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四)

陰盛陽虛,而膀胱之氣不化為病者,腎氣丸證也。此關乎氣化陰陽之為病也。經曰:下虛則遺尿。又曰:膀胱不約為遺尿。經曰:胞移熱於膀胱則癃。又曰:膀胱不利為癃。故虛而寒者,藏而不能約;實而熱者,約而不能出也。膀胱氣虛,無氣以固,則藏而不約不禁,遺失之病生,補中固真湯證也。

膀胱氣熱,壅結不行,則約而不出,淋澀癃閉之病生,八正五淋散證也。此不全關乎氣化,而又關乎虛寒、實熱之為病也。八正、五淋皆治淋澀癃閉之藥,而不無輕重之別。輕者,有熱未結,雖見淋澀尿赤、豆汁,砂石、膏血、癃閉之證,但其痛則輕,其病不急,宜用五淋散單清水道故以梔、苓清熱而輸水,歸、芍益陰而化陽,復佐以甘草調其陰陽,而用梢者,意在前陰也。

重者,熱已結實,不但痛甚勢急,而且大便亦不通矣,宜用八正散兼瀉二陰,故於群走前陰藥中,加大黃直攻後竅也,丹溪方加木香者,其意亦以氣化者歟!

逍遙散,治肝家血虛火旺,頭痛目眩煩赤,口苦倦怠煩渴,抑鬱不樂,兩脅作痛,寒

熱,小腹重墜,婦人經水不調,脈弦大而虛。

芍藥(酒炒),當歸,白朮(炒),茯苓,甘草(炙),柴胡(各二錢)

引用煨姜三片,薄菏少許,煎服。

加味逍遙散,即此方加丹皮、山梔(炒)各五分。

【集註】趙羽皇曰:五臟苦欲補瀉,云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蓋肝性急善怒,其氣上行則順,下行則鬱,鬱則火動而諸病生矣。故發於上,則頭眩、耳鳴而或為目赤。發於中,則胸滿、脅痛而或作吞酸。發於下,則少腹疼疝而或溲尿不利。發於外,則寒熱往來,似瘧非瘧。

凡此諸證,何莫非肝鬱之象乎?而肝木之所以郁,其說有二: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,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。蓋肝為木氣,全賴土以滋培,水以灌溉。若中土虛,則木不升而鬱。陰血少,則肝不滋而枯。方用白朮、茯苓者,助土德以升木也。當歸、芍藥者,益榮血以養肝也。薄荷解熱,甘草和中。

獨柴胡一味,一以為厥陰之報使,一以升發諸陽。經云:木鬱則達之。遂其曲直之性,故名曰逍遙。若內熱、外熱盛者,加丹皮解肌熱,炒梔清內熱,此加味逍遙散之義也。

龍膽瀉肝湯,治脅痛口苦,耳聾耳腫,筋痿陰濕,熱癢陰腫,白濁溲血。

龍膽草(酒炒),黃芩(炒),梔子(酒炒),澤瀉,木通,車前子,當歸(酒洗),柴胡,甘草,生地(酒炒)

水煎服。

【注】脅痛口苦,耳聾耳腫,乃膽經之為病也,筋痿陰濕,熱癢陰腫,白濁溲血,乃肝經之為病也。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,以柴胡為肝使,以甘草緩肝急,佐以芩、梔、通、澤、車前輩大利前陰,使諸濕熱有所從出也。然皆瀉肝之品,若使病盡去,恐肝亦傷矣,故又加當歸、生地補血以養肝。

白話文:

刪補名醫方論(四)

如果體內陰氣過盛,陽氣虛弱,導致膀胱功能失調的疾病,可以使用腎氣丸來治療。這關係到體內氣化功能陰陽失衡所引起的疾病。醫書說:「下焦虛弱就會導致遺尿。」又說:「膀胱失去約束力也會導致遺尿。」醫書也說:「如果體內熱邪從其他部位轉移到膀胱,就會導致小便不暢。」又說:「膀胱功能不利也會導致小便不暢。」所以,如果體內虛寒,膀胱就會因為虛弱而無法約束小便;如果體內實熱,膀胱就會因為太過收縮而無法排出小便。膀胱氣虛,沒有足夠的氣來固攝,就會導致膀胱無法約束,小便失禁,產生遺尿的疾病,這可以使用補中固真湯來治療。

膀胱氣熱,壅塞不通,就會導致膀胱過度收縮而無法排出小便,產生小便淋漓澀痛、小便不暢甚至閉塞的疾病,這可以使用八正散或五淋散來治療。這不單單是氣化功能的問題,也跟體內的虛寒或實熱有關。八正散和五淋散都是治療小便淋漓澀痛、不暢閉塞的藥方,但功效有輕重之分。病情較輕的,是體內有熱但沒有完全結實,雖然有小便淋漓澀痛、尿液赤紅、小便混濁如豆漿、有砂石、有膏血、小便不暢等症狀,但疼痛較輕,病情不緊急,可以使用五淋散,主要作用是疏通水道。所以方中用梔子、茯苓來清熱利水,當歸、芍藥來滋養陰液,調和陰陽,再用甘草來調和整體的陰陽,用梢(藥材末端)則取其能作用於前陰的特性。

病情較重的,是體內熱邪已經結實,不僅疼痛劇烈且病情緊急,而且大便也不通暢,可以使用八正散,同時也需要瀉下二陰(大小便)。所以在許多走前陰的藥物中,加入了大黃來直接攻擊後陰(肛門)。丹溪的方子加入了木香,他的用意也是要促進氣化功能吧!

逍遙散,用來治療肝血虛、肝火旺盛所引起的頭痛、眩暈、眼睛發紅、口苦、疲倦、煩躁口渴、情緒低落、兩脅脹痛、發冷發熱、小腹重墜、婦女月經不調,以及脈象弦大而虛等症狀。

藥物組成包括:芍藥(用酒炒)、當歸、白朮(炒)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柴胡(各二錢),引用煨過的生薑三片,加上少許薄荷,用水煎服。

加味逍遙散,就是逍遙散的基礎上加上丹皮、山梔子(炒)各五分。

【集註】趙羽皇說:五臟各有喜好,也有禁忌。例如肝喜舒暢,害怕急躁,所以可以用甘味藥來緩解肝的急躁。因為肝的性質是急躁易怒,肝氣向上運行就順暢,向下運行就容易鬱結,鬱結就會生火,引起各種疾病。表現在上的,就會頭暈、耳鳴,甚至眼睛發紅;表現在中的,就會胸悶、脅痛,甚至吞酸;表現在下的,就會少腹疼痛、疝氣,甚至小便不暢;表現在外的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,像瘧疾又不是瘧疾的症狀。

所有這些症狀,都屬於肝氣鬱結的表現。而肝氣之所以鬱結,原因有兩個:一是脾胃虛弱,不能幫助肝氣上升;二是肝血不足,不能滋養肝臟。因為肝屬木,全靠脾胃的滋養和腎水的灌溉。如果脾胃虛弱,木氣就不能上升而鬱結;如果陰血不足,肝就不能得到滋養而枯槁。所以方中使用白朮、茯苓,是為了幫助脾胃的功能,使肝氣上升;用當歸、芍藥,是為了滋養肝血。用薄荷可以解熱,用甘草可以調和脾胃。

只有柴胡一味藥,一方面作為足厥陰肝經的使藥,另一方面可以升發體內的陽氣。醫書說:「肝氣鬱結,就要疏通它。」要順應肝木的特性,使其能夠自由舒展,所以這個方子才叫做逍遙散。如果體內外熱邪都盛,就加上丹皮來解除肌肉的熱邪,加上炒梔子來清除體內的熱邪,這就是加味逍遙散的意義。

龍膽瀉肝湯,用來治療脅肋疼痛、口苦、耳聾、耳腫、筋脈痿軟、陰部潮濕、陰部熱癢、陰部腫脹、白濁、尿血等症狀。

藥物組成包括:龍膽草(用酒炒)、黃芩(炒)、梔子(用酒炒)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當歸(用酒洗)、柴胡、甘草、生地(用酒炒)。

用水煎服。

【注】脅肋疼痛、口苦、耳聾、耳腫,都是膽經的疾病。筋脈痿軟、陰部潮濕、陰部熱癢、陰部腫脹、白濁、尿血,都是肝經的疾病。所以方中使用龍膽草來瀉肝膽的火氣,用柴胡作為肝經的使藥,用甘草來緩和肝的急迫,再用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、澤瀉、車前子等藥物來利尿,使體內的濕熱能夠排出。但這些藥物大多都是瀉肝的,如果把病邪完全去除,恐怕也會損傷肝氣,所以又加入當歸、生地來補血養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