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三)

然心為五贓主,暑熱擾中,神明不安,必得硃砂以鎮之,則神氣可以虛遽復;涼水以滋之,則邪熱可以急除,此清心之陽熱可通行也。至於熱利初起,裡急後重者宜之,以滑可去著也。催生下乳,積聚蓄水等證,同乎此義,故兼治之。是方也,益氣而不助邪,逐邪而不傷氣,不負益元之名,宜與白虎、生脈三方鼎足也。

香蒂飲,治暑熱乘涼飲冷、陽氣為陰邪所遏、頭痛發熱、惡寒煩躁、口渴腹滿、吐瀉者。

香薷,厚朴(薑汁炒),白扁豆(炒)

水煎浸,冷服。

【集註】葉仲堅曰:飲與湯稍有別,服有定數者名湯,時時不拘者名飲。飲因渴而設,用之於溫暑則最宜者也。然胃惡燥,脾惡濕,多飲傷脾,反致下利。治之之法,心下有水氣者發汗,腹中有水氣者利小便。然與其有水患而治之,曷若先選其能汗、能利者用之。香薷芳香辛溫,能發越陽氣,有徹上徹下之功,故治暑者君之,以解表利小便。

佐厚朴以除濕,扁豆以和中,合而用之為飲。飲入於胃,熱去而濕不留,內外之暑悉除矣,若心煩口渴者,去扁豆加黃連,名黃連香薷飲。加茯苓、甘草,名五物。加木瓜、參、耆、橘、術,名十味。隨證加減,盡香薷之用也。然勞倦內傷,必用清暑益氣,內熱大渴,必用人參白虎,若用香薷,是重虛其表而反濟其內熱矣。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,如冬月之麻黃,氣虛者尤不可服。

今人不知暑傷元氣,概用以代茶,是開門揖盜也。

白話文:

硃砂能鎮定心神,使因暑熱而擾亂的心神恢復平靜;用涼水滋潤身體,能迅速消除邪熱,這就是清心火、使陽熱運行的方法。至於因熱引起的腹瀉,初期有裡急後重(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的症狀,也適合用硃砂,因為它能滑利腸道,去除滯留的穢物。它也能催生、下乳,以及治療積聚和水腫等症狀,都是因為它有滑利的作用。這個方子,能補益正氣又不助長邪氣,驅除邪氣又不損傷正氣,不辜負「益元」這個名稱,可以與白虎湯、生脈散這三個方子並列。

香薷飲,用來治療因暑熱貪涼,喝冷飲,導致陽氣被陰邪阻遏,引起的頭痛發熱、怕冷煩躁、口渴腹脹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
藥材組成:香薷,厚朴(用薑汁炒過),白扁豆(炒過)

做法:用水煎煮,放涼後服用。

【註解】葉仲堅說:飲和湯稍微有點不同,按固定劑量服用的稱為湯,隨時都可以服用的稱為飲。飲是為了解渴而設,最適合在溫熱的暑天使用。但是胃不喜歡乾燥,脾不喜歡潮濕,喝太多飲品會傷害脾胃,反而導致腹瀉。治療的方法是,如果心下有水氣就發汗,腹中有水氣就利小便。與其等到出現水患才去治療,不如先選用能發汗、能利尿的藥物來預防。香薷氣味芳香辛溫,能夠發散陽氣,有從上到下通達的功效,因此治療暑熱症狀時用它做主藥,既能解表又能利小便。

佐以厚朴來去除濕氣,白扁豆來調和脾胃,三者合用成為藥飲。飲品進入胃中,熱邪去除而濕氣不滯留,內外的暑熱都能消除。如果出現心煩口渴的症狀,可以去除白扁豆,加入黃連,稱為黃連香薷飲。如果再加入茯苓、甘草,就稱為五物飲。加入木瓜、人參、黃耆、橘皮、白朮,就稱為十味飲。可以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,充分利用香薷的功效。但是,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、內傷導致的虛弱,必須使用清暑益氣的方法,如果內熱嚴重而且口渴,必須使用人參白虎湯,如果使用香薷,反而會加重體表的虛弱,並且助長內部的熱邪。香薷是夏季解表的藥物,就像冬季的麻黃一樣,體質虛弱的人尤其不能服用。

現在的人不知道暑邪會損傷元氣,就把香薷當成茶來喝,這就像是開門讓盜賊進來一樣,非常不恰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