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三)

若誤作中風治之,去生便遠。

秦艽升麻湯,治風寒客胃,口眼喎斜,惡

見風寒,四肢拘急,脈浮而緊。

升麻,葛根,秦艽,白芷,防風,桂枝,甘草,人參,芍藥,蔥白

上十味,水煎服。

【集註】李中梓曰:至哉坤元!為五臟之主。木勝風淫,則倉廩之官受制,脾主四肢,故痿痹也。口為土之外候,眼為木之為外候,故俱病也。升麻、白芷皆陽明本藥,故用為直入之兵。桂枝、芍藥和其營衛,防風、秦艽驅散風邪,蔥根佐風藥發汗,則無微不達,又借人參、甘草補而和之,則大氣周流,而邪氣有不散者乎!

防風黃耆湯,治中風不能言,脈遲而弱者。

防風,黃耆(等分)

水煎服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夫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邪風之至,急如風雨,善治者治皮毛,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用黃耆以鼓舞正氣。黃耆得防風,其功愈大者,一攻一補,相須相得之義也。唐柳太后中風不言,許蔭宗造防風黃耆湯數十斤,置床下蒸之,身在氣中居,次日便能語,是以外氣通內氣,令氣行而愈也。經曰: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耳目修明,聲音能彰。

制此方者,其知此義矣。夫熏蒸之力,尚能去病,況服之乎!今人治風,惟以發散為足法,而禁用參、耆,豈知目盲不能視,口噤不能言,皆元氣不足使然耳。誰知補氣可以御風,正勝而邪卻之理耶!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信哉!

玉屏風散,治風邪久留而不散者,自汗不止者亦宜。

防風,黃耆,白朮(等分)

上為細末,酒調服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治風者,不患無以驅之,而患無以御之;不畏風之不去,而畏風之復來。何則?發散太過,元府不閉故也。昧者不知托裡固表之法,遍試風藥以驅之,去者自去,來者自來,邪氣留連,終無解期矣。

防風遍行周身,稱治風之仙藥,上清頭面七竅,內除骨節疼痹,外解四肢攣急,為風藥中之潤劑,治風獨取此味,任重功專矣,然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,肥腠理而司開闔,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,為元府御風之關健,且元汗能發,有汗能止,功同桂枝,故又能除頭目風熱,大風癲疾,腸風下血,婦人子臟風,是補劑中之風藥也。所以防風得黃耆,其功愈大耳。

白朮健脾胃,溫分肉,培土即以寧風也。夫以防風之善驅風,得黃耆以固表,則外有所衛;得白朮以固里,則內有所據。風邪去而不復來。此欲散風邪者,當依如屏,珍如玉也。其自汗不止者,亦以微邪在表,皮毛肌肉之不固耳。

黃耆五物湯,治風靡身無痛,半身不遂,手足無力,不能動履者。久久服之,自見其功。

黃耆(蜜炙,六錢),白芍藥(酒炒,三錢),桂枝(嫩枝連皮,三錢),生薑(外皮,三錢),大棗(去核,四枚)

白話文:

如果把這種情況誤當作中風來治療,那病人就離死亡不遠了。

秦艽升麻湯,治療風寒侵襲胃部,導致口眼歪斜,怕風怕冷,四肢僵硬拘急,脈象浮而緊的病症。

藥方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秦艽、白芷、防風、桂枝、甘草、人參、芍藥、蔥白

將以上十味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註解: 李中梓說:「坤元之氣非常重要!是五臟的根本。如果木氣太旺導致風邪肆虐,就會使掌管糧食的脾胃功能受損,脾主四肢,所以會出現肢體痿弱麻痺的現象。口是脾胃的外在表現,眼睛是肝的外在表現,所以才會同時出現這些病症。升麻、白芷都是陽明經的要藥,所以用來作為直達病所的先鋒。桂枝、芍藥調和營衛之氣,防風、秦艽驅散風邪,蔥根輔助風藥發汗,可以使藥力無微不至。再借用人參、甘草補益調和正氣,使全身氣血順暢運行,這樣邪氣自然會消散。」

防風黃耆湯,治療中風導致不能說話,脈象遲緩虛弱的病症。

藥方組成:防風、黃耆(等分)
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註解: 柯琴說:「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根源。風邪來勢洶湧,像暴風雨一樣。善於治療的人,會從皮膚毛孔下手,所以用防風來驅散表邪。邪氣侵入的地方,一定是正氣不足的地方,所以用黃耆來振奮正氣。黃耆與防風同用,功效會更大,一個是攻邪,一個是補正,相輔相成。唐朝柳太后中風不能說話,許蔭宗用防風黃耆湯數十斤,放在床下蒸煮,讓太后身處藥氣之中,第二天就能說話了。這是因為外面的藥氣疏通了體內的氣,使氣血運行順暢而康復。古籍說:『五種氣息從鼻子進入,藏於心肺,上行能使耳目聰敏,聲音洪亮。』創製這個方子的人,真是深諳此理。用藥氣熏蒸都能治病,更何況是服用呢?現在的人治療風邪,只知道用發散的藥物,而不敢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的藥物,卻不知道眼睛看不見,嘴巴說不出話,都是因為元氣不足造成的。他們哪裡知道補氣就能抵禦風邪,正氣強盛了,邪氣自然會被驅除的道理呢!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,就看個人的領悟能力了。這話說得真是太對了!」

玉屏風散,治療風邪久留不去,或者自汗不止的病症。

藥方組成:防風、黃耆、白朮(等分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調服。

註解: 柯琴說:「邪氣侵入的地方,一定是正氣不足的地方,所以治療風邪,不擔心沒有藥可以驅散它,而是擔心沒有藥可以防禦它;不怕風邪不能去除,而是怕風邪再來。為什麼呢?因為發散太過,導致體表防禦功能減弱的緣故。糊塗的人不懂得扶正固表的道理,到處嘗試各種祛風藥,結果風邪走了又來,反覆糾纏,永遠也治不好。

防風能夠周行全身,是治療風邪的仙藥,上能清利頭面七竅,內能消除骨節疼痛麻痺,外能解除四肢拘攣,是風藥中滋潤的藥物。治療風邪只選用防風這一味藥,就足以擔當重任。但是衛氣是溫養肌肉,充養皮膚,使皮膚毛孔疏密開合的根本。只有黃耆能夠補益三焦而充實衛氣,是抵禦風邪的重要關卡,而且能夠止汗或發汗,其功效與桂枝相同,所以也能夠消除頭目風熱,治療癲癇大風,腸風下血,婦女子宮風等疾病,是補益藥中的祛風藥。所以防風與黃耆同用,功效會更大。

白朮能夠健脾胃,溫養肌肉,培補脾土,就能達到寧息風邪的目的。防風擅長驅散風邪,與黃耆同用能固表,使體表有所防衛;與白朮同用能固里,使體內有所依據。這樣風邪自然會被驅除而不再復發。所以想驅散風邪的人,應該把這個方子當作屏障一樣重視,像玉石一樣珍惜。自汗不止的病症,也是因為微弱的邪氣停留在體表,導致皮膚肌肉不固的緣故。」

黃耆五物湯,治療風邪侵襲身體,導致全身無痛感,半身不遂,手腳無力,不能自由活動的病症。長期服用,自然會見到療效。

藥方組成:炙黃耆(六錢)、酒炒白芍(三錢)、桂枝(連皮嫩枝,三錢)、生薑(帶皮,三錢)、大棗(去核,四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