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34)
第二冊 (34)
1. 痰飲
款冬花(去梗),胡椒,甘草(炙),蓽茇,良薑,細辛(去苗),陳皮(去白),乾薑(各四兩),白朮(五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加至五十丸,溫湯、溫酒、米飲任服,無時,日二。
吳茱萸湯(仲景)
吳茱萸(一升,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桂苓朮甘湯(見短氣。),十棗湯(見水腫。)
小胃丹
芫花(好醋拌勻過一宿,於瓦器內不住手攪炒令黑,不可焦),甘遂(濕麵裹,長流水浸半月,煮,曬乾),大戟(長流水煮一時,再用水洗,曬乾,各半兩),大黃(濕紙裹煨勿令焦,切,焙乾,再以酒潤,炒熟焙乾,一兩半),黃柏(炒,三兩)
上為末,以白朮膏丸,如蘿蔔子大。臨臥津液吞下,或白湯送下。取膈上濕痰熱積,以意消息之。欲利,空心服。一方,加木香、檳榔各半兩。
大青龍湯(仲景)
麻黃(六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粗皮),甘草(二兩,炙),杏仁(四十粒,去皮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石膏(如雞子大,碎如米)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小青龍湯(見咳嗽。),小半夏湯(見嘔吐。)
澤瀉湯(仲景)
澤瀉(五兩),白朮(二兩)
水二升煮一升,分溫再服。
倍術丸(《和劑》),治五飲:一曰留飲,停水在心下;二曰澼飲,水在兩脅;三曰痰飲,水在胃中;四曰溢飲,水溢在膈;五曰流飲,水在脅間,瀝瀝有聲。皆由飲水過多,或飲冷酒所致。
白朮(二兩),桂心,乾薑(各一兩)
上為末,蜜丸。每服二十丸,溫米飲下,加至三十丸,食前服。
大五飲丸(《千金翼》)
遠志(去心),苦參,藜蘆,白朮,烏魚骨,甘遂,大黃,石膏,桔梗,五味子,半夏(湯泡),紫菀,前胡,芒硝,栝蔞,桂心,肉蓯蓉,貝母,芫花,人參,當歸,茯苓,芍藥,大戟,葶藶,黃芩(各一兩),常山,甘草,薯蕷,厚朴,細辛(各七錢半),巴豆(三十粒,去皮心,熬)
上三十二味,為細末,煉蜜丸,桐子大,酒下三丸,日三服,稍加之。忌肉食、生物、餳飴、冷水。
五飲湯(海藏),治五飲最效。
旋覆花,人參,陳皮(去白),枳實,白朮,茯苓,厚朴(制),半夏(制),澤瀉,豬苓,前胡,桂心,白芍藥,炙甘草(以上各等分)
上每一兩,分四服,姜十片,水二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無時。因酒成飲,加葛根、葛花、砂仁。
黃芩利膈丸(見痞。)
滾痰丸(《養生主論》),痰之為病,或偏頭風,或雷頭風,或太陽頭痛,眩暈如坐舟車,精神恍惚。或口眼瞤動,或眉稜耳輪俱癢。或頷腮四肢遊風腫硬,似疼非疼。或渾身燥癢,搔之則癮疹隨生,皮毛烘熱,色如錦斑。或齒頰似癢似痛,而疼無定所,滿口牙浮,痛癢不一。或噯氣吞酸,鼻聞焦臭,喉間豆腥氣,心煩鼻塞,咽嗌不利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或因噴嚏而出,或因舉動而唾,其痰如墨,又如破絮,或如桃膠,或如蜆肉;或心下如停冰鐵,閉滯妨悶,噯嚏連聲,狀如膈氣。或寢夢刑戮,刀兵劍戟。或夢入人家,四壁圍繞,暫得一竇,百計得出,則不知何所。或夢在燒人,地上四面煙火,枯骨焦氣撲鼻,無路可出。或不因觸發,忿怒悲啼雨淚而寤。或時郊行,忽見天邊兩月交輝,或見金光數道,回頭無有。或足膝痠軟,或骨節腰腎疼痛,呼吸難任。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戳,乍起乍止,並無常所。或不時手臂麻疼,狀如風濕。或臥如芒刺不安,或如毛蟲所螫。或四肢不舉,或手足重滯。或眼如姜蜇,膠黏癢澀,開合甚難。或陰晴交變之時,胸痞氣結,閉而不發,則齒癢咽痛,口糜舌爛,及其奮然而發,則噴嚏連聲,初則涕唾稠黏,次則清水如注。或眼前黑暗,腦後風聲,耳內蟬鳴,眼瞤肉惕。治之者,或曰腠理不密,風府受邪,或曰上盛下虛,或曰虛,或曰寒,或曰發邪。惟洞虛子備此疾苦,乃能治療。病勢之來,則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,噎塞煩郁,有如煙火上衝,頭面烘熱,眼花耳鳴,痰涎涕淚,並從肺胃間湧起,凜然毛豎,噴嚏千百,然後遍身煩躁,則去衣凍體,稍止片時。或春秋乍涼之時,多加衣衾,亦得暫緩。或頓飲冰水而定,或痛飲一醉而寧,終不能逐去病根。乃得神秘沉香丸方,屢獲大效,愈人數萬,但不欲輕傳匪人,故以隱語括之。詩曰:甑里翻身甲帶金,於今頭戴草堂深,相逢二八求斤正,硝煅青礞倍若沉。十七兩中零半兩,水丸梧子意須斟,除驅怪病安心志,水瀉雙身卻不任。
白話文:
痰飲
將款冬花(去掉梗),胡椒,炙甘草,蓽茇,良薑,細辛(去掉苗),陳皮(去掉白瓤),乾薑各四兩,白朮五兩,全部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可以增加到五十丸,用溫熱的開水、溫酒或是米湯隨意送服,沒有時間限制,每天服用兩次。
吳茱萸湯(仲景方)
吳茱萸(一升,洗淨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,切片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二升,去掉藥渣,溫服七合,每天服用三次。
桂苓朮甘湯(適用於氣短的情況),十棗湯(適用於水腫的情況)。
小胃丹
芫花(用好醋拌勻,放置一晚,在瓦器中不停攪拌翻炒,直到變黑,但不可燒焦),甘遂(用濕麵包裹,放在流動的水中浸泡半個月,然後煮熟曬乾),大戟(用流動的水煮一小時,再用水洗淨曬乾),各半兩。大黃(用濕紙包裹煨熟,不要烤焦,切片,烘乾,再用酒浸潤,炒熟烘乾,一兩半)。黃柏(炒過,三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白朮熬成的膏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像蘿蔔籽。睡前用津液吞服,或是用白開水送服。這個藥主要用於清除胸膈上方的濕痰和熱積,需要根據情況調整用量。如果想要達到通利的效果,就空腹服用。另有一個方子,加入木香、檳榔各半兩。
大青龍湯(仲景方)
麻黃(六兩,去除莖節),桂枝(二兩,去除粗皮),炙甘草(二兩),杏仁(四十粒,去皮),生薑(三兩,切片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,石膏(像雞蛋大小,打碎成米粒狀)。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九升,先煮麻黃,水減少二升時,撇去浮沫,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三升,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。
小青龍湯(適用於咳嗽),小半夏湯(適用於嘔吐)。
澤瀉湯(仲景方)
澤瀉(五兩),白朮(二兩),用水二升煮到剩一升,分兩次溫服。
倍術丸(《和劑局方》),治療五種不同的飲症:一、留飲,水停留在心下部位;二、澼飲,水在兩脅部位;三、痰飲,水在胃中;四、溢飲,水溢出到橫膈膜;五、流飲,水在肋骨之間,流動時會發出聲音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喝水過多,或是喝冷酒引起的。 白朮(二兩),桂心,乾薑(各一兩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溫熱的米湯送服,可以增加到三十丸,在吃飯前服用。
大五飲丸(《千金翼方》)
遠志(去心),苦參,藜蘆,白朮,烏魚骨,甘遂,大黃,石膏,桔梗,五味子,半夏(用湯水浸泡過),紫菀,前胡,芒硝,栝蔞,桂心,肉蓯蓉,貝母,芫花,人參,當歸,茯苓,芍藥,大戟,葶藶,黃芩(各一兩),常山,甘草,薯蕷,厚朴,細辛(各七錢半),巴豆(三十粒,去掉皮和心,熬製過)。以上三十二味藥材,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像桐子,用酒送服三丸,每天服用三次,可以稍微增加用量。服用期間忌食肉類、生冷的食物、麥芽糖和冷水。
五飲湯(海藏方),治療五種飲症效果最好。 旋覆花,人參,陳皮(去白瓤),枳實,白朮,茯苓,厚朴(炮製過),半夏(炮製過),澤瀉,豬苓,前胡,桂心,白芍藥,炙甘草(以上各味藥材用量相等)。以上藥材每一兩,分成四份服用,加入生薑十片,用水兩盞煎煮到剩七分,去掉藥渣,隨時溫服。如果是因喝酒造成的飲症,可以加入葛根、葛花和砂仁。
黃芩利膈丸(適用於胸悶痞脹)。
滾痰丸(《養生主論》),痰引起的疾病,可能會有以下症狀:偏頭痛、雷頭痛、太陽穴頭痛、頭暈像坐在船上車上、精神恍惚、口眼肌肉抽動、眉毛和耳輪發癢、下巴和四肢出現遊走性腫痛、全身皮膚乾燥發癢,搔抓後會出現蕁麻疹,皮膚發熱呈斑紋狀;牙齒和臉頰像癢又像痛,疼痛的位置不固定,滿嘴牙齒浮動,痛癢不一;打嗝吞酸,聞到焦臭味,喉嚨有豆腥氣,心煩鼻塞,咽喉不利,想咳又咳不出,想吞又吞不下,有時會因為打噴嚏而出,有時會因為動作而吐痰,痰的顏色像墨汁,像破棉絮、桃膠或蜆肉;心下部位像有冰鐵停滯,悶脹不舒服,連連打嗝,像是橫膈膜受阻;做夢時會夢到被處刑、刀兵劍戟,或夢到進入別人家,四面牆壁圍繞,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出口,卻不知道自己在哪裡;或夢到燒人,地上四處都是煙火,聞到燒焦的枯骨氣味,找不到出口;或是沒有原因地突然驚醒,哭泣落淚;或是行走在郊外,突然看到天邊有兩個月亮交相輝映,或是看到數道金光,回頭卻什麼都沒有;或是足膝酸軟,或是骨節腰腎疼痛,呼吸困難;或是四肢肌肉骨骼之間疼痛如針刺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,沒有固定位置;或是手臂時不時麻木疼痛,像是風濕病;或是躺在床上像有芒刺扎著一樣不安,或像被毛蟲叮咬;或是四肢無力,或是手腳沉重遲鈍;或是眼睛像生薑蜇過一樣,黏膩發癢難以睜開;或是在陰晴天氣變化時,胸悶氣結,閉塞不發作,會感到牙齒發癢咽喉疼痛,口舌糜爛,等到病症爆發時,會連連打噴嚏,開始是濃稠的鼻涕唾液,接著是清澈如水的鼻涕;或是眼前黑暗,腦後有風聲,耳朵裡有蟬鳴,眼皮跳動。對此病的治療,有人認為是腠理不密,風邪侵入風府穴,有人認為是上盛下虛,有人認為是虛弱,有人認為是寒冷,有人認為是邪氣外發。只有洞虛子能夠了解這種疾病的痛苦,並且能有效治療。病症發作時,胸腹之間就像有兩種氣交織纏繞,堵塞煩悶,像有煙火向上衝,頭面發熱,眼睛發花耳朵鳴叫,痰涎涕淚都從肺胃之間湧出,讓人感到寒冷,毛髮豎立,連連打噴嚏,然後全身煩躁,需要脫掉衣服使身體感到冰冷,才能稍微緩解。或是在春秋季節氣溫驟降時,多穿衣服蓋被子,也能暫時緩解。或是立刻喝冰水來止住症狀,或是大醉一場來獲得安寧,但都不能徹底去除病根。偶然得到神秘的沉香丸配方,多次使用效果顯著,治癒了無數人,但不希望輕易傳給不正派的人,所以用隱晦的語言來描述這個配方。詩中寫道: “甑里翻身甲帶金, 於今頭戴草堂深, 相逢二八求斤正, 硝煅青礞倍若沉。 十七兩中零半兩, 水丸梧子意須斟, 除驅怪病安心志, 水瀉雙身卻不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