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7)

1. 傷勞倦

補中益氣湯(東垣)

黃耆(病甚熱甚者一錢),人參(三分,有嗽去之),甘草(炙,五分),當歸身(酒製),橘皮,升麻,柴胡(各二分),白朮(三分。薛新甫常用方:耆、參、術各一錢半,歸一錢,橘七分,柴、升各五分。)

水二盞,煎至一盞,量氣弱氣盛,臨病斟酌水盞大小,去渣,食遠稍熱服。如傷重者,不過二服而愈,若病久者,以權立加減法治之。(詳見論中。)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(東垣)

藥方:

  • 黃耆(病症嚴重且發熱者用一錢),人參(三分,若有咳嗽則去之),甘草(炙,五分),當歸身(酒製),橘皮,升麻,柴胡(各二分),白朮(三分)。

薛新甫常用方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各一錢半,當歸一錢,橘皮七分,柴胡、升麻各五分。

用法:

  • 水二盞,煎至一盞,根據病人氣虛或氣盛的情況,臨病時斟酌水盞大小,去渣,飯後稍熱服。
  • 如傷勢嚴重者,不過兩服便可痊癒,若病症纏綿者,則需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量,詳見論中說明。

硃砂安神丸(見虛煩。)

小建中湯(即桂枝芍藥湯。)

桂枝(去粗皮),甘草(炙),生薑(切,各三兩),芍藥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膠飴(一升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

理中湯(見霍亂。),平胃散(見中食。),抵當湯丸(俱見蓄血。),神聖復氣湯(見腹痛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虛煩症狀,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。

對於虛寒症狀,可以服用小建中湯,也就是桂枝芍藥湯。藥方為桂枝去粗皮、甘草炙、生薑切、各三兩,芍藥六兩,大棗十二枚擘開,膠飴一升。以上六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至三升,去除藥渣,加入膠飴,以小火慢慢熬化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嘔吐的患者不可服用建中湯,因為它偏甜。

霍亂症狀可以用理中湯治療,中食症狀可以用平胃散治療,蓄血症狀可以用抵當湯丸治療,腹痛症狀可以用神聖復氣湯治療。

白朮附子湯

白朮,附子(炮),陳皮,蒼朮(制),厚朴(制),半夏(湯泡),茯苓(去皮),澤瀉(各一兩),豬苓(去皮,半兩),肉桂(四錢)

每服五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至半盞,食前溫服。量虛實加減。

草豆蔻丸(見心痛。),清暑益氣湯(見傷暑。)

白話文:

白朮、炮附子、陳皮、制蒼朮、制厚朴、湯泡半夏、去皮茯苓、澤瀉各一兩,去皮豬苓半兩,肉桂四錢。每次取五錢,加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至半盞,飯前溫服。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藥量。如患心痛,可參考草豆蔻丸;如患傷暑,可參考清暑益氣湯。

當歸補血湯(《寶鑑》)

黃耆(一兩),當歸(二錢,酒洗)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三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食前。

治虛寒,育氣湯以下諸方,散見各門及《衛生寶鑑》中,不復繁引。

菟絲子丸(《和劑》),治腎氣虛損,五勞七傷,腳膝痠疼,面色黧黑,目眩耳鳴,心忡氣短,時有盜汗,小便滑數。

菟絲子(酒洗制),鹿茸(酥炙,去毛),澤瀉,石龍芮(去土),肉桂,附子(炮,去皮。各一兩),石斛(去根),熟地黃,白茯苓,牛膝(酒浸,焙),山茱萸肉,續斷,防風,杜仲(制),肉蓯蓉(酒浸,焙),補骨脂(去毛,酒炒),蓽澄茄,巴戟肉,沉香,蘹香(炒,各七錢半),五味子,川芎,桑螵蛸(酒浸,炒),覆盆子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《寶鑑》中記載的當歸補血湯,由黃耆一兩、酒洗後的當歸二錢組成。將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劑,用三碗水煎煮至一碗,去渣溫服,飯前服用。此方可治虛寒。另外,育氣湯以及其他一些方劑分散在各個醫書中,包括《衛生寶鑑》,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
《和劑》中記載的菟絲子丸,用於治療腎氣虛損、五勞七傷、腳膝痠疼、面色黧黑、目眩耳鳴、心忡氣短、盜汗、小便滑數等症狀。此方由酒洗制的菟絲子、酥炙去毛的鹿茸、澤瀉、去土的石龍芮、肉桂、炮製去皮的附子(各一兩)、去根的石斛、熟地黃、白茯苓、酒浸焙制的牛膝、山茱萸肉、續斷、防風、制過的杜仲、酒浸焙制的肉蓯蓉、去毛酒炒的補骨脂、蓽澄茄、巴戟肉、沉香、炒過的蘹香(各七錢半)、五味子、川芎、酒浸炒過的桑螵蛸、覆盆子(各半兩)組成。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、鹽湯任下。

十補丸,治腎臟虛冷,面黑足寒,耳聾膝軟,小便不利。

附子(炮),五味子(各二兩),山茱萸肉,山藥,牡丹皮,鹿茸(制),桂心,茯苓,澤瀉(各一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六七十丸,鹽湯下。

治虛熱,人參黃耆散諸方,亦散見虛勞各門及《寶鑑》中,不復繁引。

調中益氣湯(東垣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煮麵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溫酒或鹽湯送服。

十補丸,用於治療腎臟虛寒,面色黑、腳冰冷、耳聾、膝蓋無力、小便不暢等症狀。

將附子(炮製)、五味子(各二兩)、山茱萸肉、山藥、牡丹皮、鹿茸(制)、桂心、茯苓、澤瀉(各一兩)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六七十丸,用鹽湯送服。

治療虛熱的藥方,如人參黃耆散等,也散見於治療虛勞的各個門類以及《本草綱目》中,不再一一列舉。

調中益氣湯,出自李東垣醫案。

黃耆(一錢),人參,甘草(炙),當歸,白朮(各半錢),白芍藥,柴胡,升麻(各三分),橘皮(二分),五味子(十五粒)

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食前。

升陽順氣湯(東垣)

黃耆(一兩),半夏(三錢,湯洗七次),草豆蔻(二錢),神麯(一錢五分,炒),升麻,柴胡,當歸身,陳皮(以上各一錢),甘草(炙),黃柏(以上各五分),人參(去蘆,三分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二盅,生薑三分,煎至一盅,去滓溫服,食前。

白話文:

黃芪一錢,人參、甘草(炙)、當歸、白朮各半錢,白芍、柴胡、升麻各三分,橘皮二分,五味子十五粒,水煎至二分之一,溫服,飯前服用。

黃芪一兩,半夏(湯洗七次)三錢,草豆蔻二錢,神麴(炒)一錢五分,升麻、柴胡、當歸身、陳皮各一錢,甘草(炙)、黃柏各五分,人參(去蘆)三分,水煎至二分之一,溫服,飯前服用。

升陽補氣湯(東垣)

厚朴(薑製,五分),升麻,羌活,白芍藥,獨活,防風,甘草(炙),澤瀉(以上各一錢),生地黃(一錢半),柴胡(二錢半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二片,棗二枚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大溫服。

門冬清肺飲(東垣)

紫菀茸(一錢五分),黃耆,白芍藥,甘草(各一錢),人參(去蘆),麥門冬(去心,各五分),當歸身(三分),五味子(三粒)

白話文:

升陽補氣湯(東垣)

藥材:

  • 厚朴(薑製,5分)
  • 升麻(1錢)
  • 羌活(1錢)
  • 白芍藥(1錢)
  • 獨活(1錢)
  • 防風(1錢)
  • 甘草(炙,1錢)
  • 澤瀉(1錢)
  • 生地黃(1錢半)
  • 柴胡(2錢半)

製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取5錢,用水2盞(約400毫升),加入生薑2片,大棗2枚,煎煮至1盞(約200毫升),去渣,溫熱服用,飯前服用。

門冬清肺飲(東垣)

藥材:

  • 紫菀茸(1錢5分)
  • 黃耆(1錢)
  • 白芍藥(1錢)
  • 甘草(1錢)
  • 人參(去蘆,5分)
  • 麥門冬(去心,5分)
  • 當歸身(3分)
  • 五味子(3粒)

上分作二服,每服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大阿膠丸(見吐血。),人參清鎮丸(見咳嗽。),皂角化痰丸(見痰飲。),白朮和胃丸,即和中丸。(見不能食。)

白話文:

將藥方分成兩份,每份用兩盞水煎煮,煎至剩下一盞,去除藥渣,飯後溫熱服用。

「大阿膠丸」適用於吐血,「人參清鎮丸」適用於咳嗽,「皂角化痰丸」適用於痰飲,白朮「和胃丸」或「和中丸」適用於消化不良,不能進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