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2. 刪補名醫方論(三)

續命湯,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。

麻黃,桂枝,石膏,乾薑,杏仁(四十枚),川芎,當歸,人參,甘草(各三兩)

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服一升,當小汗。薄覆脊,憑几坐,汗出自愈。不汗更服。無所禁,勿當風。並治脈伏不得臥,咳逆上氣,面目浮腫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痱病者,營衛氣血,不養於內外,故身體不用,機關不利,精神不治。然是證有虛、有實。虛者自飲食房勞七情感之,如《內經》所謂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之類是也。實者自風寒暑濕感之。虛者不可以實治,治之則愈散其氣血。今此方明言中風痱,是屬營衛之實邪也,故用續命。

續命乃麻黃湯之變者,加乾薑以開血受寒邪,石膏以解肌受風邪,當歸和血,人參益氣,川芎行血散風也。其並治咳逆上氣,面浮者,亦以為風寒所致也。

三生飲,治卒中,昏不知人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並痰厥、氣厥。

南星(生用,一兩),川烏(去皮,生用,五錢),附子(去皮,生用,五錢),木香(二錢)

上每服五錢,姜水煎;加人參一兩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風為陽邪,風中無寒,不甚傷人,惟風中挾寒,害始劇矣。寒輕而在表者,宜發汗以逐邪;寒重而入里者,非溫中補虛終不可救。此取三物之大辛、大熱者,且不炮不制,更佐以木香,乘其至剛、至銳之氣而用之,非專以治風,兼以治寒也。然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但知勇於攻邪,若正氣虛而不支,能無倒戈之患乎?必用人參兩許以駕馭其邪,此薛己真知確見,立於不敗之地而收萬全之效者也。若在庸手,必謂補住邪氣而不敢用,此謹熟陰陽,毋與眾謀,岐伯所以叮嚀致告耳。

觀其每服五錢,必四服而邪始出。今之畏事者,用烏、附分數,必制熟而後敢用,更以芩連監製之,烏能挽回如是之危證哉?古今人不相及,信然。本方去烏、附即星香散,治痰厥、氣厥足矣。

稀涎千緡湯,治風痰不下,喉中聲如牽鋸,或中濕腫滿。

半夏(大者,十四枚),豬牙皂角(炙,一挺),甘草(一錢),白礬(二錢)

上四味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少許,沖溫水一盞,調末一錢,灌之,得吐痰涎,即醒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攻邪有汗、吐、下三法,仲景於吐劑立梔子鼓、瓜蒂二方,所以導熱邪之上出,逐寒邪而外散也。其有不因外感,因醇酒厚味漸積,凝結變為頑痰,一旦乘虛上塞咽喉,氣不得通,忽然昏僕,目反直視,喉中聲如牽鋸,此為痰厥。先輩所云:怪證多屬於痰者,此也。

非用峻藥以攻之,頑痰不能遽退,故用生薑、半夏之辛以散之,甘草之甘以湧之,白礬之澀以斂之,牙皂之勇以開之。此斬關奪門之勢,惟稟氣素實而暫虛者可用,壅塞稍疏,續進他藥,不可多用以傷元氣。如平素虛弱者,又當攻補兼施,六君子湯中加牙皂、白礬末以吐之,則庶幾矣。

白話文:

續命湯
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中風引起的肢體癱瘓,身體無法自主活動,口不能言,意識模糊不清,不知道哪裡疼痛,或者肌肉僵硬無法翻身。

藥材包括:麻黃、桂枝、石膏、乾薑、杏仁(40枚)、川芎、當歸、人參、甘草(各三兩)。

將以上九味藥材,用水一斗(約十升)煮成四升,溫熱服用一升,會微微出汗。蓋好背部,靠著桌椅坐著,汗出後病就會好。如果沒出汗,就繼續服用。服藥期間沒有特別的禁忌,但不要吹風。這個方子也能治療脈象沉伏,無法平躺,咳嗽氣喘,臉部和眼睛浮腫的症狀。

【註解】趙良說:所謂的「痱病」,是因為體內營衛氣血無法正常濡養身體內外,導致身體無法活動,關節不利,精神不振。這種病有虛實之分,虛證多因飲食不節、房事過度、情緒不佳等導致,類似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內奪而厥」,會出現失語、肢體癱瘓等情況。實證則是由於感受風寒暑濕等外邪所致。虛證不能用治療實證的方法來治療,否則會更加耗損氣血。這個方子明確說是治療「中風痱」,屬於營衛之氣的實邪,所以要用續命湯來治療。

續命湯是麻黃湯的變化方,加入乾薑來溫開受寒邪侵襲的血脈,加入石膏來解除肌肉受風邪的影響,用當歸來調和血液,用人參來補益元氣,用川芎來活血散風。它能治療咳嗽氣喘、面部浮腫,也是因為認為這些症狀是風寒引起的。

三生飲
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以及痰厥、氣厥等症狀。

藥材包括:生南星(一兩)、生川烏(去皮,五錢)、生附子(去皮,五錢)、木香(二錢)。

每次服用五錢,用薑水煎煮,加入人參一兩。

【註解】柯琴說:風是陽邪,單純的風邪不會太傷人,但如果風邪夾帶寒邪,危害就會很嚴重。寒邪較輕在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驅除邪氣;寒邪嚴重入裡,非用溫中補虛的方法不能救治。這個方子選用南星、川烏、附子這三味大辛大熱的藥材,並且不經過炮製,直接生用,再加上木香,利用它們剛猛銳利的藥性,不僅能治療風邪,也能治療寒邪。然而,邪氣侵襲的同時,正氣必然虛弱。如果只知道攻邪,而忽略正氣虛弱,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。所以必須加入人參,來駕馭邪氣。薛己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立於不敗之地,取得萬全的效果。如果是一般的庸醫,一定會認為補氣會助長邪氣,而不敢使用。這就是因為必須謹慎地認識陰陽的道理,不要隨意聽從別人的意見。岐伯之所以再三叮囑,也是這個道理。

觀察這個方子,每次只用五錢,大約要服用四次邪氣才會排出。現在那些膽小怕事的人,使用烏頭、附子的劑量,一定會經過炮製再用,而且還會加入黃芩、黃連等藥物來制約它們的藥性,這樣怎麼能挽救危急的症狀呢?古人和現代人對醫學的認識不同,真是這樣啊。把這個方子去掉烏頭和附子,就成了星香散,治療痰厥、氣厥就足夠了。

稀涎千緡湯
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風痰阻塞不降,喉嚨裡發出像拉鋸一樣的聲音,或者因濕邪引起的身體腫脹。

藥材包括:大個的半夏(14枚)、炙豬牙皂角(一挺)、甘草(一錢)、白礬(二錢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細末,用少量生薑自然汁,沖入溫開水一碗,調入藥末一錢,灌服下去,如果吐出痰涎,就會甦醒。

【註解】柯琴說:攻邪的方法有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三種,張仲景在催吐劑中設立了梔子豉湯、瓜蒂散兩個方子,是用來引導熱邪向上排出,驅逐寒邪向外發散。還有一些病症,不是因為外感,而是因為長期飲酒、吃肥甘厚味,逐漸積聚凝結成頑痰,一旦虛弱時就上堵咽喉,氣機不通,突然昏倒,眼睛向上直視,喉嚨裡發出像拉鋸一樣的聲音,這就是痰厥。前輩們說過:怪異的病症大多屬於痰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

如果不用峻烈的藥物來攻伐,頑痰難以迅速消退。所以用生薑、半夏的辛辣來散開痰涎,用甘草的甘味來引導痰涎湧出,用白礬的澀味來收斂,用牙皂角的勇猛來打開阻塞。這是一種斬關奪門的方法,只能用於體質平素強壯,只是暫時虛弱的人。阻塞稍微疏通後,就要繼續服用其他藥物,不能長期使用,以免損傷元氣。如果平時體質虛弱,就要攻補兼施,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牙皂角、白礬末來催吐,這樣才比較穩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