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1. 論證(共二條)
癲狂之病,病本不同。狂病之來,狂妄之漸而經久難已;癲病之至,忽然僵仆而時作時止。狂病常醒,多怒而暴;癲病常昏,多倦而靜。由此觀之,則其陰陽寒熱,自有冰炭之異。故《難經》曰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,義可知也。後世諸家,有謂癲狂之病,大概是熱,此則未必然也。此其形氣脈氣自亦有據,不可不辨察陰陽,分而治之。
一、癲,即癇也,觀《內經》所言癲證甚詳,而癇則無辨。即此可知。後世有癲癇、風癇、風癲等名,所指不一,則徒滋惑亂,不必然也。又如《別錄》所載五癇,曰馬癇、牛癇、豬癇、羊癇、雞癇者,即今人之謂羊癇、豬癇也。此不過因其聲之相似,遂立此名。可見癲癇無二,而諸家於癲證之外,又有癇證,誠屬牽強,無足憑也。
又《千金方》有風癇、驚癇、食癇,及陰癇、陽癇之說,皆所當辨,並列後條。
白話文:
癲狂這種疾病,病因本質就不同。狂病發作時,是逐漸變得狂妄,而且會持續很久難以停止;癲病發作時,則是突然昏倒,而且發作時間時有時無。狂病患者通常是清醒的,容易發怒且暴躁;癲病患者則經常昏迷,容易疲倦且安靜。從這些現象來看,它們的陰陽寒熱屬性,自然有著天壤之別。《難經》說:「陽氣過盛就會發狂,陰氣過盛就會癲病」,道理很清楚。後世許多醫家認為癲狂病大都是熱證,這並不一定正確。它們的形體、氣息、脈象都有各自的依據,必須仔細辨別陰陽屬性,分開治療。
一、癲,就是現在說的癇病,觀察《黃帝內經》對癲證的描述非常詳細,而沒有特別區分癇病,從這裡就能知道它們是同一種病。後世出現癲癇、風癇、風癲等名稱,所指含義不一,反而造成混亂,沒有必要。另外,像《別錄》記載的五癇,所謂的馬癇、牛癇、豬癇、羊癇、雞癇,其實就是現在人們說的羊癇、豬癇。這些名稱不過是因為發病時的聲音相似而命名的。由此可見,癲和癇實際上是同一種病,而許多醫家在癲病之外,又另外設立癇病,實在是牽強附會,沒有依據。
此外,《千金方》裡有風癇、驚癇、食癇,以及陰癇、陽癇等說法,這些都應該加以辨別,會在後面的條文一一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