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8)

1. 中風

上㕮咀,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七分,去滓,稍熱噙漱,時時咽之,前證良愈。止有牙齒無力,不能嚼物,宜以,牢牙散,治之。

羊脛骨灰,升麻(各二錢),生地黃,黃連,石膏(各一錢),白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梧桐淚(三分)

上為細末,入麝香少許研勻,臨臥擦牙後,以溫水漱之。

安撫初病時,右肩臂膊痛無主,持不能舉,動多汗出,肌肉瘦,不能正臥,臥則痛甚。經云: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余思《針經》云:虛與實鄰,決而通之。又云:留瘦不移,節而刺之,使經絡通和,血氣乃復。又云:陷下者灸之。為陽氣下陷入陰中,肩膊時痛,不能運動,以火導之,火引而上。

補之溫之,以上證皆宜灸刺,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,於四月十二日,右肩臂上肩井穴內,先針後灸二七壯,及至灸瘡發,於枯瘦處漸添肌肉,汗出少,肩臂微有力。至五月初八日,再灸左肩井,次於尺澤穴,各灸二十八壯,引氣下行,興正氣相接。次日臂膊又添氣力,自能搖動矣。

時值仲夏,暑熱漸盛,以,清肺飲子,補肺氣,養脾胃,定心氣。

白芍藥(五分),人參,升麻,柴胡(各四分),天門冬,麥門冬(各三分),陳皮(二分半),甘草(生二分,炙二分),黃芩,黃柏(各二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食後。汗多,加黃耆五分。後以,潤腸丸,,治其胸膈痞滿,大便澀滯。

麻子仁(另研泥),大黃(酒煨。各一兩半),當歸尾,枳實(麩炒),白芍藥,桃仁泥,升麻(各半兩),人參,生甘草,陳皮(各三錢),木香,檳榔(各二錢)

上除桃仁、麻仁外,為末,卻入二仁泥,蜜和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溫水食前服。初六日得處暑節,暑猶未退,宜微收,實皮毛,益胃氣,秋以胃氣為本。以,益氣調榮湯,主之,藥中加時藥,使邪氣不能傷也。

人參(三分,為臣,益氣和中),陳皮(二分,為佐,順氣和中),熟地(二分,為佐,養血潤燥,瀉陰火),白芍(四分為佐,補脾,微收,治肝木之邪),白朮(三分,為佐,養胃和中,厚腸胃),升麻(二分,為使,使陽明氣上升,滋榮百脈),當歸(二分,為佐,和血潤燥),黃耆(五分,為君,實皮毛,止自汗,益元氣),半夏(三分,佐,療風痰,強胃進食),甘草(二分,炎,為佐,引用調和胃氣,溫中益氣),柴胡(二分,為使,引少陽之氣,使出於胃中,乃行於天上。),麥門冬(三分,為佐,猶有暑氣未退,故加之安肺氣,得秋分節不用)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溫服。忌食辛熱之物,反助暑邪,秋氣不能收,正氣得復而安矣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粗略搗碎,總共做成一劑。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七分,濾掉藥渣,稍微溫熱後含在口中漱口,時時吞下,之前的症狀就會明顯好轉。如果還有牙齒無力,無法咀嚼食物的問題,應該用「牢牙散」來治療。

藥方如下:羊脛骨灰、升麻(各二錢)、生地黃、黃連、石膏(各一錢)、白茯苓、人參(各五分)、梧桐淚(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加入少許麝香研磨均勻,睡前擦在牙齒上,再用溫水漱口。

安撫剛發病時,右邊肩膀和手臂疼痛且使不上力,舉不起來,動一下就容易出汗,肌肉消瘦,無法正常躺臥,躺下疼痛更加劇烈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汗出太多導致身體偏枯。我認為《針灸經》說:虛症和實症相鄰,要疏通它們。又說:肌肉消瘦不移動,要針對關節進行針刺,使經絡暢通,氣血恢復。還說:凹陷的地方要用艾灸,因為陽氣下陷到陰中,肩膀手臂才會時常疼痛,無法活動,所以要用火來引導,使陽氣向上。

可以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,以上症狀都適合針灸,因此先針刺十二經脈的井穴。在四月十二日,在右肩的肩井穴內,先針刺再艾灸十四壯,等到灸瘡形成,在消瘦的地方慢慢長出肌肉,出汗減少,肩膀手臂稍微有力氣。到了五月初八,再灸左肩井,接著在尺澤穴,各灸二十八壯,引導氣向下走,使身體的正氣恢復。隔天手臂又更有力氣,自己就能夠搖動了。

當時正值仲夏,天氣漸漸炎熱,要用「清肺飲子」來補肺氣,養脾胃,安定心神。

藥方如下:白芍藥(五分)、人參、升麻、柴胡(各四分)、天門冬、麥門冬(各三分)、陳皮(二分半)、甘草(生、炙各二分)、黃芩、黃柏(各二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,做成一劑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,濾掉藥渣後溫服,飯後服用。如果出汗多,可加入黃耆五分。之後用「潤腸丸」來治療胸膈悶脹、大便不暢的問題。

藥方如下:麻子仁(另外研成泥)、大黃(用酒浸泡後烘烤,各一兩半)、當歸尾、枳實(用麩皮炒過)、白芍藥、桃仁泥、升麻(各半兩)、人參、生甘草、陳皮(各三錢)、木香、檳榔(各二錢)。

將以上藥材除了桃仁、麻仁外,磨成細末,再加入二仁泥,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溫水在飯前服用。到了六月初六的處暑節氣,暑氣還沒有完全消退,應該稍微收斂,加強皮膚毛孔的閉合,增強胃氣,因為秋天以胃氣為根本。可以用「益氣調榮湯」來治療,藥方中加入當季的藥材,使邪氣無法傷害身體。

藥方如下:人參(三分,作為臣藥,益氣調和)、陳皮(二分,作為佐藥,順氣調和)、熟地(二分,作為佐藥,養血潤燥,瀉陰火)、白芍(四分,作為佐藥,補脾,稍微收斂,治療肝木之邪)、白朮(三分,作為佐藥,養胃調和,增強腸胃功能)、升麻(二分,作為使藥,使陽明之氣上升,滋養全身經脈)、當歸(二分,作為佐藥,和血潤燥)、黃耆(五分,作為君藥,加強皮膚毛孔的閉合,止汗,增強元氣)、半夏(三分,作為佐藥,治療風痰,增強胃功能促進食慾)、甘草(二分,作為佐藥,引導藥性調和胃氣,溫中益氣)、柴胡(二分,作為使藥,引導少陽之氣,使之從胃中發出,向上運行)、麥門冬(三分,作為佐藥,因為還有暑氣未消,所以加入來安定肺氣,到了秋分節氣就不用了)。

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,做成一劑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,濾掉藥渣後溫服。忌吃辛辣燥熱的食物,反而會助長暑邪,秋天的氣無法收斂,正氣恢復才能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