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22)
第二冊 (22)
1. 脹滿
木香,戎鹽(炒),京三稜(炮。各半兩),厚朴(一兩,薑製),枳實(麩炒),甘草(炙。各三錢),乾薑(炮),蓬朮(炮。各二錢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淡生薑湯調下,食前。
見晛丸(《寶鑑》),治寒氣客於下焦,血氣閉塞而成瘕聚,堅大久不消者。
附子(炮,去皮臍,四錢),鬼箭羽,紫石英(各三錢),澤瀉,肉桂,玄胡索,木香(各二錢),檳榔(二錢半),血竭(一錢半,另研),水蛭(一錢,炒煙盡),京三稜(五錢,銼),桃仁(三十粒,湯浸,去皮尖,麩炒,研),大黃(二錢,銼,用酒同三稜浸一宿,焙)
上十三味,除血竭、桃仁外,同為末,入另研二味和勻,用元浸藥酒打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淡醋湯送下,食前,溫酒亦得。
和血通經湯(《寶鑑》),治婦人室女受寒,月事不來,惡血積結,堅硬如石。
當歸,京三稜(炮,各五錢),廣朮(炮),木香,熟地黃,肉桂(各三錢),紅花,貫眾,蘇木(各二錢),血竭(一錢,另研)
上十味,除血竭外,同為細末和勻,每服三錢,熱酒一盞調下,食前。忌生冷及當風大小便。
附方
小溫中丸(丹溪),治脹是脾虛,不能運化,不可下之。
陳皮,半夏(湯泡,去皮臍),神麯(炒),茯苓(各一兩),白朮(二兩),香附子(不要烘曬),針砂(各一兩半,醋炒紅),苦參(炒),黃連(炒,各半兩),甘草(三錢)
上為末,醋、水各一盞,打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白朮六錢,陳皮一錢,生薑一片,煎湯吞下。虛甚加人參一錢,各用本方去黃連,加厚朴半兩。忌口。病輕者,服此丸六七兩,小便長。病甚服一斤,小便始長。
禹餘糧丸(《三因》),治十種水氣,腳膝腫,上氣喘滿,小便不利,但是水氣,悉皆主之。(許學士及丹溪皆云:此方治膨脹之要藥。)
蛇含石(大者三兩,以新鐵銚盛,入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一般紅,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,候冷取出,研極細),禹餘糧石(三兩),真針砂(五兩,先以水淘淨炒乾,入餘糧一處,用米醋二升,就銚內煮醋乾為度,後用銚並藥入炭中燒紅,鉗出傾藥淨磚地上,候冷研細)
以三物為主,其次量人虛實,入下項。(治水多是取轉,惟此方三物,既非大戟、甘遂、芫花之比,又有下項藥扶持,故虛人老人亦可服。)
羌活,木香,茯苓,川芎,牛膝(酒浸),桂心,白豆蔻(炮),大茴香(炒),蓬朮(炮),附子(炮),乾薑(炮),青皮,京三稜(炮),白蒺藜,當歸(酒浸一宿。各半兩)
上為末,入前藥拌勻,以湯浸蒸餅,捩去水,和藥再杵極勻,丸如桐子大。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。最忌鹽,一毫不可入口,否則發疾愈甚。但試服藥,即於小便內旋去,不動臟腑,病去日日三服,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,真神方也。
白話文:
脹滿
這個方子用木香、炒過的戎鹽、炮製過的京三稜(各半兩),以及用薑製過的厚朴(一兩),麩炒過的枳實、炙甘草(各三錢),還有炮製過的乾薑、蓬朮(各二錢),一起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淡生薑湯調服,在飯前服用。
見晛丸(出自《寶鑑》):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寒氣停留在下焦,導致血氣不通、形成腫塊,而且腫塊堅硬且長時間不消退的情況。 其中包含炮製過的附子(去皮臍,四錢)、鬼箭羽、紫石英(各三錢),以及澤瀉、肉桂、玄胡索、木香(各二錢)、檳榔(二錢半)、另研的血竭(一錢半),炒至煙盡的水蛭(一錢),銼過的京三稜(五錢),用湯浸泡、去皮尖、麩炒、研磨過的桃仁(三十粒),還有銼過後用酒與三稜一起浸泡一晚再烘乾的大黃(二錢)。 將除了血竭和桃仁以外的藥材磨成粉末,再加入另研磨好的血竭、桃仁,混合均勻,用藥酒打成糊狀做成藥丸,大小像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淡醋湯送服,在飯前服用,也可以用溫酒送服。
和血通經湯(出自《寶鑑》):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婦女或未婚女子因受寒而導致月經不來,惡血積聚結塊,堅硬如石的情況。 其中包含當歸、炮製過的京三稜(各五錢),以及炮製過的廣朮、木香、熟地黃、肉桂(各三錢),還有紅花、貫眾、蘇木(各二錢)、另研的血竭(一錢)。 將除了血竭以外的藥材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,用熱酒一盞調服,在飯前服用。忌吃生冷食物,以及避免在當風處大小便。
附方
小溫中丸(出自丹溪):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脾虛而導致的腹脹,脾虛無法正常運化,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 其中包含陳皮、用湯浸泡並去皮臍的半夏、炒過的炒神麯、茯苓(各一兩),以及白朮(二兩)、不經烘曬的香附子、醋炒紅的針砂(各一兩半),炒過的苦參、炒過的黃連(各半兩),以及甘草(三錢)。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和水各一盞,打成糊狀做成藥丸,大小像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白朮六錢、陳皮一錢、生薑一片煎湯送服。如果虛弱嚴重,可以加人參一錢,並將方中的黃連去掉,加入厚朴半兩。服用期間忌口。病情較輕的,服用此藥丸六七兩後,小便會變得順暢。病情嚴重的,服用一斤後,小便才會開始變得順暢。
禹餘糧丸(出自《三因》):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各種水腫,包括腳膝腫脹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利等,只要是水腫引起的病症,都適用。(許學士和丹溪都說:這個方子是治療腹脹的重要藥方。) 主要藥材有:蛇含石(大的三兩,用新的鐵鍋盛裝,放入炭火中燒,直到蛇黃和鍋子一樣紅,用鉗子取出蛇黃倒入醋中,冷卻後取出,研磨成極細粉末)、禹餘糧石(三兩)、真針砂(五兩,先用水淘洗乾淨炒乾,與餘糧放在一起,用米醋二升在鍋內煮至醋乾,然後將鍋和藥材一起放入炭火中燒紅,用鉗子取出倒在乾淨的磚地上,冷卻後研磨成細末)。 以這三種藥材為主,然後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,加入以下藥材(主要治療水腫是為了使水液轉移,而這個方子的三味藥材,不同於大戟、甘遂、芫花等峻猛的藥材,而且還有以下藥材輔助,所以體虛的老人也可以服用)。 加入的藥材有:羌活、木香、茯苓、川芎、用酒浸泡的牛膝、桂心、炮製過的白豆蔻、炒過的大茴香、炮製過的蓬朮、炮製過的附子、炮製過的乾薑、青皮、炮製過的京三稜、白蒺藜、以及用酒浸泡一晚的當歸(各半兩)。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與之前的三味藥材混合均勻,用湯浸過的蒸餅,擰乾水分,與藥粉一起搗勻,做成藥丸,大小像桐子。飯前用溫酒或白湯送服三十到五十丸。最忌諱鹽,一點都不能吃,否則會使病情加重。只要服用藥丸,小便就會排出,不會影響臟腑。病情好轉後,每天服用三次,同時配合溫和的調補氣血的藥物,效果非常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