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二)

甘先入脾,脾得補而健運,故以炙甘草為使。名曰平胃,實調脾承氣之劑,與張潔古取《金匱》之枳朮湯以為丸,枳實之峻重於厚朴,且無甘草以和之,雖倍白朮,而消伐過於此方,昧者以術為補而久服之,不思枳實峻削而不宜多服也。

枳朮丸,治胃虛濕熱,飲食壅滯,心下痞悶。

白朮(土蒸,二兩),枳實(麩炒,一兩)

上為細末,荷葉煨陳米飯為丸,如椒目大,白湯下。

【集註】李杲曰:白朮苦甘溫,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,其甘溫補脾家之元氣。多於枳實一倍。枳實味苦溫,泄心下痞悶,消胃中所傷。此藥下胃所傷不能即去,須一二時許,食乃消化。先補虛,而後化所傷,則不峻厲矣。荷葉狀如仰盂,於卦為震,正少陽甲膽之氣,飲食入胃,營氣上行,即此氣也,取之以生胃氣。更以煨飯和藥,與術協力,滋養穀氣而補脾胃,其利大矣。

若用峻厲之藥下之,傳變諸證,不可勝數。

資生丸,治婦人妊娠三月,脾虛嘔吐,或胎滑不固。兼丈夫調中養胃,飢能使飽,飽

能使飢,神妙難述。

人參(三兩),茯苓(二兩),云術(二兩),山藥(二兩),薏苡仁(兩半),蓮肉(二兩),芡實(兩半),甘草(一兩),陳皮(二兩),麥糵(二兩),神麯(二兩),白豆蔻(八錢),桔梗(一兩),藿香(一兩),川黃連(四錢),砂仁(兩半),白扁豆(兩半),山楂(兩半)

上十八味,為細末,煉蜜丸,彈子大,每服二丸,米飲下。

【集註】羅謙甫曰:此方始於繆仲醇,以治妊娠脾虛及胎滑。蓋胎資始於足少陰,資生於足陽明。故陽明為胎生之本,一有不足,則元氣不足以養胎,又不足以自養,故當三月正陽明養胎之候,而見嘔逆。又其甚者,或三月、或五月而墮,此皆陽明氣虛不能固耳。古方安胎,類用芎、歸,不知此正不免於滑。

是方以參、朮、茯、草、蓮、芡、山藥、扁豆、薏苡之甘平,以補脾元;陳皮、曲、柏、砂、藿、桔之香辛,以調胃氣,其有濕熱,以黃連清之、燥之。既無參苓白朮散之補滯,又無香砂枳朮丸之燥消,能補能運,臻於至和。於以固胎,永無滑墮。丈夫服之,調中養胃。名之資生,信不虛矣。

六味地黃丸,治腎精不足,虛火炎上,腰膝痿軟,骨熱痠痛,足跟痛,小便淋秘或不

禁,遺精夢泄,水泛為痰,自汗、盜汗,亡血消渴,頭目眩運,耳聾齒搖,尺脈虛大者。

熟地黃(八兩),山茱萸(四兩),白茯苓(三兩),乾山藥(四兩),牡丹皮(三兩),澤瀉(三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空心淡鹽湯下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腎虛不能藏精,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,下無以奉肝木升生之令,上絕其肺金生化之源。地黃稟甘寒之性,制熟則味厚,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,用以大滋腎陰,填精補髓,壯水之主。以澤瀉為使,世或惡其瀉腎而去之,不知一陰一陽者,天地之道;一開一闔者,動靜之機。

白話文:

[刪補名醫方論(二)]

甘草藥性先入脾臟,脾得到補益就能正常運作,所以用炙甘草來引導藥效。這個方子雖然叫做「平胃」,實際上是調和脾胃,類似於「承氣湯」的功用。張潔古取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枳朮湯製成藥丸,但枳實的藥性比厚朴更強烈,而且沒有甘草調和,即使白朮加倍,消伐的力道還是比這個方子強。不明瞭藥理的人以為白朮是補藥而長期服用,卻沒想到枳實藥性峻猛,不宜多服。

枳朮丸,治療胃虛濕熱,飲食積滯,心下脹滿不舒服。

藥材:白朮(用土蒸過,二兩),枳實(用麩炒過,一兩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荷葉包裹煨熟的陳米飯做成藥丸,像椒目一樣大,用白開水送服。

【集註】李杲說:白朮味苦、甘、性溫,苦味能去除胃中的濕熱,甘溫能補養脾的元氣。用量是枳實的一倍。枳實味苦、性溫,能疏通心下的痞悶感,消除胃中積滯的食物。這個藥物對於消除胃中積滯的食物不會立刻見效,需要一兩個時辰,食物才能消化。先補養虛弱的脾胃,再消除積滯的食物,這樣藥性就不會太過峻猛。荷葉的形狀像仰著的缽,在八卦中屬於震卦,代表少陽甲膽之氣,飲食進入胃之後,營氣會向上運行,指的就是這個氣。用荷葉可以產生胃氣。再用煨過的米飯來調和藥性,與白朮一同作用,滋養穀氣,補益脾胃,好處很大。

如果用峻猛的藥物來消除積滯,就可能會產生許多難以預料的病症變化。

資生丸,治療婦女懷孕三個月時,因為脾虛而嘔吐,或是胎氣不穩容易流產。這個藥方也能夠用來調養男性的脾胃,可以使人飢餓時能吃飽,飽食後能感到飢餓,效果非常神奇。

藥材:人參(三兩),茯苓(二兩),白朮(二兩),山藥(二兩),薏苡仁(一兩半),蓮肉(二兩),芡實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陳皮(二兩),麥芽(二兩),神麯(二兩),白豆蔻(八錢),桔梗(一兩),藿香(一兩),川黃連(四錢),砂仁(一兩半),白扁豆(一兩半),山楂(一兩半)

將以上十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好的蜂蜜做成藥丸,像彈子一樣大,每次服用兩丸,用米湯送服。

【集註】羅謙甫說:這個方子最早是繆仲醇用來治療妊娠期間脾虛和胎氣不穩的。胎兒的發育始於足少陰腎經,需要足陽明胃經的滋養。所以陽明胃經是胎兒發育的根本,一旦不足,元氣就不足以滋養胎兒,自身也虛弱,因此在懷孕三個月,正是陽明經養胎的時候,就會出現嘔吐。嚴重的話,可能在三個月或五個月就流產了,這都是因為陽明氣虛,不能固住胎氣。古代安胎的方子,大多使用芎、歸等藥材,卻不知道這些藥反而容易使胎氣不穩。

這個方子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蓮肉、芡實、山藥、白扁豆、薏苡仁等甘平之藥,補養脾的元氣;以陳皮、神麯、白豆蔻、砂仁、藿香、桔梗等香辛之藥,調理胃氣。如果有濕熱,就用黃連來清除和乾燥。這個方子既沒有參苓白朮散的補益過於滋膩,也沒有香砂枳朮丸的燥烈消導,能補能運,達到平和的狀態。用來安胎,永遠不會有滑胎的危險。男子服用,也能調養脾胃。這個方子叫做資生丸,確實名副其實。

六味地黃丸,治療腎精不足,虛火上炎,腰膝痠軟無力,骨頭發熱疼痛,腳跟痛,小便淋漓不暢或失禁,遺精夢泄,因為體內水液不正常而產生痰液,自汗、盜汗,因失血而引起的消渴,頭暈目眩,耳聾,牙齒鬆動,尺脈虛大等症狀。

藥材:熟地黃(八兩),山茱萸(四兩),茯苓(三兩),乾山藥(四兩),牡丹皮(三兩),澤瀉(三兩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好的蜂蜜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一樣大,空腹用淡鹽水送服。

【集註】柯琴說:腎虛不能藏精,腎火沒有附著之處就會妄動,下不能夠承擔肝木上升發散的命令,上又斷絕了肺金生化的源頭。地黃稟承甘寒之性,製成熟地黃後藥性更厚重,對於精不足的人可以用味道厚重的藥來補養,用它來大補腎陰,填補精髓,壯大水的力量。以澤瀉作為使藥,有人認為它會瀉腎而不用,卻不知道一陰一陽,是天地運行的規律;一開一闔,是動靜變化的樞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