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三)
若有汗者,加桂枝以解太陽之風,無不可也。
升麻葛根湯,治陽明表熱下利,兼治痘疹初發。
升麻,葛根,芍藥,甘草(炙)
上四味,水煎服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此為陽明初病,解表和里之劑,可用以散表熱,亦可用以治裡虛,一方而兩擅其長也。夫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反惡熱。是陽明之本證。仲景未嘗立治表之方,見陽明初起,汗出多而惡寒者,便用桂枝湯;及無汗而惡寒者,則用葛根湯。證同太陽而稱陽明者,是陽明之表病自太陽傳來,故治仍同太陽也。
此方治陽明自病,不用麻桂者,恐汗太過而亡津液,反致胃燥也。用升麻、葛根發胃脘之陽,以散肌肉之表熱;芍藥、甘草瀉脾經之火,以解胃府之裡熱。有汗則發,無汗則止,功同桂枝,而已遠乾薑、桂,且不須啜稀粥以助陽也。胃實為陽明之裡證,仲景用承氣三方。然陽明初病,往往有移熱於脾而下利者,《內經》所謂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也。
下利,正是胃熱之兆,故太陽陽明合病,必自下利,仲景用葛根湯以發兩陽之表熱,即所以治裡熱也。此方即仿其義,去薑、桂之辛熱,以升麻代麻黃,便是陽明表劑,而非太陽表劑矣。葛根稟性甘涼,可以散表實,協升麻以上升,則使清陽達上而濁陰下降。可知芍藥收斂脾陰,甘草緩急和里,則下利自止。
可知治里仍用表藥者,以表實下利、而非裡實故也。痘疹自里達表,出於少陰而發於太陽,初起則內外皆熱,故亦宜於涼散耳。若無汗加麻黃,有汗加桂枝,渴熱加石膏,咽痛加桔梗,頭痛合芎芷散,頭面腫合消毒飲,有少陽證加柴,芩,火盛加芩、連,凡邪在三陽,以此出入,無不利也。
參蘇飲,治感冒風寒,頭痛發熱,憎寒咳嗽,涕唾稠黏,胸膈滿悶,脈弱無汗。
人參(八分),蘇葉(八分),乾葛(八分),前胡(八分),陳皮(八分),枳殼(八分),茯苓(八分),半夏(八分),桔梗(五分),木香(五分),甘草(五分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一枚)
上水煎,熱服取汗。
【注】風寒感冒太陽則傳經,以太陽主表,故用麻、桂二方,發營衛之汗也。若感太陰則不傳經,以太陰主肺,故用此湯外散皮毛,內宣肺氣也。蓋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君人參以補之。皮毛者,肺之合也,肺受風寒,皮毛先病,故有頭痛無汗,發熱憎寒之表,以蘇葉、葛根、前胡為臣以散之。肺一受邪,胸中化濁,故用枳、桔、二陳以清之,則咳嗽、涕唾稠黏、胸膈滿悶之證除矣。
加木香以宣諸裡氣,加薑、棗以調諸表氣,斯則表裡之氣和,和則解也。以本方去人參加川芎,以前胡易柴胡,名芎蘇飲。治氣實有火者,頭痛甚亦加之。喘嗽者,加杏仁以降氣,桑皮以瀉肺。合四物名茯苓補心湯,治氣血兩虛,及新產之後虛損吐血,感冒傷風咳嗽,最相宜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有出汗,就加桂枝來解除太陽經的風邪,這樣做是沒問題的。
升麻葛根湯,用來治療陽明經的表熱而引起的腹瀉,也兼治痘疹初起的時候。
藥方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(炙過)。
以上四味藥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【集註】柯琴說:這個方子是治療陽明經初期病症,具有解表和調和內裡的作用,既可以驅散表面的熱邪,也可以治療內裡的虛弱,一個方子就兼具兩種功效。如果身體發熱,汗自己流出來,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,這是陽明經的本來病症。張仲景並沒有設立治療陽明表症的專用方子,看到陽明病初期,出汗多而且怕冷的,就用桂枝湯;如果不出汗又怕冷的,就用葛根湯。這些症狀雖然和太陽經的病症類似,但被稱為陽明病,是因為陽明經的表病是從太陽經傳來的,所以治療方法仍然和治療太陽經一樣。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陽明經自身發病的,不用麻黃和桂枝,是怕出汗太多而耗損津液,反而導致胃部乾燥。用升麻、葛根來發散胃脘的陽氣,驅散肌肉表面的熱邪;用芍藥、甘草來瀉脾經的火氣,解除胃腑內裡的熱邪。有汗就發散,沒汗就停止發散,功效和桂枝湯相似,但遠比乾薑、桂枝平和,而且不需要喝稀粥來幫助陽氣生發。胃部實熱是陽明經的內裡病症,張仲景用承氣湯系列來治療。但是陽明病初期,常常有熱邪轉移到脾而引起腹瀉的,像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暴注下迫」,都屬於熱邪引起的。
腹瀉,正是胃熱的徵兆,所以太陽和陽明兩經合併發病,一定會出現腹瀉,張仲景用葛根湯來發散兩經表面的熱邪,也就是治療內裡的熱邪。這個方子是仿照葛根湯的思路,去除薑、桂的辛熱之性,用升麻代替麻黃,就成了陽明經的表藥,而不是太陽經的表藥了。葛根藥性甘涼,可以驅散表實之邪,配合升麻一起上升,就可以使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。芍藥可以收斂脾陰,甘草可以緩解急迫,調和內裡,這樣腹瀉自然就停止了。
由此可知,治療內裡病症仍然用表藥,是因為表實而導致腹瀉,而不是內裡實邪的緣故。痘疹是從內向外發的,病邪起源於少陰經,發作於太陽經,剛開始的時候內外都有熱,所以也適合用清涼發散的藥物。如果沒有汗就加麻黃,有汗就加桂枝,口渴發熱就加石膏,咽喉疼痛就加桔梗,頭痛就配合芎芷散,頭面腫脹就配合消毒飲,有少陽病症就加柴胡、黃芩,火氣旺盛就加黃芩、黃連,凡是邪氣在三陽經的,都可以根據情況靈活應用這些藥物,沒有不見效的。
參蘇飲,用來治療感受風寒引起的感冒,症狀有頭痛發熱、怕冷咳嗽、鼻涕濃稠、胸部滿悶、脈搏虛弱、沒有汗。
藥方組成:人參(八分)、蘇葉(八分)、葛根(八分)、前胡(八分)、陳皮(八分)、枳殼(八分)、茯苓(八分)、半夏(八分)、桔梗(五分)、木香(五分)、甘草(五分)、生薑(五片)、大棗(一枚)。
以上藥物用水煎煮,趁熱服用以求出汗。
【注】風寒感冒侵犯太陽經就會傳到其他經絡,因為太陽經主表,所以用麻黃湯、桂枝湯來發散營衛之氣而發汗。如果侵犯太陰經就不會傳到其他經絡,因為太陰經主肺,所以用這個方子來向外發散皮毛的邪氣,向內宣通肺氣。一般來說,邪氣侵犯的地方,正氣一定虛弱,所以用人參來補氣。皮毛是肺的屏障,肺受到風寒,皮毛先發病,所以會有頭痛無汗、發熱怕冷的表症,用蘇葉、葛根、前胡來發散。肺一旦受到邪氣,胸中就會產生濁氣,所以用枳殼、桔梗、二陳湯來清除濁氣,這樣咳嗽、鼻涕濃稠、胸部滿悶的症狀就會消失了。
加木香來宣通內裡的氣機,加薑、棗來調和表面的氣機,這樣表裡氣機調和,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把這個方子去掉人參,加川芎,用柴胡代替前胡,就成了芎蘇飲,用來治療氣實有火的病症,頭痛很嚴重也可以用這個方子。咳嗽氣喘的,加杏仁來降氣,加桑白皮來瀉肺。把這個方子和四物湯合用,就成了茯苓補心湯,用來治療氣血兩虛,以及產後虛弱、吐血、感冒咳嗽等,非常合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