而久服芩、連,苦從火化,亡可立待耳。
麥門冬湯,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氣者主之。
麥門冬(七升),半夏(一升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三合),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溫服一升;日三服,夜一服。
【集註】喻昌曰:此方治胃中津液乾枯,虛火上炎,治本之良法也。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,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,徒知與火熱相爭,弗知補正氣以生津液,不惟無益而反害之矣。凡肺病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胃氣者,肺之母氣也。《本草》有知母之名,謂肺藉其清涼,知清涼為肺之母也。
又有貝母之名,謂肺藉其豁痰,豁痰為肺之母也。然屢施於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之證,而屢不應者,名不稱矣。孰知仲景妙法,於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粳米大補中氣以生津液隊中,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,以開胃行津而潤肺,豈特用其利嚥下氣哉!顧其利嚥下氣,非半夏之功,實善用半夏之功也。
人參清肺湯,治肺胃虛寒,咳嗽喘急,坐臥不安。並治久年勞嗽,吐血腥臭。
人參,阿膠,骨皮,知,母,烏梅,粟殼,炙草,杏,仁,桑皮(各等分)
加棗子,煎服。
人參定喘湯
人參,麻黃,阿膠,五味,粟殼,甘草,半夏曲(各一錢),桑皮(二錢)
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人參瀉肺湯,治肺經積熱上喘,胸隔脹滿痰多,大便澀。
人參,黃芩,梔子,枳殼,薄荷,甘草,連翹,杏仁,桑皮,大,黃,桔梗
水煎服。
【集註】王又原曰: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又肺為嬌臟,其不堪破耗也明矣。自肺熱傷肺之說行,曰保肺補肺,眾共譁之。曰清肺瀉肺,藥與和之。豈知古人清肺、瀉肺等湯,而必皆以人參立名,夫亦可曉然於肺氣之不可耗,而人參之在所必用也。肺體清而法天,下濟而司降令,一切渾濁不得上乾者,皆胸中之氣健運行而不息也。
若肺氣少弛,則降下失令,渾濁之氣遂逆上行,此為咳嗽為喘急,肺葉脹舉,胸膈緊痛,移熱大腸,大便艱澀,種種顯有餘之象,實種種為不足之徵。故不問內傷外感,為熱為寒,要以人參保定肺氣為主。
或佐骨皮、知母、阿膠滋之,烏梅、五味、罌粟殼斂之,半夏曲、生薑降之,杏仁,桑皮、枳殼、桔梗利之,梔子、黃芩、連翹涼之,麻黃、薄荷發之,大黃下之,總恃人參之大力,握樞而運,已入之邪易出,而將來之邪無從入也。肺邪得諸藥以俱出,而肺氣不隨諸藥以俱出也。
然則人參亦何嘗傷肺,乃畏而不敢用耶?又謂風寒咳嗽,忌用五味子;嗽用粟殼,止嗽如神,切肺如刀。然此無本之言,不知始自何出,皆因不讀《本草》,不知藥之性味功能,以訛傳訛也。近世之醫,亦不能辨,惟識者察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說實火可以瀉掉,但長期服用黃芩、黃連這類苦寒藥,苦味反而會助長火勢,很快就會有危險。
麥門冬湯,主要治療火氣上逆導致氣喘、咽喉不適,能止逆氣、使氣下行。
藥方組成:麥門冬(七升)、半夏(一升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三合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用法: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一斗二升煮到剩六升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
【集註】喻昌說:這個方子治療胃中津液乾枯、虛火上炎,是治療根本的好方法。如果用降火的藥物反而使火氣上升,用寒涼的藥物反而使熱勢更盛,這是只知道和火熱對抗,不知道要補養正氣來產生津液,這樣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。所有肺病,有胃氣就活,沒胃氣就死。胃氣是肺的母氣。《本草》中有知母這個藥名,說肺依賴它的清涼,知母的清涼是肺的母親。
還有貝母這個藥名,說肺依賴它來化痰,化痰是肺的母親。然而,將貝母用於火逆上氣、咽喉不利的病症,卻常常無效,名不副實。誰知道張仲景的妙法,在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粳米這些大補中氣、產生津液的藥物中,又加入半夏這種辛溫的藥味,來開胃、運行津液以潤肺,難道只是用它來利於吞嚥、使氣下降嗎?它之所以能利於吞嚥、使氣下降,並不是半夏本身的功勞,而是善用半夏的結果。
人參清肺湯,治療肺胃虛寒、咳嗽氣喘、坐立不安。也治療多年勞損咳嗽、吐血腥臭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阿膠、地骨皮、知母、烏梅、罌粟殼、炙甘草、杏仁、桑白皮(各等份)
用法:加入棗子一起煎煮服用。
人參定喘湯
藥方組成:人參、麻黃、阿膠、五味子、罌粟殼、甘草、半夏曲(各一錢)、桑白皮(二錢)
用法: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服用。
人參瀉肺湯,治療肺經積熱導致上喘、胸膈脹滿、痰多、大便乾澀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黃芩、梔子、枳殼、薄荷、甘草、連翹、杏仁、桑白皮、大黃、桔梗
用法:用水煎煮服用。
【集註】王又原說:醫書上說:邪氣侵入的地方,一定是因為正氣虛弱。而且肺是很嬌嫩的臟器,明顯不耐損耗。自從出現肺熱傷肺的說法後,大家就都說要保護肺、補肺,又說要清肺、瀉肺,用藥來配合。豈不知古人清肺、瀉肺的湯劑,卻都以人參來命名,這也明顯說明了肺氣是不可耗損的,人參是一定要使用的。肺的性質清虛,對應天象,向下輸送而掌管氣機的下降,一切污濁之氣不能上逆,都是因為胸中的氣強健運行而不停息。
如果肺氣稍微衰弱,下降的功能就會失常,污濁之氣就會向上逆行,這就會導致咳嗽、氣喘,肺葉脹起,胸膈緊痛,熱氣轉移到大腸,大便艱難,這些種種明顯是多餘的現象,實際上都是不足的徵兆。所以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,是熱還是寒,都要以人參來保護肺氣為主。
或者用骨皮、知母、阿膠來滋養,用烏梅、五味子、罌粟殼來收斂,用半夏曲、生薑來使氣下降,用杏仁、桑皮、枳殼、桔梗來疏利,用梔子、黃芩、連翹來清涼,用麻黃、薄荷來發散,用大黃來瀉下,總之都是依靠人參強大的力量,掌握樞紐來運轉,已經侵入的邪氣容易排出,將來的邪氣也無法侵入。肺部的邪氣可以借助其他藥物一起排出,但肺氣不會隨著這些藥物一起排出。
既然這樣,那麼人參又怎麼會傷害肺呢?難道要因為害怕而不使用它嗎?又有人說風寒咳嗽忌用五味子;用罌粟殼止咳,止咳效果非常快,但會傷肺。然而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,不知道是從哪裡開始的,都是因為不讀《本草》,不知道藥的性味功能,以訛傳訛。現在的醫生,也不能辨別,只有有見識的人才能明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