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四)
【注】仲景於表裡大熱,立兩解之法。如大青龍湯治表裡大熱,表實無汗,故發汗,汗出而兩得解也;白虎湯治表裡大熱,因表有汗,不主麻、桂,因里未實,不主硝黃,惟以膏、知、甘草,外解陽明之肌熱,內清陽明之腑熱,表裡清而兩得解也。若夫表實無汗,熱鬱營衛,里未成實,熱盛三焦,表裡大熱之證。
若以大青龍湯兩解之,則功不及於三焦。若以白虎湯兩解之,則效不及於營衛。故陶華制此湯,以三黃瀉三焦之火盛,佐梔子屈曲下行,使其在裡諸熱從下而出。以麻黃開營衛之熱鬱,佐豉蔥直走皮毛,使其在表之邪從外而散。石膏倍用重任之者,以石膏外合麻、豉、取法乎青龍,是知解諸表之熱,不能外乎青龍也。
內合三黃,取法乎白虎,是知解諸里之熱,不能外乎白虎也。且麻、豉得石膏、三黃,大發表熱,而不動裡熱;三黃得石膏、麻、豉,大清內熱,而不礙外邪。是此方擅表裡俱熱之長,亦得仲景之心法者也。若表有微汗,麻黃減半,桂枝倍加,以防外疏;里有微溏,則減去石膏,倍加葛根,以避中虛也。
涼膈散,治心火上盛,中焦燥實,煩躁口渴,目赤頭眩,口瘡唇裂,吐血衄血,大
小便秘,諸風瘛瘲,胃熱發斑發狂,及小兒驚急,痘瘡黑陷。
連翹(四兩),大黃(酒浸),黃芩(酒炒),薄荷(一兩),甘草(二兩),梔子(炒),芒硝
上為末,每服三錢,加竹葉,生蜜煎。
【集註】汪昂曰:此上、中二焦,瀉實火藥也。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。故以連翹、黃芩、竹葉、薄荷散火於上,而以大黃、芒硝之猛利,蕩熱於中,使上升下行,而膈自清矣。用甘草、生蜜者,病在膈,甘以緩之也。古方用涼膈散居多。本方加菖蒲、遠志,名轉舌膏,治心經蘊熱。
加青黛、藍根,名活命金丹,治肝經風熱。張潔古減去硝、黃,加桔梗為之舟楫,浮而上行,治上焦諸熱,便不實者宜之,不可以此方過瀉而輕訾之也。
竹葉黃耆湯,治消渴,氣血虛,胃火盛而作渴。
淡竹葉,生地黃(各二錢),黃耆,麥冬,當歸,川芎,黃芩,甘草,芍藥,人參,半夏,石膏(各一錢)
上水煎服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氣血皆虛,胃火獨盛,善治者補瀉兼施;寒之而不至損陽,溫之而至助火,扶正而邪卻矣。四君子氣藥也,加黃耆而去苓、術者,恐火就燥也。四物湯血藥也,倍地黃而用生者,正取其寒也。人參、黃耆、甘草,治煩熱之聖藥,是補中有瀉矣。且地黃之甘寒,瀉心腎之火,竹葉助芍藥清肝膽之火,石膏佐芍藥清脾胃之火,麥冬同黃芩清肺腸之火,則胃火不得獨盛,而氣血之得補可知。惟半夏一味溫中辛散,用之大寒劑中,欲其通陰陽之路也。
白話文:
[刪補名醫方論(四)]
註解:
張仲景對於表裡都有大熱的病症,制定了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。例如,大青龍湯用來治療表裡都有大熱,但表證是沒有汗的實證,所以要用發汗的方法,汗出後表裡的大熱就能同時解除。白虎湯也是用來治療表裡大熱,但表證是有汗的,所以不用麻黃、桂枝來發汗,又因為裡證還未成為實證,所以不用硝石、大黃來瀉下,而是用石膏、知母、甘草,從外來解除陽明經的肌肉發熱,從內來清除陽明腑臟的熱,這樣表裡清爽,大熱也就同時解除了。如果表證是沒有汗的實證,熱邪鬱積在營衛之間,而裡證還沒發展成實證,但三焦的熱已經很盛,這種表裡都有大熱的情況,
如果用大青龍湯來同時解決,藥力就無法到達三焦;如果用白虎湯來同時解決,藥力又無法到達營衛。因此,陶華研製了這個方子,用三黃瀉三焦的火熱,佐以梔子引導藥性向下,讓裡面的各種熱邪從下方排出。用麻黃打開營衛的熱鬱,佐以豆豉、蔥白直達皮毛,讓表證的邪氣從外散發。石膏加倍使用,是為了讓它像大青龍湯一樣,與麻黃、豆豉一起,解除表證的熱邪,表明解除表證的熱不能不用大青龍湯的思路。
石膏也與三黃同用,像白虎湯一樣,表明解除裡證的熱不能不用白虎湯的思路。而且,麻黃、豆豉和石膏、三黃一起用,可以大量發散表熱,但不會動到裡面的熱;三黃和石膏、麻黃、豆豉一起用,可以大量清除內熱,但不會妨礙外邪的排出。所以這個方子擅長處理表裡同時有熱的情況,也繼承了張仲景的治療思路。如果表證有輕微的出汗,麻黃用量要減半,桂枝的用量加倍,以防發汗過度;如果裡證有輕微的腹瀉,就要減去石膏,葛根的用量加倍,以避免損傷中焦。
涼膈散,治療心火上炎,中焦燥熱壅實,導致煩躁口渴、眼睛發紅、頭暈目眩、口腔潰瘍、嘴唇乾裂、吐血、流鼻血、小便不暢、各種抽搐、胃熱導致發斑發狂,以及小兒驚風、痘瘡陷落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連翹(160克),大黃(用酒浸泡),黃芩(用酒炒),薄荷(40克),甘草(80克),梔子(炒過),芒硝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12克,加竹葉、生蜜一起煎煮。
[註解] 汪昂說:這個方子是針對上焦和中焦的實火所用的瀉火藥。熱邪在體內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並佐以苦味的藥物和甘味的藥物。所以用連翹、黃芩、竹葉、薄荷來散發上焦的火熱,而用大黃、芒硝的強烈藥性來清除中焦的熱邪,使熱邪從上向下疏導,這樣膈中的熱就會自行清除。用甘草、生蜜,是因為病在膈,用甘味藥來緩解。古方中用涼膈散的很多。這個方子加上菖蒲、遠志,就叫轉舌膏,用來治療心經蘊熱。
加上青黛、藍根,就叫活命金丹,用來治療肝經風熱。張潔古減去芒硝、大黃,加上桔梗來作為引導藥物,使藥性向上走,治療上焦的各種熱症,適合大便不實的患者服用,不可以因為這個方子瀉火太過而輕視它。
竹葉黃耆湯,治療消渴症,病因是氣血虛弱,胃火旺盛而導致口渴。
藥方組成:淡竹葉,生地黃(各8克),黃耆,麥冬,當歸,川芎,黃芩,甘草,芍藥,人參,半夏,石膏(各4克)。
將上述藥材用水煎服。
[註解] 柯琴說:病因是氣血虛弱,只有胃火旺盛,善於治療的人會同時採用補虛和瀉實的方法。用寒涼藥不會損傷陽氣,用溫熱藥也不會助長火勢,扶助正氣,邪氣自然就會退去。四君子湯是補氣的藥,加黃耆而減去茯苓、白朮,是擔心火會因此而燥熱。四物湯是補血的藥,加倍用生地黃,而且是生用,正是為了利用它的寒性。人參、黃耆、甘草是治療煩熱的良藥,這是補中有瀉。而且,生地黃甘寒,可以瀉心腎之火,竹葉配合芍藥可以清肝膽之火,石膏配合芍藥可以清脾胃之火,麥冬配合黃芩可以清肺腸之火,這樣胃火就不會獨自旺盛,而氣血也能得到補養。只有半夏一味藥是溫性的,可以用它在寒涼藥劑中,來打通陰陽的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