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四)

麻黃(三兩),桂枝(三兩),細辛(三兩),芍藥(三兩),半夏(半升),石膏(三兩),乾薑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甘草(三兩)

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麻黃,去沫,內諸藥,取三升。強人服一升,羸者減之,日三服。小兒服四合。

【集註】喻昌曰:前一方,麻黃湯中以桂、杏易石膏,以脈大有熱而加薑、棗,則發散之力微而且緩也。後一方,小青龍湯中加入石膏,以證兼煩躁,雖宜汗散寒飲,猶防助熱傷津也。越婢方中有石膏、半夏二物,協力建功。石膏清熱,藉辛熱亦能豁痰,半夏豁痰,借辛涼亦能清熱。

前麥冬湯方中下氣止逆,全藉半夏入生津藥中。此二方又藉半夏入清溫劑中,仲景加減成方,無非化裁後學矣。

清燥救肺湯,治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。

桑葉(經霜者,三錢),石膏(炒,二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胡麻仁(炒、研,一錢),真阿膠(八分),人參(七分),麥冬(一錢二分),杏仁(去皮尖、炒黃,七分),枇杷葉(去毛,蜜炙,一片)

上九味,以水一碗,煎六分,頻頻二三次,滾熱服。

痰多加貝母、栝蔞。血枯加生地。熱甚加犀角、羚羊角,或加牛黃。

【集註】喻昌曰:按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,屬於肺之燥也,而古今治氣鬱之方,用辛香行氣,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。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,亦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法,以痿、嘔屬陽明,以喘屬肺,是則嘔與痿屬之中、下,而惟喘屬上矣,所以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。即喘之屬於肺者,非表即下,非行氣即泄氣,間有一二用潤劑者,又不得其肯綮。

今擬此方名清燥救肺,大約以胃為主,胃土為肺金之母也。其天冬。知母能清金滋水,以苦寒而不用,至如苦寒降火之藥,尤在所忌。蓋肺金自至於燥,所存陰氣不過一線耳。倘更以苦寒下其氣,傷其胃,其人尚有生理乎?誠仿此增減以救肺燥變生諸證,庶克有濟。

柯琴曰: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鬱,不獲奏效者,以火就燥也。惟繆仲醇知之,故用甘涼滋潤之品,以清金保肺立法。喻昌宗其旨,集諸潤劑,而制清燥救肺湯,用意深,取藥當,無遺蘊矣。

【按】經云:損其肺者益其氣。肺主諸氣故也。然火與元氣不兩立,故用人參、甘草甘溫而補氣,氣壯火自消,是用少火生氣之法也。若夫火燥膹鬱於肺,非佐甘寒多液之品,不足以滋肺燥,而肺氣反為壯火所食,益助其燥矣。故佐以石膏、麥冬、桑葉、阿膠、胡麻仁輩,使清肅令行,而壯火亦從氣化也。

經曰: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降之。故又佐以杏仁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。氣降火亦降,而制節有權;氣行則不郁,諸痿喘嘔自除矣。要知諸膹郁,則肺氣必大虛,若泥於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,郁必不開而火愈熾,皮聚毛落,喘咳不休而死矣。此名之救肺,涼而能補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一方:

用麻黃三兩、桂枝三兩、細辛三兩、芍藥三兩、半夏半升、石膏三兩、乾薑三兩、五味子半升、甘草三兩,總共九種藥材。

將一斗水煮滾,先放入麻黃,煮沸後撈掉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升,體弱的人減量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。小孩則服用四合的量。

【註解】 喻昌說:前面提到的一個方子,是從麻黃湯變化而來,把麻黃湯中的杏仁改為石膏,又因為脈象大且有熱象,所以加入乾薑、大棗,這樣藥性發散的力量就會比較小且較為緩和。另一個方子,則是在小青龍湯的基礎上加入石膏,這是因為病證同時出現煩躁的症狀,雖然需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散寒去痰,但也需要預防藥性過於溫熱而耗損津液。越婢湯裡面有石膏和半夏這兩種藥材,可以一起發揮功效。石膏能夠清熱,但搭配辛熱的藥材也能夠化痰;半夏能夠化痰,但搭配辛涼的藥材也能夠清熱。

之前的麥門冬湯方,藉由半夏搭配滋潤的藥材來達到降氣止逆的效果。這兩個方子也是藉由半夏搭配清溫的藥材。張仲景加減藥材組成方劑,都是為了啟發後代醫家。

第二方:清燥救肺湯

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因氣機鬱滯而產生的胸悶,以及各種痿軟無力、喘息、嘔吐等症狀。

用桑葉(經過霜打的,三錢)、石膏(炒過,二錢五分)、甘草(一錢)、胡麻仁(炒過並研磨,一錢)、真阿膠(八分)、人參(七分)、麥冬(一錢二分)、杏仁(去皮尖並炒黃,七分)、枇杷葉(去毛並用蜂蜜炙過,一片),總共九種藥材。

將一碗水煮開,煎煮至剩下六分,趁熱分兩三次頻繁服用。

痰多的話,可以加入貝母、瓜蔞。血虛的話,可以加入生地。熱象很嚴重的話,可以加入犀角、羚羊角,或是牛黃。

【註解】 喻昌說:認為所有因氣機鬱悶而發生的胸悶,只要是屬於肺部的問題,都是由於肺的乾燥所引起的。但過去和現在治療氣鬱的方子,都是用辛香的藥材來行氣,卻沒有一個方子是針對肺的乾燥來治療的。各種痿軟無力、喘息、嘔吐的症狀,只要是屬於上焦的問題,也都是由於肺的乾燥所引起的。但過去和現在的治療方法,都認為痿軟和嘔吐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喘息屬於肺的問題,這樣嘔吐和痿軟被歸為中下焦的問題,只有喘息被歸為上焦的問題,所以也沒有一個方子是針對肺的乾燥來治療的。即使是屬於肺的喘息,治療方法不是發散就是向下導引,不是行氣就是泄氣,偶爾有一兩個方子會用滋潤的藥材,也沒有掌握到病機的關鍵。

現在我擬定這個方子叫做清燥救肺湯,主要以胃為主,因為胃土是肺金的母親。天門冬和知母可以清肺滋養腎水,但它們性質苦寒,所以不用。至於苦寒降火的藥物,更是要避免使用。因為肺的乾燥是由於陰液虧損到極點,殘存的陰氣就像一條細線一樣。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來降氣,傷害到胃,這個人還會有活路嗎?只要能仿照這個方子來增減藥材,就能夠治療因肺燥引起的各種病證。

柯琴說:過去的方子用辛香燥烈的藥物來治療氣鬱,都沒有效果,是因為火上加油。只有繆仲醇了解這個道理,所以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,用清肺保養肺的方式來立法。喻昌遵循他的理念,集合各種滋潤的藥材,制定了清燥救肺湯,用心深遠,用藥恰當。

【按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損傷肺氣就要補益肺氣。」因為肺主掌全身的氣。然而,火與元氣是互相對立的,所以用人參、甘草這種甘溫的藥材來補氣,當氣壯盛起來,火就會自然消退,這就是用少量火來促進生氣的方法。如果火熱乾燥鬱積在肺部,光靠甘寒多汁的藥物來滋潤肺燥是不足夠的,反而會讓肺氣被壯火所消耗,更加助長乾燥。所以要搭配石膏、麥冬、桑葉、阿膠、胡麻仁等藥物,使清肅之氣得以順利運行,這樣壯火也會隨著氣機的轉化而消退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肺氣逆上,要趕快食用苦味的食物來降氣。」所以又要搭配杏仁、枇杷葉這種苦味的藥物來降氣。當氣降下去,火也會跟著降下去,這樣就能夠掌控氣機的升降;氣機運行暢通就不會鬱滯,各種痿軟無力、喘息、嘔吐的症狀自然就會消除。要知道,各種氣機鬱悶不暢,都是因為肺氣大虛造成的,如果拘泥於肺熱傷肺的說法而不使用人參,鬱滯就無法打開,火氣就會更加旺盛,導致皮膚乾燥脫落、毛髮脫落,喘咳不止而死亡。這個方子之所以叫做救肺,是因為它能在清涼的同時又能補益肺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