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從集·雜證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從集·雜證謨 (1)

1. 經義

《陰陽別論》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。

《厥論》曰: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,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。

《痿論》曰: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陽明虛則宗筋縱。
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腎脈大甚為陰痿,微澀為不月,沉痔。

《經筋篇》曰:足太陰之筋病,陰器紐痛,下引臍。足厥陰之筋病,陰器不用,傷於內,則不起;傷於寒,則陰縮入;傷於熱,則縱挺不收。

《經脈篇》曰:足厥陰結於莖,氣逆則睪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太陽之勝,隱曲不利,互引陰股。

《本神篇》曰: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,當人陰縮而攣筋,兩脅骨不舉。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。
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

《疏五過論》帝曰: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。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。病深者,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營,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,此治之一過也。
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,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,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並,此治之二過也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北方生寒,在志為恐,恐傷腎,思勝恐。

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精氣並於腎則恐。

《調經論》曰: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

白話文:

經義

《陰陽別論》說:屬於陽的病如果影響到心和脾,會導致身體內部有無法隱藏的病症,女子會出現月經不來的情況。

《厥論》說:厥陰經的病變,會導致小腹腫脹疼痛,腹部脹氣,小便不暢,喜歡臥床屈膝,陰莖萎縮腫大。

《痿論》說:如果一個人思慮過多、慾望無法滿足,經常有不好的性幻想,性生活過於頻繁,會導致陰莖筋脈鬆弛無力,引發筋痿病,還會出現遺精的現象。陽明經虛弱,也會導致陰莖筋脈鬆弛。
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腎脈如果非常強大,代表可能會有陽痿的情況;如果脈象微弱而澀,則會導致女子月經不來,或產生痔瘡。

《經筋篇》說:足太陰經的筋脈發生病變,會導致陰莖部位扭痛,疼痛向下牽引至肚臍。足厥陰經的筋脈發生病變,會導致陰莖無法勃起,如果是內傷導致,就會無法勃起;如果是寒氣導致,則會陰莖縮入;如果是熱氣導致,則會陰莖持續勃起,無法收縮。

《經脈篇》說:足厥陰經的經脈匯聚在陰莖部位,如果氣機逆亂,就會導致睪丸腫大,突然發生疝氣;如果經脈實熱,則會陰莖勃起時間過長;如果經脈虛弱,則會陰莖部位突然瘙癢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太陽經的病變如果過盛,會導致身體內部有無法隱藏的病症,會相互牽引到大腿內側。

《本神篇》說:肝臟如果因為悲傷而受到影響,會傷害到魂魄,魂魄受傷則會導致精神錯亂,記憶力減退,失去精明,出現陰莖萎縮,筋脈攣縮,兩側脅骨無法抬舉。如果長期處於恐懼狀態而無法解脫,就會傷害到精氣,精氣受損則會導致骨骼痠痛無力,四肢厥冷,甚至精液會不自主流出。

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如果體內的濕熱之氣無法排除,大筋就會攣縮變短,小筋就會鬆弛變長,攣縮變短就會形成拘攣,鬆弛變長就會形成痿軟。

《疏五過論》中,黃帝說:凡是沒有診斷病情的醫生,必須先詢問病人過去的生活情況,例如是否經歷過由富貴到貧賤的轉變。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,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脫營」。如果經歷過由富裕到貧窮,則稱為「失精」,身體會逐漸消瘦,氣虛且沒有精氣,病情嚴重,身體虛弱無力,時常感到驚恐不安。病情嚴重是因為體外的衛氣耗損,體內的營氣被奪走,好的醫生也會因此判斷失誤,無法了解病情,這是診治的第一個過錯。

凡是想要診斷病情的醫生,必須詢問病人的飲食起居習慣,是否有過度歡樂或過度痛苦的經歷,或先歡樂後痛苦的情況,這些都會損傷精氣,導致精氣枯竭,形體衰敗。過度憤怒會傷陰,過度喜悅會傷陽,導致氣機上逆,氣血充滿脈絡,但形體卻日益衰敗。愚笨的醫生治療時,不懂得補益或瀉除,無法了解病情,導致精華日益流失,邪氣乘虛而入,這是診治的第二個過錯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北方對應寒冷,對應的志是恐懼,恐懼會傷腎,思慮可以克服恐懼。

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如果精氣都匯聚到腎,就會產生恐懼感。

《調經論》說:如果血液過多,則會容易憤怒;如果血液不足,則會容易恐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