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1. 論證(共三條)
小水不通,是為癃閉,此最危最急證也。水道不通,則上侵脾胃而為脹,外侵肌肉而為腫,泛及中焦則為嘔,再及上焦則為喘,數日不通則奔迫難堪,必致危殆。今人一見此證,但知利水,或用田螺罨臍之法,而不辨其所致之本,無怪其多不治也。
凡癃閉之證,其因有四,最當辨其虛實。有因火邪結聚小腸膀胱者,此以水泉乾涸,而氣門熱閉不通也。有因熱居肝腎者,則或以敗精,或以槁血,阻塞水道而不通也;若此者,本非無水之證,不過壅閉而然,病因有餘,可清可利,或用法以通之,是皆癃閉之輕證也。惟是氣閉之證,則尤為危候。
然氣閉之義有二焉:有氣實而閉者,有氣虛而閉者。夫膀胱為藏水之腑,而水之入也。由氣以化水,故有氣斯有水;水之出也,由水以達氣,故有水始有溺。經曰:氣化則能出矣。蓋有化而入,而後有化而出;無化而出,必其無化而入,是以其入其出,皆由氣化,此即本經氣化之義,非單以出者言氣化也。然則水中有氣,氣即水也;氣中有水,水即氣也。
今凡病氣虛而閉者,必以真陽下竭,元海無根,水火不交,陰陽痞隔,所以氣自氣,而氣不化水,水自水,而水蓄不行。氣不化水,則水腑枯竭者有之;水蓄不行,則浸漬腐敗者有之。
氣既不能化,而欲強為通利,果能行乎?陰中已無陽,而再用苦寒之劑,能無甚乎?理本甚明,何知之者之不多見也?至若氣實而閉者,不過肝強氣逆,移礙膀胱,或破其氣,或通其滯,或提其陷,而壅者自無不去。此治實者無難,而治虛者必得其化,為不易也。故凡臨此證,不可不詳辨其虛實。
一、仲景曰: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此誤認關格之義也,詳見關格門。
白話文:
論證(共三條)
小便不通,就是所謂的癃閉,這是一種非常危險且緊急的狀況。如果水道不通,會向上侵犯脾胃,導致腹脹;向外侵犯肌肉,導致腫脹;影響到中焦,就會嘔吐;再向上影響到上焦,就會氣喘。如果幾天都無法排尿,會非常痛苦難受,甚至會危及生命。現在的人一看到這種病症,只知道要利尿,或者用田螺敷肚臍的方法,卻不分辨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,難怪很多都治不好。
凡是癃閉的病症,原因有四種,最重要的是要分辨虛實。有的是因為火邪聚集在小腸和膀胱,導致水分乾涸,氣門被熱邪堵塞不通。有的是因為熱邪積聚在肝腎,可能是因為敗精或瘀血阻塞了水道,導致不通。如果是這種情況,並非身體沒有水分,只是被阻塞了,病因屬於實證,可以清熱利尿,或者用藥物疏通,這些都屬於癃閉的輕微症狀。只有因為氣機閉塞導致的癃閉,才是最危險的。
而氣機閉塞的原因有兩種:一種是氣實導致的閉塞,一種是氣虛導致的閉塞。膀胱是儲存水的器官,水的進入,是通過氣的運化作用才形成的,所以有氣才有水;水的排出,是通過水來達到氣的,所以有水才能有尿。經典上說:「氣化才能排出。」也就是說,先有氣的運化才能產生水,然後才能排出。如果沒有氣的運化就不能產生水,那就不可能排出。所以水的進入和排出,都是通過氣的運化作用,這就是經典中所說的氣化作用的真正含義,並非單指排出尿液才算氣化。那麼,水中有氣,氣就是水;氣中有水,水就是氣。
現在凡是因氣虛而導致的癃閉,一定是真陽衰竭,腎氣不足,水火不相交,陰陽不能協調,導致氣不能運化水,水自己積存而不能排出。氣不能運化水,就會導致膀胱乾枯;水積存不能排出,就會導致腐敗。
氣已經無法運化水了,如果強行用藥物疏通,又怎麼能奏效呢?體內陽氣已經不足,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,情況豈不是更糟?道理很明顯,但是為什麼知道的人卻不多呢?至於氣實而導致的閉塞,只不過是肝氣太強,氣機逆亂,阻礙了膀胱的正常運作,只要疏通氣機,消除阻塞,或者提升下陷的氣機,那麼阻塞自然會消失。治療實證比較容易,而治療虛證必須要讓氣機恢復運化功能,這就比較困難了。所以遇到這種病症,一定要仔細分辨虛實。
第一,張仲景說:「在寸口的尺部出現脈象,代表關,在寸部出現脈象,代表格,關則小便不通,格則嘔吐。」這是誤解了關格的含義,詳細內容請參看關格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