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4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冊 (41)

1. 痰飲

又一法,依前製成半夏,每一兩,用白礬水少許漬半夏,細飛硃砂末淹一宿,斂干焙用,依前法。亦可用生薑自然汁漬焙用。

神芎導水丸(《心印》,下同)

黃芩(一兩),黃連,川芎,薄荷(各半兩),大黃(二兩),滑石,黑牽牛(頭末。各四兩)

河間制,治一切熱證,其功不可盡述。設或久病熱鬱,無問瘦悴老弱,並一切證可下者,始自十丸以為度。常服此藥,除腸胃積滯,不傷和氣,推陳致新,得利便快,並無藥燥搔擾,亦不困倦虛損,遂病人心意。或熱甚必急須下者,使服四五十丸,未效再服,以意消息。常服二三十丸,不動臟腑,有益無損。

或婦人血病下惡物,加桂半兩,病微者常服,甚者取利,因而結滯開通,惡物自下也,凡老弱虛人,脾胃經虛,風熱所郁,色黑齒槁,身瘦萎黃,或服甘熱過度,成三消等病,若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,病於內則神志躁動,怫鬱不開,變生諸證,皆令服之。惟臟腑滑泄者,或裡寒脈遲者,或婦人經病,產後血下不止,及孕婦等,不宜服。

十棗湯(見水腫。)

舟車神祐丸

甘遂,芫花,大戟(各一兩,俱醋炒),大黃(二兩),黑牽牛(頭末四兩),青皮,陳皮,木香,檳榔(各半兩),輕粉(一錢),取蠱,加蕪荑(半兩)

為末,水丸。空心服。

河間依仲景十棗湯例製出此方,主療一切水濕為病。戴人云:十棗泄諸水之上藥,所謂溫藥下者是已。如中滿腹脹,喘嗽淋閉,水氣蠱腫,留飲癖積,氣血壅滯,不得宣通,風熱燥郁,肢體麻痹,走注疼痛,久新瘧痢等,患婦人經病帶下,皆令按法治之,病去如掃,故賈同知稱為神仙之奇藥也。緣此方河間所定,初服五丸,日三服,加至快利後,卻常服以病去為度。

設病愈後,平人能常服保養,宣通氣血,消運飲食。若病痞悶極甚者便多服,反煩滿不開,轉加痛悶,宜初服二丸,每服加二丸,加至快利為度,以意消息。小兒丸如麻子大,隨強弱增損,三四歲者三五丸,依前法加減。至戴人變為神芎丸,神秘不傳。

然每令病人夜臥先服百餘粒,繼以濬川等藥投之,五更當下,種種病出,投下少末,再服和膈藥,須以利為度,有五日一下者,三日一下者,病輕者可一二度止,重者五六度方愈,是擒縱卷舒之妙,臨證制宜,非言可諭。觀其藥雖峻急,認病的確,自非老手諳練,有大負荷者,焉敢見諸行事。

予每親制用之,若合符節,然又隨人強弱,當依河間漸次進服,強實之人,依戴人治法行之,神效。

大聖浚川散

大黃(煨),牽牛(取頭末),郁李仁(各一兩),木香(三錢),芒硝(三錢),甘遂(半錢)

評曰:此下諸積之聖藥也。諸濕為土,火熱能生濕土,故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濕復燥干,濕病本不自生,因於火熱怫鬱,水液不能宣通,停滯而生水濕也。凡病濕者,多自熱生,而熱氣多為兼病。《內經》云:明知標本,正行無間者是也。夫濕在上者,目黃而面浮;在下者,股膝腫厥;在中者,肢滿痞膈痿逆;在陽不去者,久則化氣;在陰不去者,久則成形。世俗不詳《內經》所言留者攻之,但執補燥之劑,怫鬱轉加,而病愈甚也。

白話文:

痰飲

另一種方法,是按照之前的方法製作半夏,每用一兩半夏,加入少許白礬水浸泡,再用細研成粉的硃砂末淹蓋半夏一夜,取出晾乾後焙乾使用,如同之前的方法。也可以用生薑自然榨取的汁液浸泡後焙乾使用。

神芎導水丸

(以下出自《心印》)

黃芩(一兩)、黃連、川芎、薄荷(各半兩)、大黃(二兩)、滑石、黑牽牛(頭末,各四兩)

此方為河間所創製,治療一切熱證,功效無法完全描述。若是久病導致熱邪鬱積,無論病人是瘦弱還是年老體衰,只要適合服用此藥,都可從十丸開始服用。經常服用此藥,可以清除腸胃中的積滯,且不傷害身體的和氣,能幫助身體代謝更新,使排便順暢快速,且不會有藥性過於燥烈而引起不適,也不會使人感到疲倦虛弱,能讓病人感到舒適。如果熱邪嚴重,必須立即瀉下的情況,可以服用四、五十丸,若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,需自行斟酌藥量。平常服用二、三十丸,不會影響臟腑,反而有益無害。

如果婦女患有血病,需要排出惡物,可以加入桂枝半兩。病情輕微者可常服,病情嚴重者可服用至腹瀉,以此來疏通結滯,惡物自然會排出。凡是年老體弱、脾胃虛弱、風熱鬱積、面色發黑、牙齒枯槁、身體消瘦發黃,或是服用過多甘溫燥熱藥物導致三消等疾病的人,如果熱邪表現在外,則會肢體躁動不安,如果熱邪表現在內,則會神志煩躁,鬱悶難解,進而產生各種病症,都適合服用此藥。但是,臟腑滑泄、裡寒脈搏遲緩,或婦女患有經病、產後出血不止,以及孕婦等,不適合服用此藥。

十棗湯(詳見水腫的相關描述)

舟車神祐丸

甘遂、芫花、大戟(各一兩,均用醋炒)、大黃(二兩)、黑牽牛(頭末四兩)、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檳榔(各半兩)、輕粉(一錢),為增加療效,可加入蕪荑(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水製成藥丸。空腹服用。

此方是河間根據張仲景的十棗湯所創製,主要治療一切因水濕引起的疾病。戴人說:「十棗湯是排除體內積水的上等藥物,所謂用溫性藥物來達到瀉下的效果。」如果出現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咳嗽、小便不暢、水腫、腹內有包塊積聚、氣血阻塞不通、風熱燥熱鬱結、肢體麻木、遊走性疼痛、新舊瘧疾痢疾等,以及婦女患有經病、帶下等症狀,都可按此方法治療,病症會迅速消除,所以賈同知稱此方為神仙奇藥。這個方子是河間所定,初服五丸,每天服用三次,等到藥效發揮,排便順暢後,再繼續服用,直到疾病痊癒為止。

如果病癒後,健康的人也能經常服用此藥來保養身體,暢通氣血,幫助消化。如果病痛難忍,服用太多反而會導致胸悶腹脹、煩躁不安、更加疼痛,應從每次服用兩丸開始,每次增加兩丸,直到藥效發揮排便順暢為止,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藥量。孩童藥丸大小如麻子,用量要根據體質強弱增減,三、四歲的孩童可以服用三、五丸,用法同前。戴人將此方改為神芎丸,但配方秘而不傳。

通常會讓病人晚上睡前先服用一百多粒藥丸,接著再服用濬川等藥物,在五更天時就能使身體排泄,各種病邪都會排出,排泄後再服用少量藥末,並服用和胃的藥物,以排泄順暢為度。有些人可能五天排泄一次,有些人三天排泄一次,病情輕者服用一、兩次即可停止,病情嚴重者需要服用五、六次才能痊癒,這是藥物收放自如的奧妙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用藥,難以用言語表達。觀察這個方子藥性雖然峻猛急切,但對於辨認疾病的確有其療效,如果不是經驗豐富、能承擔風險的老手,又怎麼敢輕易使用。

我每次親自製作並使用此方,都非常有效。但仍要根據個人體質強弱,應按照河間的方法,逐步增加藥量。對於體質強壯的人,可按照戴人的方法治療,效果神奇。

大聖濬川散

大黃(煨)、牽牛(取頭末)、郁李仁(各一兩)、木香(三錢)、芒硝(三錢)、甘遂(半錢)

總評:此方是排除體內各種積滯的良藥。各種濕氣是因地而生,火熱能夠產生濕氣,所以夏季炎熱萬物濕潤,秋季涼爽濕氣就會變乾燥。濕病本身不會自己產生,是因為火熱鬱積,導致水液無法正常流通,停滯積聚而產生水濕。凡是患有濕病的人,大多是由於熱邪所引起,而熱氣大多伴隨其他疾病。《內經》說:「明白病症的根本與現象,並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,才能沒有阻礙。」濕邪在上,會導致眼睛發黃、面部浮腫;濕邪在下,會導致大腿、膝蓋腫脹;濕邪在中,會導致肢體脹滿、胸悶、四肢無力;在陽經的濕邪如果不能去除,久了會化成氣;在陰經的濕邪如果不能去除,久了就會形成有形之物。世人如果不詳細理解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留者攻之」,只是執著於使用補燥的藥物,反而會使鬱積更加嚴重,病情也會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