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21)
第二冊 (21)
1. 脹滿
上七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當汗出,如蟲行皮中即愈。
加味枳朮湯,治氣為痰飲所隔,心下堅脹,名曰氣分。(歌云:氣分中滿並胸痹,三者雖殊皆此類。胸痹氣實中滿虛,氣分挾飲茲為異。趺陽微遲寸遲澀,兩處推求病端的。陰氣不通則骨疼,陽氣不通身冷劇。陰氣前通痹不仁,陽氣前通惡寒慄。陰陽相得氣乃行,氣轉即散分虛實。實則失氣虛遺尿,腹滿腸鳴何以療。心下堅大似旋盤,桂附術湯為最妙。)
枳殼(麩炒),辣桂,紫蘇莖葉,陳皮,檳榔,桔梗,白朮,五靈脂(炒),木香(各二錢半),半夏,茯苓,甘草(各五錢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盅,去滓,食前溫服。
調榮飲,治血分(見水腫。)
奪命丹,治瘀血入衣胞,脹滿難下,急服此藥,血即消,衣自下。
附子(半兩,炮),牡丹皮(一兩),乾漆(一兩,碎之,炒令煙盡)
上為細末,好醋一升,大黃末一兩,同熬成膏,和藥丸如桐子大。溫酒吞五七丸。
黑神散(見鼻衄。)
椒仁丸,治先因經水斷絕,後至四肢浮腫,小便不通,血化為水。
椒仁,甘遂,續隨子(去皮,研),附子(炮),郁李仁,黑牽牛(炒),五靈脂(研碎),當歸,吳茱萸,延胡索(各五錢),芫花(醋浸,一錢),蚖青(十枚,去頭翅足,同糯米炒黃,去米不用),斑蝥(十枚,去頭足翅,糯米炒黃,去米),膽礬,信砒(各一錢),石膏(二錢)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一丸,橘皮湯下。此方藥難峻厲,所用不多,若畏而不服,有養病害身之患,常治虛弱之人,亦未見其有誤也。
人參丸,治經脈不利,化為水,流走四肢,悉皆腫滿,名曰血分。其候與水相類,若作水治之,非也,宜用此。
人參,當歸,大黃(濕紙裹,飯上蒸熟,去紙,切,炒),桂心,瞿麥穗,赤芍藥,白茯苓(各半兩),葶藶(炒,另研,一錢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加至二三十丸,空心飲湯下。
晞露丸(《寶鑑》),治寒傷於內,氣凝不流,結於腸外,久為癥瘕,時作疼痛,腰不得伸。
京三稜,蓬莪朮(二味各一兩,並酒浸,入巴豆三十粒,切碎,同炒深黃色,去巴豆不用),乾漆(洗去腥,炒煙盡),川烏(炮,各半兩),硇砂(四錢,另研),輕粉(一錢,另研),茴香(鹽炒),青皮(去白),雄黃(另研),穿山甲(炒。各三錢),麝香(五分,另研)
上為細末,研勻,生薑汁煮麵糊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生薑湯送下,溫酒亦得,空心食前。
木香通氣散(《寶鑑》),治寒氣結瘕,腹大堅滿,痛不可忍。
白話文:
[脹滿]
將麻黃等七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先煮麻黃,撈去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下兩升,分三次溫服。應會發汗,若感覺皮膚像有蟲在爬,就表示快要痊癒了。
加味枳朮湯,治療因氣被痰飲阻隔,導致心下(胃部)堅硬脹滿,這種情況稱為氣分病。(歌訣說:氣分中滿、胸痹、腹脹,三者病症雖然不同,但都屬於這一類。胸痹是氣實證,中滿是虛證,氣分挾帶痰飲則有所不同。如果趺陽脈(足背脈)微弱遲緩,寸脈(手腕脈)遲滯澀,兩處都要診察,才能確定病因。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,陽氣不通則身體極度寒冷。陰氣開始通暢會感覺麻木,陽氣開始通暢則會感到惡寒發抖。陰陽調和氣才會運行,氣運行通暢後病症就會消散,然後區分虛實。實證會導致排氣困難,虛證則會遺尿,腹脹腸鳴應該如何治療?如果心下堅硬脹大像盤子一樣,用桂附術湯最為有效。)
藥材有:枳殼(麩炒)、辣桂、紫蘇莖葉、陳皮、檳榔、桔梗、白朮、五靈脂(炒)、木香(各二錢半)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(各五錢)。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兩碗,生薑三片,煎煮至剩一碗,去渣,飯前溫服。
調榮飲,治療血分病(見水腫篇)。
奪命丹,治療因瘀血進入子宮,導致脹滿難以下降的情況,緊急服用此藥,瘀血就會消散,胎盤就會自行排出。
藥材有:附子(半兩,炮製過)、牡丹皮(一兩)、乾漆(一兩,搗碎,炒至冒煙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好醋一升,大黃末一兩,一同熬煮成膏狀,與藥末混合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。用溫酒送服五至七丸。
黑神散(見鼻衄篇)。
椒仁丸,治療因經血斷絕後,導致四肢浮腫,小便不通,血液化為水的病症。
藥材有:椒仁、甘遂、續隨子(去皮,研磨)、附子(炮製過)、郁李仁、黑牽牛(炒)、五靈脂(研磨)、當歸、吳茱萸、延胡索(各五錢)、芫花(醋浸,一錢)、蚖青(十枚,去頭翅足,與糯米同炒至黃色,去除糯米不用)、斑蝥(十枚,去頭足翅,與糯米同炒至黃色,去除糯米)、膽礬、信砒(各一錢)、石膏(二錢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搓成如豌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橘皮湯送服。這個藥方藥性猛烈,用量不多,如果因為害怕而不服用,反而會養病害身,這個藥方常治療虛弱的人,也未見有不良反應。
人參丸,治療因經脈不通暢,導致體內津液化為水,流竄至四肢,造成全身腫脹,這種情況稱為血分病。其症狀與水腫相似,如果當作水腫來治療,就錯了,應該用這個方子。
藥材有:人參、當歸、大黃(用濕紙包裹,在米飯上蒸熟,去除紙,切片,炒過)、桂心、瞿麥穗、赤芍藥、白茯苓(各半兩)、葶藶(炒過,另外研磨,一錢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可以增加至二三十丸,空腹用飲湯送服。
晞露丸(出自《寶鑑》),治療因寒邪侵入體內,導致氣機凝滯不暢,在腸外結成腫塊,久而久之形成癥瘕,時常發作疼痛,腰部無法伸直。
藥材有:京三稜、蓬莪朮(各一兩,用酒浸泡,加入巴豆三十粒,切碎,一同炒至深黃色,去除巴豆不用)、乾漆(洗去腥味,炒至冒煙)、川烏(炮製過,各半兩)、硇砂(四錢,另外研磨)、輕粉(一錢,另外研磨)、茴香(鹽炒)、青皮(去白)、雄黃(另外研磨)、穿山甲(炒,各三錢)、麝香(五分,另外研磨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攪拌均勻,用生薑汁煮麵糊和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至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也可以用溫酒送服,空腹飯前服用。
木香通氣散(出自《寶鑑》),治療因寒氣結成腫塊,導致腹部脹大堅硬,疼痛難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