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從集·雜證謨 (1)
卷之十從集·雜證謨 (1)
1. 經義
《靈蘭秘典論》曰: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陽不勝其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通。
《口問篇》曰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
《本輸篇》曰:三焦者,足少陽太陰之所將,太陽之別也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。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
《奇病論》曰:有癃者,一日數十溲,此不足也。(詳死生門八)
《玉機真藏論》帝曰:夫子言脾為孤臟,中央土以灌四傍,其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岐伯曰: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,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
《氣厥論》曰: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,膀胱移熱於小腸,鬲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
《經脈篇》曰:肝所生病者,遺溺閉癃。足少陰之別,實則閉癃。
《骨空論》曰:督脈為病,癃痔遺溺。
《厥論》曰: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,腹脹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,胻內熱。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,足不收,不得前後。
《痹論》曰: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。胞痹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
《經脈篇》曰: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。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。
《陰陽類論》曰:二陰一陽,病出於腎,陰氣客遊於心,脘下空竅,堤閉塞不通,四肢別離。
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太陽之勝,隱曲不利,互引陰股。歲太陰在泉,少腹痛腫,不得小便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涸流之紀,其病癃閉,邪傷腎也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陽明司天之政,民病癃閉。
《標本病傳》曰:大小不利者,治其標。
《熱病篇》曰:癃,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。
《癲狂篇》曰:內閉不得溲,刺足少陰、太陽與骶上以長針。
白話文:
經義
小腸是負責容納和消化食物的器官,將食物轉化成營養並排出廢物。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器官,體內的水液由此排出。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透過氣化作用,才能將尿液排出。
膀胱功能失常,會導致小便不暢(癃),或是無法控制小便(遺溺)。
體內陽氣無法勝過陰氣時,會造成五臟之氣相互爭鬥,導致九竅不通。
中氣不足,會導致小便和大便異常。
三焦經脈,是足少陽經和足太陰經所連屬,也是太陽經的分支,它連繫著太陽經的主幹,進入膀胱,調節下焦的功能。三焦經脈的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(閉癃),虛證則會導致小便失禁(遺溺)。
小便不通(癃)的病症,若一日小便數十次,是身體機能不足的表現。(詳細情況見《死生門》第八篇)
黃帝問:脾是孤臟,位於中央,如同土壤滋養四方,請問脾功能太過與不足,會導致什麼疾病?岐伯回答:脾功能太過,會讓人四肢無力,不能活動;脾功能不足,會導致九竅不通,稱之為「重強」。
如果胞宮的熱邪轉移到膀胱,會導致小便不通,小便帶血;如果膀胱的熱邪轉移到小腸,會導致腸胃功能失調,可能出現口腔糜爛。
肝臟發生病變,可能導致小便失禁或小便不通。足少陰經脈的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。
督脈發生病變,可能導致小便不通、痔瘡、小便失禁。
厥陰經脈的病變,會導致小腹腫痛,腹脹,小便不暢,喜歡臥床屈膝,陰部萎縮腫大,小腿內側發熱。
腎脈呈現微弱急促的狀態,會導致下肢冰冷、奔豚氣逆,腳無法收起,大小便失禁。
腸道痹證,會讓人頻繁飲水卻無法排出,中氣受阻而喘息,時而發生腹瀉。胞痹證,會感到小腹膀胱按壓時疼痛,如同被熱水燙過,小便不順暢,鼻涕清稀。
足少陰經脈的分支,叫做大鐘。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,虛證則會導致腰痛。
當體內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時,病症會表現在腎臟,陰氣會干擾心臟功能,導致胃脘部空虛,堵塞不通,四肢功能失調。
太陽經脈功能過盛,會導致小便不暢,陰股部位互相牽引作痛。當年太陰濕氣當令,會導致小腹疼痛腫脹,小便困難。
在水流枯竭的年份,會發生小便不通的病症,這是邪氣傷害到腎臟所致。
在陽明燥氣當令的年份,百姓容易發生小便不通的疾病。
大小便不通的病症,應當先治療其表面症狀。
治療小便不通的病症,可以針刺陰蹺穴、三毛穴,並在血絡處放血。
若出現內閉導致小便無法排出,可以針刺足少陰經、太陽經,以及骶骨上方,使用長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