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三)

藿香正氣散,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,內停飲食,頭痛寒熱,或霍亂吐泄,或作瘧疾。

藿香,桔梗,紫蘇,白芷,厚朴,大腹皮,半夏,茯苓,陳皮,甘草

上十味,加薑棗,水煎,熱服。

【集註】吳琨曰:四時不正之氣,由鼻而入,不在表而在裡,故不用大汗以解表,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正里。蘇、芷、陳、腹、樸、梗,皆氣勝者也,故能正不正之氣;茯、半、甘草則甘平之品,所以培養中氣者也。若病在太陽,與此湯全無干涉,傷寒脈沉發熱,與元氣本虛之人,並夾陰發熱者宜戒。

又金不換正氣散,即平胃散加半夏、藿香,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、吐瀉下利者主之。蓋平胃散,可以平濕土而消瘴,半夏之燥以醒脾,藿香之芬以開胃,名曰正氣,謂能正不正之氣也。

神術湯,主治三時外感寒邪、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瀉腸風。

白朮(三錢),防風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上三味,無汗用蒼朮加蔥白、生薑,有汗用白朮、生薑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此王好古得意之方,仿仲景麻、桂二方之義,而製為輕劑也。然此是太陰之劑,可以理脾胃之風濕,而不可治太陽之風寒,亦不可以治陽明之表證與少陽之半表裡也。《內經》所謂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而洞泄,至夏而飧泄、腸澼者宜之。若冬傷於寒,至春而溫病者,又非所宜也。

今人不知仲景立方之旨,只恐麻黃、桂枝之傷人也,得此平和之劑恃為穩當。不知營衛不和,非調和脾胃者所可代。胃家之實者,非補虛之品所能投。肝膽之相火往來,少陰之水火相射者,不得以燥劑該攝也。失明藥之理,始得方之用,能知方,始可用方而不執方。若病在太陽,先發陽明之汗,是引賊破家,張潔古豈獨為葛根道哉!

麻黃加朮湯,治濕家身煩疼。

麻黃(三兩),桂枝(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,杏仁(七十個),白朮(炒,四兩)

上五味,以水九升,煮麻黃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。

【集註】程知曰:此湯為濕家表散法也。身疼為濕,身煩為熱。加白朮於麻黃湯中,一以助其去濕,一以恐其過散,此治濕之正法也。發散方中加白朮,又為張潔古、王好古二人開法門。

桂枝附子湯,主冶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。

桂枝(四兩),附子(炮,三枚),甘(一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【集註】程知曰:濕與風相搏,流入關節,身疼極重,而無頭痛、嘔、渴等證,脈浮虛者風也,澀者寒濕也。風在表者,散以桂、甘之辛甘。濕在經者,逐以附子之辛熱。薑、棗辛甘,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。蓋陽虛則濕不行,溫經助陽散濕,多藉附子之大力也。

白話文:

藿香正氣散,用來治療因為外感四時不正的氣候,或是內部飲食停滯,引起的頭痛發冷發熱,或上吐下瀉的霍亂,或是瘧疾。

藥方組成:藿香、桔梗、紫蘇、白芷、厚朴、大腹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。

以上十味藥,加入薑和紅棗,用水煎煮,趁熱服用。

【名家註解】吳琨說:四時不正的氣,是從鼻子進入體內,不在體表而在內部,所以不用大量發汗來解表,而是用芳香、疏通氣機的藥物來調整內部。像紫蘇、白芷、陳皮、大腹皮、厚朴、桔梗,都是氣味濃厚的藥,所以能糾正不正之氣;茯苓、半夏、甘草則屬於甘平和緩的藥,用來培養中氣。如果疾病是屬於太陽經的病變,用這個方子就完全無效;像是傷寒脈象沉而發熱,或是元氣原本就虛弱的人,以及夾雜陰虛發熱的情況,都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

另一個叫做「金不換正氣散」的方子,其實就是平胃散加上半夏和藿香,主要用來治療受到山嵐瘴氣,或是到遠方水土不服,引起的上吐下瀉。因為平胃散可以平息濕土之氣、消除瘴氣;半夏的燥性能夠使脾胃清醒;藿香的芳香能打開胃口。稱作「正氣」,是因為它能糾正不正之氣。

神術湯,主要治療因為三時外感寒邪、內部吃生冷食物而發熱,以及脾虛引起的泄瀉、腸風。

藥方組成:白朮(三錢)、防風(二錢)、甘草(一錢)。

以上三味藥,如果沒有出汗,就用蒼朮、蔥白、生薑來加強;如果已經出汗,就用白朮、生薑。

【名家註解】柯琴說:這是王好古很得意的方子,是仿照張仲景的麻黃湯、桂枝湯的用法,而做成的輕劑。但這個方子是屬於太陰經的藥,可以用來治療脾胃的風濕,但不能治療太陽經的風寒,也不能治療陽明經的表證,以及少陽經的半表半裡證。《內經》說的春天受風邪侵襲,邪氣留連導致泄瀉,到夏天變成飧泄、腸澼,就適合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是冬天受寒邪侵襲,到春天變成溫病,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。

現在的人不懂張仲景開方的用意,只怕麻黃、桂枝會傷身,所以覺得這個平和的藥方比較穩妥。卻不知道營衛不調,不是調理脾胃的藥可以替代的;胃實證,不是用補虛的藥可以解決的;肝膽的相火往來,少陰的水火不平衡,也不能用燥藥來控制。要先明白藥理,才能了解方子的用法;了解方子的用法,才能活用方子而不執著於方子。如果疾病是太陽經的病,卻先發陽明經的汗,就像引賊入室,張潔古(金元名醫)豈只是為葛根湯而說的呢!

麻黃加朮湯,用來治療濕氣重導致身體煩躁疼痛的狀況。

藥方組成:麻黃(三兩)、桂枝(二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杏仁(七十個)、炒白朮(四兩)。

以上五味藥,用水九升煮麻黃,煮到剩下七升時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半,去除藥渣,溫服八合,服用後蓋被子,讓身體稍微出汗。

【名家註解】程知說:這個方子是治療濕氣重導致的表證的方子。身體疼痛是因為濕氣,身體煩躁是因為熱。在麻黃湯中加入白朮,一方面是幫助去除濕氣,一方面是防止麻黃過於發散,這是治療濕證的正確方法。在發散藥方中加入白朮,是張潔古和王好古這兩位醫家開創的先例。

桂枝附子湯,主要治療傷寒病發病八九天,風濕交雜侵襲身體,導致身體煩躁疼痛,不能轉動身體,不嘔吐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的狀況。

藥方組成:桂枝(四兩)、炮附子(三枚)、甘草(一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
以上五味藥,用水六升煎煮,煮到剩下二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
【名家註解】程知說:濕氣與風邪交雜侵襲,流入關節,身體疼痛劇烈,但沒有頭痛、嘔吐、口渴等症狀,脈象浮虛,是風邪的表現,脈象澀,是寒濕的表現。風邪在表,用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來發散;濕邪在經絡,用附子的辛熱來驅散。生薑、大棗辛甘,能通行營衛,疏通津液來調和表證。因為陽氣虛弱,濕氣運行不暢,所以要用溫經助陽、散濕的附子來大力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