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刪補名醫方論(二)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半兩,水三盞,姜三片,同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量虛實加減多少。
【注】李果云:脾胃之證,有熱中,有寒中。熱中者,是火乘土位之病,則當上舉清陽,下消陰火,故用補中益氣,瀉陰火升陽等湯。寒中者,水反侮土之病,則當下伐水邪,中燥脾濕,故用二苓、朮、澤、蒼、陳、樸、復,更用桂、附,壯陽勝寒,流通血脈,寒中之病自可愈也。
【按】李杲制此方,施之於脾胃寒濕內盛,脹滿多尿,涎涕外盛,足軟,腰脊丸痛,而氣不虛者宜矣。若其人中氣已虛,內外寒濕又盛,水來侮土者,總不若理中湯加附子、蒼朮,茯苓為愈也。
葛花解醒湯,治酒客病。
蓮花青皮(去穰,三分),木香(五分),橘皮(去白白),茯苓,人參,豬苓(以上各錢五分),神麯(炒),澤瀉,乾薑,白朮(以上各二錢),白豆蔻仁,葛花,砂仁(以上各五錢)
上為細末,和均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但得微汗,酒病去矣。不可恃此過飲,頻服取汗,損人天年。
【注】酒為水穀精液所化,體濕性熱,少飲則能調和氣血,流暢陰陽,內助中氣,捍禦外邪。若過飲無度,輕則傷人脾胃,重則損人神氣。所以酒困之人,昏暈煩亂,乾嘔噁心,飲食即吐,百體痠軟,身熱頭疼,嘈雜吞酸,胸隔痞塞,口燥舌乾,手足顫搖,心神恍惚,不思飲食,小便渾濁,大便溏瀉,此皆濕熱傷形與氣也。
【按】李杲曰:酒病者,往往以大熱、大寒下之者,是無形元氣受病,反下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大熱則傷陰,大寒則傷胃,元氣消亡,七神無依,折人壽命,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。故制此方,君葛花,佐以辛香之品;用神麯,佐以快氣之品;用苓澤,佐以甘溫之品。服後取汗,是謂外解肌肉,內清陽明令上下、內外,分消其患,使胃中穢為芳變濁為清化,泰然和矣。
平胃散,治濕淫於內,脾胃不能剋制,有積飲、痞膈、中滿者。
蒼朮(米泔浸七日,五斤),陳皮(去白),厚朴(薑汁炒,各三斤),甘草(炙,三十兩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薑湯下,日三服。或水煎,每服五錢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《內經》以土運太過曰敦阜,其病腹滿;不及曰卑監,其病留滿痞塞。張仲景制三承氣湯,調胃土之敦阜。李杲制平胃散,平胃上之卑監。培其卑者,而使之平,非削平之謂。猶溫膽湯用涼劑,溫緩而使之和,非用溫之謂,後之注《本草》者曰:敦阜之土,宜蒼朮以平之;卑監之土,宜白朮以培之。若以濕土為敦阜,將以燥土為卑監耶?不審敦阜屬燥,卑監屬濕之義,因不知平胃之理矣。
二術苦甘,皆燥濕健脾之用,脾燥則不滯,所以能健運而得其平。第二術白者柔而緩,蒼者猛而悍,此取其長於發汗,迅於除濕,故以蒼朮為君耳。不得以白補、赤瀉之說,為二術拘也。厚朴色赤苦溫,能助少火以生氣,故以為佐。濕因於氣之不行,氣行則愈,故更以陳皮佐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如麻豆大小的粗末,每次服用半兩(約15克),加入三碗水和三片生薑,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水,去除藥渣後,在飯前溫服。可根據個人體質虛實情況,適當增減藥量。
【註解】李果說:脾胃的疾病,有熱證和寒證之分。熱證是指火氣侵犯脾胃的病症,應該用提升陽氣、清除陰火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會用到補中益氣湯、瀉陰火升陽湯等方劑。寒證是指水邪反過來侵犯脾胃的病症,應該用祛除水邪、燥濕健脾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會用到二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蒼朮、陳皮、厚朴等藥材,還可以加入桂枝、附子等溫陽散寒的藥材,來加強陽氣、驅散寒邪、暢通血脈,這樣寒證的病自然就能治癒。
【說明】李杲創製的這個方子,適用於脾胃寒濕內盛,出現腹脹、小便多、流口水、鼻涕多、腿腳無力、腰背疼痛等症狀,但本身並非氣虛的人。如果本身中氣已經虛弱,再加上內外寒濕嚴重,導致水邪反過來侵犯脾土的情況,那麼就比不上用理中湯再加附子、蒼朮、茯苓等藥材來治療效果更好。
葛花解酲湯,是用來治療飲酒過度導致的疾病。
蓮花青皮(去除內部白色部分,用三分)、木香(五分)、橘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茯苓、人參、豬苓(以上各用一錢五分)、神麯(炒過)、澤瀉、乾薑、白朮(以上各用二錢)、白豆蔻仁、葛花、砂仁(以上各用五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(約9克),用白開水沖服。只要微微出汗,酒後不適的症狀就會消失。但不可因此就過度飲酒,並且頻繁服用此藥來發汗,這樣會損害人的壽命。
【註解】酒是由水穀的精華所化生,性質濕熱,少量飲用可以調和氣血,使陰陽流通,幫助提升中氣,抵抗外邪。但如果飲酒過量,輕則會損傷脾胃,重則會損耗精神。所以醉酒的人,會出現昏迷、煩躁、噁心想吐、吃不下東西就吐、全身痠軟、身體發熱、頭痛、胸口嘈雜、吞酸、胸悶、口乾舌燥、手腳發抖、精神恍惚、不想吃飯、小便混濁、大便稀溏等症狀,這些都是濕熱損傷身體和氣的表現。
【說明】李杲說:治療酒後疾病,如果用大熱或大寒的藥物來治療,那是錯誤的,因為酒傷的是無形的元氣,反而用藥來損傷有形的陰血,實在是錯上加錯。大熱的藥會傷陰,大寒的藥會傷胃,元氣一旦消亡,精神無所依附,就會折損壽命,不然也會導致虛損的疾病。所以創製這個方子,以葛花為主藥,輔以辛香的藥材;用神麯,輔以行氣的藥材;用茯苓、澤瀉,輔以甘溫的藥材。服用後通過發汗,來達到外解肌肉,內清陽明的效果,使上下內外的病邪都能消散,使胃中的污穢變為芳香,使濁氣變為清氣,最終使身體恢復平和。
平胃散,是用來治療體內濕氣過盛,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作,出現積食、胸膈痞塞、腹部脹滿等症狀。
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七天,五斤)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厚朴(用薑汁炒過,各三斤)、甘草(炙烤過,三十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(約6克),用薑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也可以用水煎煮,每次服用五錢(約15克)。
【集註】柯琴說:《內經》中認為,土運太過叫做敦阜,會導致腹脹;土運不足叫做卑監,會導致腹部痞塞。張仲景創製了三承氣湯,用來調節胃土的敦阜,李杲創製了平胃散,用來平復胃土的卑監。培補脾胃的不足,使之恢復平衡,並非是要削弱它。就像溫膽湯使用寒涼的藥材,是通過緩和的方式來達到平和,並非是用溫熱的藥材一樣。後來的注釋《本草》的人說:敦阜的土,應該用蒼朮來平復;卑監的土,應該用白朮來培補。如果把濕土當作敦阜,那麼把燥土當作卑監嗎?這是沒有理解敦阜屬燥,卑監屬濕的含義,因此不明白平胃的道理。
蒼朮和白朮味道都是苦甘的,都能燥濕健脾,脾胃燥則不滯塞,所以才能正常運作而達到平衡。白朮性柔和而緩和,蒼朮性猛烈而剛強,這裡選用蒼朮,是因為它更擅長發汗,能迅速地去除濕氣,所以用蒼朮作為主藥。不要被白朮補、赤朮瀉的說法所限制。厚朴顏色發紅,味道苦溫,能幫助少火產生元氣,所以作為輔助藥。濕氣是因為氣機不暢所引起的,氣機一旦暢通就會好轉,所以再用陳皮作為輔助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