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36)
第二冊 (36)
1. 痰飲
或稍稍腹痛,腰腎拘急者,蓋有一種頑痰惡物,閉氣滑腸,裡急後重者,狀如痢疾,片晌即已。若有痰涎易下者,快利不可勝言,頓然滿口生津,百骸爽快。間有片時倦怠者,蓋因連日病苦不安,一時為藥力所勝,氣體暫和,如醉得醒,如浴方出,如睡方起,此藥並不洞泄,刮腸大瀉,但取痰積惡物自腸胃次第而下,腹中糟粕,並不相傷,其推下腹之糞,則藥力所到之處,是故先去其糞。其餘詳悉,不能備述,服者當自知之。
利痰丸(《玄珠》)
南星,皂角,石膏,牽牛(頭末),芫花(以上各二兩)
上為細末,用薑汁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一二十丸,量人虛實用之,薑湯下。一方,加青鹽五錢,巴豆少許,青礞石硝煅如金色五錢。若風痰壅塞,此藥乃為先鋒,服之痰即已,如寒不宜用。
導痰丸(《玄珠》)
大半夏(六兩,分作三分,一分用白礬一兩,為末浸水;一分用肥皂角一兩為末浸水;一分用巴豆肉一百粒,為末浸水)
上件余藥在下,以半夏在上,浸至十日或半月,要常動水,令二藥相透,次相合處,揀去巴豆並皂角,將余水以慢火煮令水乾,取出半夏,切,搗碎曬乾,或陰乾亦佳,後入:
甘遂(制),百藥煎(各二兩),全蠍,殭蠶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薄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丸或十五丸,亦量人虛實,白湯下。
妙應丸,即控涎丸。(見行痹。)
祛風丸(《寶鑑》),有人喜食酸鹹,酒色過節,滲注成痰飲,聚於胸膈,滿則嘔逆,噁心涎流,一臂麻木,升則頭目昏眩,降則腰腳疼痛,深則左癱右瘓,淺則厥然仆地。此藥寬中祛痰,搜風理氣,和血駐顏,延年益壽。
半夏曲,荊芥(各四兩),槐角子(炒),白礬(生),橘紅,硃砂(各一兩)
上為末,薑汁糊丸。每服五六十丸,生薑、皂角子仁湯送下,日三服。
川芎丸(《本事》),治膈上痰。
川芎(二兩,細銼,慢火熬熟),川大黃(二兩,蒸令乾)
上件焙乾為末,用不蛀皂角五七挺,溫水揉汁,絹濾出渣,瓦罐中熬成膏,和前二味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小兒三丸,薑湯下。
保和丸(見傷食。),消暑丸(見傷暑。),蘇子降氣湯(見氣。)
導痰湯(《濟生》),治痰涎壅盛,胸膈留飲,痞塞不通。
半夏(湯洗七次,四兩),天南星(炮,去皮),枳實(去瓤,麩炒),赤茯苓(去皮),橘紅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二盞,姜十片,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
小半夏茯苓湯(《和劑》)
半夏,茯苓(各等分)
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煎七分,服無時。
丁香五套丸,治胃氣虛弱,三焦痞澀,不能宣行水穀,故為痰飲,結聚胸膈,嘔吐噁心,脹滿不食。常服溫脾順氣。(方見肩背痛。)
白話文:
有時候會稍微腹痛,腰部和腎部感覺拘緊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一種頑固的痰液或不好的東西,阻礙氣的運行,使腸道滑利,導致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,狀況像拉肚子,但一下子就好了。如果痰液容易排出,那麼排便就會非常順暢,甚至說不出的舒暢,嘴裡會立刻產生口水,全身都覺得輕鬆。偶爾會感到一陣疲倦,這可能是因為連日生病不舒服,一時之間被藥力壓制住,身體暫時恢復平和,就像酒醉剛醒、洗完澡出來、剛睡醒一樣的感覺。這種藥並不是會讓人拉肚子,也不是會刮腸子,只是把積存在腸胃的痰液和不好的東西慢慢地排出,腹中的食物殘渣並不會受到損傷,它會先將腹中的糞便排出,因為藥力會先到達那裡。其他更詳細的狀況,無法一一說明,服用的人自己會體會到。
利痰丸(出自《玄珠》)
組成:南星、皂角、石膏、牽牛子(磨成粉)、芫花(以上各二兩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薑汁調和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一樣大。每次服用一、二十丸,根據個人體質虛弱程度調整用量,用薑湯送服。另一個配方,加入青鹽五錢,少量巴豆,以及用火燒過的青礞石硝,燒到像金色一樣,也是五錢。如果風痰堵塞嚴重,這個藥可以當作先鋒,服用後痰液就會排出,但如果體質偏寒就不適合使用。
導痰丸(出自《玄珠》)
組成:大半夏(六兩,分成三份,一份用白礬一兩磨成粉浸水,一份用肥皂角一兩磨成粉浸水,一份用巴豆肉一百粒磨成粉浸水)
做法:將以上剩餘的藥材放在下方,把半夏放在上面,浸泡十天或半個月,要經常攪動,讓藥性互相滲透,之後將泡在一起的巴豆和肥皂角去掉,將剩下的水用小火煮到水乾,取出半夏,切開搗碎曬乾,陰乾也可以。之後加入:
甘遂(製過)、百藥煎(各二兩)、全蠍、殭蠶(各一兩)
做法:磨成細粉,用薄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一樣大。每次服用十丸或十五丸,也根據個人體質虛弱程度調整,用白開水送服。
妙應丸,就是控涎丸。(說明見於治療肢體麻木的章節。)
祛風丸(出自《寶鑑》),有人喜歡吃酸鹹食物,飲酒過度,導致痰飲產生,積聚在胸部,滿了就想吐,噁心流口水,一隻手臂麻木,往上跑就頭昏眼花,往下跑就腰腿疼痛,嚴重的話會導致半身不遂,輕微的話會突然昏倒。這個藥可以寬胸理氣,祛除痰液,疏散風邪,調理氣血,使人容光煥發,延年益壽。
組成:半夏曲、荊芥(各四兩)、槐角子(炒過)、白礬(生的)、橘紅、朱砂(各一兩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,用薑汁調和做成丸子。每次服用五、六十丸,用生薑和皂角子仁煮的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川芎丸(出自《本事》),治療膈上的痰。
組成:川芎(二兩,切細,用小火熬熟)、川大黃(二兩,蒸過使其乾燥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烘乾磨成粉,用沒有蟲蛀的皂角五到七個,用溫水揉搓出汁,用絹布濾掉渣滓,在瓦罐中熬成膏狀,和之前的兩種藥粉混合做成丸子,像桐子一樣大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小孩服用三丸,用薑湯送服。
保和丸(說明見於治療消化不良的章節)、消暑丸(說明見於治療中暑的章節)、蘇子降氣湯(說明見於治療氣的章節)
導痰湯(出自《濟生》),治療痰液過多,胸部積存痰飲,胸悶不暢通。
組成:半夏(用湯洗過七次,四兩)、天南星(炮製過,去皮)、枳實(去瓤,用麩皮炒過)、赤茯苓(去皮)、橘紅(各一兩)、甘草(炙過,半兩)
做法: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兩碗,加薑十片,煎煮到剩下八分,飯後溫服。
小半夏茯苓湯(出自《和劑》)
組成:半夏、茯苓(各等份)
做法: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,加薑五片,煎煮到剩下七分,任何時間都可以服用。
丁香五套丸,治療胃氣虛弱,三焦氣機阻塞,不能正常運化水穀,因此產生痰飲,聚集在胸部,導致嘔吐噁心,腹脹不想吃東西。經常服用可以溫暖脾胃,調理氣機。(配方見於治療肩背痛的章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