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三)

強睛疼。老人小兒皆可服。

羌活,獨活,前胡,柴胡,川芎,枳殼,白茯苓,桔梗,人參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生薑三片,煎七分,溫服,或沸湯點服。

煩熱口乾,加黃芩。

【集註】趙羽皇曰:東南地土卑濕,凡患感冒,輒以傷寒二字混稱。不知傷者,正氣傷於中,寒者,寒氣客於外,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。仲景醫門之聖,立法高出千古,其言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固密,不傷於寒。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,以失於固密而然。可見人之傷寒,悉由元氣不固,膚腠之不密也。

昔人常言傷寒為汗病,則汗法其首重矣。然汗之發也,其出自陽,其源自陰,故陽氣虛,則營衛不和而汗不能作;陰氣弱,則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。但攻其外,不顧其內可乎?表汗無如敗毒散、羌活湯。其藥如二活、二胡、芎、蒼、辛、芷群隊辛溫,非不發散,若無人參、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,則形氣素虛者,必至亡陽;血虛挾熱者,必至亡陰,而成痼疾矣。是敗毒散之人參,與沖和湯之生地,人謂其補益之法,我知其托裡之法。

蓋補中兼發,邪氣不致於流連;發中帶補,真元不致於耗散,施之於東南地卑氣暖之鄉,最為相宜,此古人制方之義。然形氣俱實,或內熱熾盛,則更當以河間法為是也。

胡天錫曰:非其時而有其氣,惟氣血兩虛之人受之。寒客營而風客衛,不可用峻劑,故稍從其輕者,此羌活湯、敗毒散所由立也。九味湯主寒邪傷營,故於發表中加芎、地,引而入血,即藉以調榮。用蔥姜為引,使通體汗出,庶三陽血分之邪,直達而無所滯矣。敗毒散主風邪傷衛,故於發表中加參、苓、枳、桔,引而達衛,固托以宣通。

用生薑為使,使留連肺部,則上焦氣分之邪不能幹矣。是方亦可用黃芩者,以諸藥氣味辛溫,恐其僭亢,一以潤之,一以清之也。

柴葛解肌湯,治三陽合病,頭痛發熱,心煩不眠,嗑干耳聾,惡寒無汗,三陽證同見者。

石膏,柴胡,羌活,白芷,黃芩,芍藥,桔梗,甘草,葛根

加薑棗,水煎服。

【注】陶華制此以代葛根湯。不知葛根湯,只是太陽、陽明藥,而此方君柴胡,則是又治少陽也;用之於太陽、陽明合病,不合也。若用之以治三陽合病,表裡邪輕者,無不效也。仲景於三陽合病,用白虎湯主之者,因熱甚也,曰汗之則譫語遺尿,下之則額汗厥逆,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,不可輕於汗下也。此方得之葛根、白芷,解陽明正病之邪,羌活解太陽不盡之邪,柴胡解少陽初入之邪。

佐膏、芩治諸經熱,而專意在清陽明,佐芍藥斂諸散藥而不令過汗,桔梗載諸藥上行三陽,甘草和諸藥通調表里。施於病在三陽,以意增減,未有不愈者也。若渴引飲者,倍石膏加栝蔞根,以清熱而生津也。若惡寒甚無汗,減石膏、黃芩加麻黃,春夏重加之,以發太陽之寒。

白話文:

強睛疼

這個藥方,無論老人或小孩,眼睛疼痛都可以服用。

藥材包括: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川芎、枳殼、白茯苓、桔梗、人參各一兩,甘草五錢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。用水一碗,加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,也可以用滾水沖泡服用。

如果出現煩躁發熱、口乾的症狀,可以加入黃芩。

註解:趙羽皇說,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,人們感冒常常都用「傷寒」兩個字來混稱。但實際上,「傷」是指人體正氣受損,「寒」是指寒氣侵入體外,不可能有外感而身體內部沒有損傷的情況。張仲景是醫學界的聖人,他的理論高出古人許多,他認為冬天嚴寒時節,萬物都深藏起來,君子也應固守閉藏,才不會受到寒邪侵襲。那些觸冒寒邪的人,才稱作「傷寒」,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閉藏的緣故。可見,人之所以會得傷寒,都是因為元氣不夠鞏固,皮膚腠理不夠緻密。

古人常說傷寒是汗病,因此發汗是治療的首要方法。但發汗的原理,是陽氣發散在外,而其根源在於陰液,所以陽氣虛弱,營衛就會失調,汗就不能產生;陰氣不足,津液就會枯竭,汗就不能滋潤。如果只顧著攻邪於外,而不顧及內部,可以嗎?發汗最好用敗毒散、羌活湯。這兩方的藥物,如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蒼朮、辛夷、白芷等,都是辛溫發散的藥物,但如果沒有人參、生地這樣大補的藥物在其中,那麼體質虛弱的人,必定會導致亡陽;血虛且有熱的人,必定會導致亡陰,最終形成頑固疾病。因此,敗毒散中的人參和沖和湯中的生地,人們認為是補益的藥物,但我認為它們實際上是為了扶助正氣以托邪外出。

總而言之,在發散的同時兼顧補益,邪氣就不會逗留不散;在補益的同時輔助發散,真元就不會耗損。這種治法在東南地區這種地勢低窪、氣候溫暖的地方,最為適宜。這就是古人制定藥方的道理。然而,如果體質強壯,或者體內熱邪熾盛,那麼就應該採用河間學派的治法。

胡天錫說,如果不是該發病的時候卻發病了,多半是氣血兩虛的人才會受邪。寒邪侵入營分,風邪侵入衛分,不能用峻烈的藥物,所以稍稍用些輕劑,這就是設立羌活湯、敗毒散的原因。九味湯主要治療寒邪損傷營分,所以在發散的同時加入川芎、生地,引導藥力進入血液,以便調理營血。用蔥、薑作為藥引,使全身發汗,使三陽經血分的邪氣直接發散,不再滯留。敗毒散主要治療風邪損傷衛分,所以在發散的同時加入人參、茯苓、枳殼、桔梗,引導藥力到達衛分,加固衛氣以宣通邪氣。

用生薑作為使藥,使藥力停留在肺部,這樣上焦氣分的邪氣就不能侵犯了。這個方子也可以加入黃芩,是因為其他藥物的氣味辛溫,恐怕會過於燥熱,所以加入黃芩來潤澤一下,清熱一下。

柴葛解肌湯

這個方子治療三陽經合併發病,症狀包括頭痛發熱、心煩失眠、口渴耳聾、怕冷無汗,即三陽經的病症同時出現的情況。

藥材包括:石膏、柴胡、羌活、白芷、黃芩、芍藥、桔梗、甘草、葛根。

加入薑、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注釋:陶華用這個方子來代替葛根湯,但他並不知道葛根湯只是治療太陽、陽明經的藥,而這個方子以柴胡為主藥,則是用來治療少陽經的。因此,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太陽、陽明合併發病,是不適合的。但如果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三陽經合併發病,且表裡邪氣都比較輕微的情況,則無不奏效。張仲景對於三陽經合併發病,使用白虎湯來治療,是因為當時熱邪很重,如果發汗就會出現說胡話、大小便失禁的情況;如果攻下,則會額頭出汗、手腳冰涼。這正是告訴人們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,不要輕易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。這個方子用了葛根、白芷來解陽明經的主要邪氣,用羌活來解太陽經尚未完全解除的邪氣,用柴胡來解少陽經剛開始侵入的邪氣。

配伍石膏、黃芩來治療各經的熱邪,而主要目的是清泄陽明經的熱邪。配伍芍藥來收斂其他發散的藥物,防止出汗過多,用桔梗引導諸藥上行到達三陽經,用甘草來調和諸藥,協調表裡。如果病情屬於三陽經,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,沒有治不好的。如果口渴想要喝水,就加倍使用石膏,並加入栝樓根,以清熱生津。如果特別怕冷且沒有汗,就減少石膏、黃芩的用量,加入麻黃,春夏季節還要多加麻黃,以便發散太陽經的寒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