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四)
岐伯治陰虛而目不瞑者,飲以半夏湯,覆杯則臥,今人以為燥而渴者禁用,是不明陰陽之理耳。
【按】是方即竹葉石膏湯加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黃耆、黃芩也。彼則治傷寒解後煩渴少氣,氣逆欲吐。此則治消渴,氣血虛、胃火盛。因其氣虛,故加黃耆佐人參、甘草以補氣;因其血虛,故加歸、芎、芍、地以補血;因其胃火盛,故加黃芩佐石膏以清胃火。其煩渴則一,故余藥皆同也。
於此二方推之,用半夏之意,自可知矣,故脾者為胃行其津液也。脾濕胃燥,津液不行,得火則化痰,得寒則成飲。胃火清,脾濕燥,其痰飲自除矣。半夏消痰破飲,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,而已成痰之濁液自化,非他藥所可比倫也,故二方於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。
清胃散,治胃經濕熱,齒齦腫痛,或牽引頭腦,或面發熱。
升麻,甘草,生地黃,川黃連,牡丹皮,當歸
水煎服。
【集註】羅謙甫曰:陽明胃多氣多血,又兩陽合明為熱盛,是以邪入而為病常實。若大渴、舌苔、煩躁,此傷氣分,熱聚胃府,燥其津液,白虎湯主之。若醇飲肥厚炙爆過用,以致濕熱壅於胃府,逆於經絡,而為是病,此傷血分,治宜清胃。方中以生地益陰涼血為君,佐之以丹皮,去蒸而疏其滯。
以黃連清熱燥濕為臣,佐之以當歸,入血而循其經。仍用升麻之辛涼,為本經捷使引諸藥直達血所,則咽喉不清,齒齦腫痛等證,廓然俱清矣。
導赤散,治心熱,口糜舌瘡,小便黃赤,莖中作痛,熱淋不利。
生地,木通,甘草梢
上三味,水煎服。
【注】赤色屬心,導赤者,導心經之熱從小腸而出,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。然所見口糜舌瘡、小便黃赤、莖中作痛、熱淋不利等證,皆心熱移於小腸之證。故不用黃連直瀉其心,而用生地滋腎涼心,木通通利小腸,佐以甘草梢,取易瀉最下之熱,莖中之痛可除,心經之熱可導也。此則水虛火不實者宜之,以利水而不傷陰,瀉火而不伐胃也。
若心經實熱,須加黃連、竹葉,甚者更加大黃、亦釜底抽薪之法也。
五淋散,治膀胱結熱,水道不通,淋澀熱痛,或尿如豆汁,或成砂石,或如膏膿,或小便血。
赤苓(一錢五分),赤芍(一錢),梔仁(一錢),當歸,甘草(各錢二分)
上五味,加燈心,水煎服。
八正散
瞿麥,梔子,扁蓄,大黃,木通,滑石,車前子,甘草(各一錢)
加燈心一錢,煎服(朱震亨方:加木香一錢〕。
【注】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三焦之職也。受藏津液,氣化能出,膀胱之職也。若水道不輸,則內蓄喘脹,外泛膚腫,三焦之病也。若受藏不化,則諸淋澀痛,癃閉不通,膀胱之病也。經曰:陰無陽元以生,陽無陰無以化。故陰陽偏盛,皆不生化也。陽盛陰虛,而膀胱之氣不化為病者,通關丸證也。
白話文:
岐伯治療因為陰虛而無法入睡的人,會給他們喝半夏湯,喝完蓋上杯子就能睡著。現在的人認為半夏湯燥熱,口渴的人不能用,這是不了解陰陽道理的緣故。
【說明】這個方子就是竹葉石膏湯加上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黃耆、黃芩。竹葉石膏湯原本是用於治療傷寒病癒後,出現煩渴、氣短、想吐的症狀。這裡的方子則是用於治療消渴病,患者氣血虛弱、胃火旺盛。因為患者氣虛,所以加入黃耆輔助人參、甘草來補氣;因為患者血虛,所以加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來補血;因為患者胃火旺盛,所以加入黃芩輔助石膏來清胃火。雖然煩渴的症狀相同,所以其他藥物都相同。
從這兩個方子的比較,就可以了解使用半夏的用意。脾是負責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的。脾濕而胃燥,津液無法順利運行,遇到火就會化為痰,遇到寒就會變成飲。胃火清了,脾的濕氣就會變乾燥,痰飲自然就能消除。半夏可以消除痰、破除飲,讓還沒化為痰的津液恢復清澈,讓已經形成的痰液自行化解,這點是其他藥物無法比擬的,所以這兩個方子在胃火旺盛、口渴的症狀中都使用了半夏。
清胃散,是治療胃經濕熱引起的牙齦腫痛,甚至牽連到頭部、或臉部發熱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升麻、甘草、生地黃、川黃連、牡丹皮、當歸。
用水煎服。
【說明】羅謙甫說:陽明胃經氣血旺盛,加上兩陽合在一起就會產生熱,所以邪氣入侵導致的疾病通常是實證。如果出現口渴、舌苔厚膩、煩躁的症狀,這是傷到氣分,熱邪聚集在胃府,使津液乾燥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過度飲酒、吃肥膩、燒烤的食物,導致濕熱壅塞在胃府,逆行於經絡而造成的疾病,這是傷到血分,治療應該以清胃為主。方中以生地滋陰涼血為主藥,輔助牡丹皮,去除體內的虛熱並疏通鬱滯。
用黃連清熱燥濕為輔藥,輔助當歸,入血並循行經絡。再用升麻的辛涼之性,作為本經的引導藥,引導藥力直達患處,那麼咽喉不清、牙齦腫痛等症狀,就會完全消除。
導赤散,是治療心經有熱,引起的口舌糜爛、生瘡,小便黃赤,陰莖疼痛,熱淋不暢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生地、木通、甘草梢。
將以上三味藥用水煎服。
【說明】紅色屬於心,導赤的意思是將心經的熱,從小腸排出,因為心與小腸是互為表裡的。而口舌糜爛生瘡、小便黃赤、陰莖疼痛、熱淋不暢等症狀,都是心熱傳到小腸的表現。所以不用黃連直接瀉心火,而是用生地滋養腎陰、清涼心火,用木通疏通利導小腸,輔以甘草梢,取其容易導瀉最下部的熱邪,陰莖的疼痛就能消除,心經的熱也能被導出。這種方法適合於陰虛火旺的患者,因為能利水而不傷陰,瀉火而不損傷胃氣。
如果心經實熱,就需要加入黃連、竹葉,嚴重時甚至要加入大黃,也是釜底抽薪的方法。
五淋散,是治療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淋瀝澀痛,或是小便如豆汁、砂石、膏膿,或是小便出血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赤苓(一錢五分)、赤芍(一錢)、梔仁(一錢)、當歸、甘草(各一錢二分)。
將以上五味藥,加入燈心草,用水煎服。
八正散
藥方組成:瞿麥、梔子、扁蓄、大黃、木通、滑石、車前子、甘草(各一錢)
加入燈心草一錢,煎服。(朱震亨的方子:加入木香一錢)
【說明】疏通水道、將水液輸送到膀胱,是三焦的功能。儲藏津液、氣化後排出,是膀胱的功能。如果水道不通暢,就會導致體內積水、腹部脹滿,體外出現浮腫,這是三焦的病變。如果儲藏水液的功能失常,就會出現各種淋瀝澀痛、小便閉塞不通的症狀,這是膀胱的病變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沒有陽氣就無法產生,陽沒有陰氣就無法化生。所以陰陽偏盛,都不能產生和化生。陽盛陰虛,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的病,就是通關丸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