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1. 論證(共三條)
脅痛之病,本屬肝膽二經,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。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病,此非諸經皆有此證,但以邪在諸經,氣逆不解,必以次相傳,延及少陽、厥陰,乃致脅肋疼痛。
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,此心肺之所傳也;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,此脾胃之所傳也;以色欲內傷,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,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,傳至本經,則無非肝膽之病矣。至於忿怒疲勞,傷血,傷氣,傷筋,或寒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此自本經之病。病在本經者,直取本經,傳自他經者,必拔其所病之本,辨得其真,自無不愈矣。
一、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,凡寒邪在少陽經,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,然必有寒熱表證者,方是外感,如無表證,悉屬內傷。但內傷脅痛者十居八九,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。
一、脅痛有左右血氣之辨,其在諸家之說,有謂肝位於左而藏血,肺位於右而藏氣,故病在左者為血積,病在右者為氣鬱,脾氣亦繫於右,故濕痰流注者,亦在右。若執此說,則左豈無氣?右豈無血?食積痰飲,豈必無涉於左乎?古無是說,此實後世之謬談,不足憑也。然則,在氣在血,何以辨之?但察其有形無形可知之矣。
蓋血積有形而不移,或堅硬而拒按,氣痛流行而無跡,或倏聚而倏散。若食積痰飲,皆屬有形之證,第詳察所因,自可辨識。且凡屬有形之證,亦無非由氣之滯,但得氣行,則何聚不散?是以凡治此者,無論是血是痰,必皆兼氣為主,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,庶得肯棨之法,無不善矣。
白話文:
脅肋疼痛這種疾病,本來屬於肝經和膽經的範圍,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循行於脅肋部位。然而,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和膀胱等臟腑也都有可能引發脅肋疼痛,這並不是說這些臟腑都有這種病症,而是因為邪氣侵入這些臟腑後,導致氣機逆亂無法疏解,必然會依序傳遞,最終波及到少陽經和厥陰經,才會導致脅肋疼痛。
所以,凡是因為過度勞累、憂慮而引起的脅肋疼痛,是從心肺傳來的;因為飲食不當、過度勞累而引起的脅肋疼痛,是從脾胃傳來的;因為性慾過度、內傷,導致水道阻塞而引起的脅肋疼痛,是從腎和膀胱傳來的。這些疼痛傳到本經後,就都變成肝膽的疾病了。至於因為憤怒、疲勞,導致傷血、傷氣、傷筋,或是寒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而引起的疼痛,則是屬於肝膽本經的疾病。病在本經的,就直接治療本經;若是從其他經絡傳來的,必須找出病因的根源,辨別清楚,自然就能治癒了。
一、脅肋疼痛有內傷和外感之分,凡是寒邪停留在少陽經,就會導致脅肋疼痛、耳鳴、嘔吐,但必須有發冷發熱等表證的,才是外感。如果沒有表證,都屬於內傷。但內傷引起的脅肋疼痛佔了絕大多數,外感引起的脅肋疼痛則比較少見。
二、脅肋疼痛有左右血氣之分,有些醫家認為肝臟位於左邊,主藏血;肺臟位於右邊,主藏氣。所以左邊的疼痛是血瘀,右邊的疼痛是氣滯,脾氣也與右側相關,所以濕痰積聚也會在右邊。如果執著於這種說法,難道左邊就沒有氣?右邊就沒有血?食物積滯、痰飲難道就與左邊無關嗎?古時候沒有這種說法,這其實是後世的謬論,不足為信。那麼,如何分辨疼痛是屬於氣還是血呢?只要觀察其是否有形無形就可以得知。
一般來說,血瘀有形且固定不動,甚至可能堅硬而拒絕按壓;氣滯則流動不定,忽聚忽散。若是食物積滯、痰飲,也都屬於有形之證,只要詳細觀察其病因,自然可以分辨。而且,凡是有形的病症,無非都是因為氣滯引起的,只要氣機順暢,這些有形的積聚自然就會消散。所以,治療這種情況,無論是血瘀還是痰積,都必須以調氣為主,然後根據情況輔以其他藥物來治療,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方法,沒有不能痊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