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刪補名醫方論(四)
黃連解毒湯,治一切陽熱火盛,面赤口乾,狂燥心煩,錯語不眠,大熱乾嘔,吐血
衄皿,及下後而便不實,熱仍不已者。
黃連,梔子(各等分),黃柏,黃芩
水煎服。
【集註】汪昂曰:寒極曰陰毒,熱極曰陽毒。是方名曰黃連解毒,是君以黃連直解心經火毒也。黃芩瀉肺經火毒,黃瀉腎經火毒,梔子通瀉三焦火毒,使諸火毒從膀肌出。若大便實者加大黃,名梔子金花湯,利大便,是使火毒從大、小二便而出也。蓋陽盛則陰衰,火盛則水衰,故用大苦大寒之藥,抑陽而扶陰,瀉其亢甚之火,而救其欲絕之水也。然非實熱不可輕投。
【按】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、三黃石膏湯、大青龍湯,皆治表裡俱熱證。然大青龍湯治表實壯熱,裡熱之淺在肌;三黃石膏湯治表實壯熱,裡熱之深在胃。故一以石膏佐麻、桂,一以石膏佐麻、豉,均發太陽之表,解陽明之裡也。大青龍湯,則更以杏、草、薑、棗、佐麻黃,其意專發熱郁之在肌也。
三黃石膏湯,則更以芩、連,梔、柏佐石膏,其意專瀉熱深之在胃也。白虎湯治表熱在肌,裡熱在胃,所以不用麻、桂以發太陽,專主石膏而清陽明也,解毒湯治表熱在三陽,裡熱在三焦,所以亦不以麻、桂發太陽表,亦不以石膏清陽明裡,而專以三黃瀉上下內外之實火也。此皆太陽之邪,侵及陽明,而未入腑成實者也。
若已入腑成實,則又當從事乎三承氣湯,以下其熱也。
三黃湯,治三焦實熱,一切有餘火證,大便秘結者。
黃芩,大黃(各等分),黃連
水煎服。
二黃湯,治上焦火旺,頭面大腫,目赤腫痛,心胸。咽喉。口舌、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。
黃芩,黃連,甘草(各等分)
水煎,食後服。
【按】三黃湯用黃芩瀉上焦火,黃連瀉中焦火,大黃瀉下焦火,三焦實火大便實者,誠為允當。若大便不實者,黃連解毒湯證也。以大黃易黃柏者,因其下焦熱結未實也。加梔子者,使其熱不從大便出而從小便出也。上、中二焦實火,用涼膈散。若夫上焦實火,則以此湯之大黃易甘草,名二黃湯,使芩、連之性,緩緩而下,留連膈上。
張潔古以涼膈散減硝、黃加桔梗,亦此義也。雖同一瀉火之劑,而其中上下、緩急、輕重之不同,此皆加減轉換法也,不可不知。
三黃石青湯,治傷寒陽證,表裡大熱而不得汗,或已經汗、下,過經不解,六脈洪
數,面赤鼻乾,舌燥大渴,煩躁不眠,譫語鼻衄,發黃、發疹、發斑。以上諸證,凡表實無汗,而未入里成實者,均宜主之。
石膏(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,麻黃(以上各七錢),淡豆豉(二合),梔子(三十個)
每服一兩,加蔥三根,水煎,熱服。氣實者倍服。
白話文:
[刪補名醫方論(四)]
黃連解毒湯,治療各種因陽熱火盛引起的疾病,例如臉色潮紅、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、失眠、高燒噁心、嘔吐、吐血、流鼻血,以及瀉下後大便仍然稀溏,熱症仍然不退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黃連、梔子(各等份)、黃柏、黃芩
服用方法:用水煎服。
【集註】汪昂說:寒邪極盛稱為陰毒,熱邪極盛稱為陽毒。這個方子名為黃連解毒,是因為以黃連作為主要藥物,直接清除心經的火毒。黃芩瀉肺經的火毒,黃柏瀉腎經的火毒,梔子疏通並瀉三焦的火毒,使各種火毒從膀胱排出。如果大便堅硬,就加大黃,稱為梔子金花湯,可以幫助排便,讓火毒從大小便排出。一般來說,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衰弱,火熱過盛就會導致津液虧乏,所以用大苦大寒的藥物來抑制陽氣,扶助陰氣,瀉掉過於亢盛的火,來挽救快要枯竭的津液。但是,不是實熱的病症,不可以輕易使用這個方子。
【按】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、三黃石膏湯、大青龍湯,都是治療表裡都有熱證的方子。但是,大青龍湯治療表實壯熱,裡熱較淺在肌肉;三黃石膏湯治療表實壯熱,裡熱較深在胃。所以一個用石膏搭配麻黃、桂枝,一個用石膏搭配麻黃、豆豉,都是為了發散太陽經的表邪,解除陽明經的裡熱。大青龍湯還用杏仁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來輔助麻黃,它的主要用意是發散鬱積在肌肉的熱邪。
三黃石膏湯則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來輔助石膏,它的主要用意是瀉掉深在胃的熱邪。白虎湯治療表熱在肌肉,裡熱在胃,所以不用麻黃、桂枝來發散太陽經,而是專用石膏來清泄陽明經的熱。解毒湯治療表熱在三陽經,裡熱在三焦,所以也不用麻黃、桂枝來發散太陽經的表邪,也不用石膏來清泄陽明經的裡熱,而是專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來瀉掉全身內外的實火。這些情況都是太陽經的邪氣侵犯到了陽明經,但還沒有入腑形成實證的情況。
如果邪氣已經入腑形成實證,就應該使用三承氣湯來瀉掉熱邪。
三黃湯,治療三焦實熱,各種有餘的火熱證,並且大便秘結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黃芩、大黃(各等份)、黃連
服用方法:用水煎服。
二黃湯,治療上焦火旺,導致頭面腫大、眼睛紅腫疼痛、心胸、咽喉、口舌、耳鼻發熱,以及生瘡毒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甘草(各等份)
服用方法:用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【按】三黃湯用黃芩來瀉上焦的火,黃連來瀉中焦的火,大黃來瀉下焦的火,對於三焦實火導致大便堅硬的情況,的確非常合適。如果大便不實,就屬於黃連解毒湯證。用黃柏代替大黃,是因為下焦的熱邪還沒有形成實證。加入梔子,是讓熱邪不從大便排出而從小便排出。上焦、中焦實火,可以用涼膈散。如果是上焦實火,就把這個方子中的大黃換成甘草,就成了二黃湯,讓黃芩、黃連的藥性緩慢下降,停留在膈上。
張潔古用涼膈散減去芒硝、大黃,加入桔梗,也是這個意思。雖然都是瀉火的藥方,但它們在上下、緩急、輕重方面有所不同,這都是加減變化的方法,不可以不知道。
三黃石青湯,治療傷寒陽證,表裡大熱卻沒有汗,或者已經發汗、瀉下,但病邪仍然沒有解除,出現六脈洪數、臉色潮紅、鼻腔乾燥、舌苔乾燥、口渴、煩躁不安、失眠、說胡話、流鼻血、發黃、發疹、發斑等症狀。以上這些情況,凡是表實無汗,但病邪還沒有入裡形成實證的,都適合用這個方子。
藥方組成:石膏(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,麻黃(以上各七錢),淡豆豉(二合),梔子(三十個)
服用方法:每次服用一兩,加入蔥三根,用水煎服,趁熱服用。如果體質強壯,可以加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