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五冊 (18)
第五冊 (18)
1. 喑
訶子湯(河間),治失音,不能言語。
訶子(四個,半生半炮),桔梗(一兩,半生半炙),甘草(二寸,半炙半生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童便一盞,水一盞,煎五七沸,溫服,甚者不過三服愈。(桔梗通利肺氣,訶子泄肺導氣,童便降火甚速。)
又方
桔梗(三兩),大訶子(四個),甘草(二兩,制度同上)
每服一錢匕,入砂糖一小塊,不用童便,獨用水五盞,煎至三盞,時時細呷,一日服盡,其效甚速。
白話文:
訶子湯(河間)
治失音,不能言語。
配方:
- 訶子(四個,半生半炮)
- 桔梗(一兩,半生半炙)
- 甘草(二寸,半炙半生)
用法:
-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
- 每次服用二錢,用童便一盞,水一盞,煎煮至五七沸。
- 溫服,病情嚴重者,最多服用三次即可痊癒。
藥理:
桔梗能通利肺氣,訶子能泄肺導氣,童便則能迅速降火。
另方:
- 桔梗(三兩)
- 大訶子(四個)
- 甘草(二兩,製法同上)
用法:
- 每次服用一錢匕,加入砂糖一小塊。
- 不用童便,單用水五盞,煎煮至三盞。
- 時時細呷,一日服盡,療效甚速。
發聲散(海藏),治咽喉語聲不出。
栝蔞皮(銼),白殭蠶(去頭),甘草(各等分,各炒黃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溫酒或生薑自然汁調下,用五分,綿裹噙化,咽津亦得,日兩三服。
玉粉丸(《寶鑑》),治冬月寒痰結,咽喉不利,語聲不出。
半夏(洗,五錢),草烏(一字,炒),桂(一字)
上為末,生薑汁浸蒸餅為丸,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至夜含化。
白話文:
《發聲散》出自《海藏》,用於治療咽喉失聲。
將栝蔞皮、白殭蠶、甘草等分,分別炒黃後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或生薑汁調服,也可以用五分藥末,用棉布包裹含化,吞咽津液,每日服用兩到三次。
《玉粉丸》出自《寶鑑》,用於治療冬季寒痰凝結,導致咽喉不適,失聲。
將半夏洗淨,草烏、桂各一字,炒制後研磨成末,用生薑汁浸泡蒸餅,捏成如芡實般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一丸,至夜間含化。
蛤蚧丸(丹溪),治肺間邪氣,胸中積血作痛失音,並治久咳失音。
蛤蚧(一對,去嘴足,溫水浸去膜,颳了血脈,用好米醋炙),訶子(煨,去核),阿膠(炒),生地黃麥門冬(去心),北細辛(去苗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棗大。每服一丸,食後含化。
治暴嗽失音語不出方(《千金》)
杏仁(研如泥),薑汁,砂糖,白蜜(各一升),五味子,紫菀(各三兩),通草,貝母(各四兩),桑白皮(五兩)
白話文:
蛤蚧丸(丹溪)
功效: 治肺部邪氣,胸中積血疼痛失音,也治久咳失音。
組成:
- 蛤蚧(一對,去頭足,溫水浸泡去除膜,刮去血脈,用米醋炙烤)
- 訶子(煨熟,去核)
- 阿膠(炒制)
- 生地黃
- 麥門冬(去心)
- 北細辛(去苗)
- 甘草(炙烤。各半兩)
製法: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,用煉好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如棗。
用法: 每次服一丸,飯後含化。
其他治療暴嗽失音語不出方(《千金》)
- 杏仁(研磨成泥狀)
- 生薑汁
- 砂糖
- 白蜜(各一升)
- 五味子
- 紫菀(各三兩)
- 通草
- 貝母(各四兩)
- 桑白皮(五兩)
上以水九升,煮五味子、紫菀、通草、貝母、桑白皮,取三升,去滓,入杏仁泥、薑汁、白蜜和勻,微火煎取四升,初服四合,日再夜一,後稍加。
通聲膏方
五味子,款冬花,通草(各三兩),人參,細辛,桂心,青竹皮,菖蒲(各二兩),杏仁泥(一升),白蜜(二斤),棗膏,薑汁(各一升),酥(五升)
上以水五升,微火煎,三上三下,去渣,納薑汁、棗膏、酥、蜜,煎令調和,酒服如棗二大丸。
白話文:
取水九升,放入五味子、紫菀、通草、貝母、桑白皮,煮沸後取三升,去渣,加入杏仁泥、薑汁、白蜜,攪拌均勻,小火慢煎至四升,第一次服用四合,每天服用兩次,晚上服用一次,之後可逐漸增加劑量。
另一方,取五味子、款冬花、通草各三兩,人參、細辛、桂心、青竹皮、菖蒲各二兩,杏仁泥一升,白蜜二斤,棗膏、薑汁各一升,酥五升。將所有藥材放入五升水中,小火慢煎,煎三次,每次煎完後都要濾去渣,再加入薑汁、棗膏、酥、蜜,繼續煎煮至調和,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兩顆大丸。
七珍散,治產後不語。
人參,石菖蒲,生地黃,川芎(各一兩),細辛,防風,辰砂(另研。各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薄荷湯下。
地黃飲子(見中風。),加味逍遙散(見癘風。),加味歸脾湯(見健忘。),八珍湯(見虛勞。),秦艽升麻湯(見中風。),柴胡清肝散(見耳衄。),小柴胡湯(見往來寒熱。),六君子湯,四君子湯(俱見虛勞。),佛手散即芎歸散(見喘。)
白話文:
七珍散,專治產後不語。藥方如下:人參、石菖蒲、生地黃、川芎各一兩,細辛、防風各半兩,辰砂另研成細末。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薄荷湯送服。其他相關藥方包括:地黃飲子(治中風)、加味逍遙散(治癘風)、加味歸脾湯(治健忘)、八珍湯(治虛勞)、秦艽升麻湯(治中風)、柴胡清肝散(治耳衄)、小柴胡湯(治往來寒熱)、六君子湯、四君子湯(皆治虛勞)、佛手散(即芎歸散,治喘)。
2. 消癉
腎氣丸,即八味丸(見虛勞。)
五苓散(《金匱》),治小便不利而渴。
豬苓(去皮,七錢半),澤瀉(一兩二錢七分),茯苓(七錢半),桂(去皮,半兩),白朮(七錢半)
上五味,為末,以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豬苓湯(《金匱》),治發熱脈浮。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。
白話文:
「腎氣丸」,也就是「八味丸」(見虛勞)。
「五苓散」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來治療小便不暢且口渴。
將豬苓(去皮,七錢半)、澤瀉(一兩二錢七分)、茯苓(七錢半)、桂皮(去皮,半兩)、白朮(七錢半)
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調服,每次服用一小匙,一天服三次,多喝溫水,出汗後症狀就會減輕。
「豬苓湯」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來治療發熱、脈搏浮快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暢的症狀。
豬苓(去皮),茯苓,阿膠,滑石,澤瀉(各一兩)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內膠烊消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白虎加人參湯(見傷暑。)
文蛤散(《金匱》),治渴欲飲水不止。
用文蛤四兩,杵為散,以沸湯五合,和服方寸匕。
人參石膏湯(《保命》),治膈消,上焦煩渴,不欲多食。
人參(五錢),石膏(一兩),知母(七錢),甘草(四錢)
白話文:
準備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、澤瀉,各取一兩。將這五味藥材,用四升水先煮豬苓、茯苓、滑石、澤瀉,煮到剩下二升,去渣,再加入阿膠烊化,溫溫的喝下七合,一天喝三次。這方子跟白虎加人參湯類似,適用於傷暑。
另外,文蛤散可用於治療口渴想喝水止不住的症狀。將文蛤四兩搗碎成散劑,用五合沸水調勻,每次服用方寸匕。
人參石膏湯用於治療膈消、上焦煩熱口渴、不想吃東西的症狀。用人參五錢、石膏一兩、知母七錢、甘草四錢。
每服五錢,水煎,食後溫服。
加減地骨皮散(錢氏),治上消。
知母,柴胡,甘草(炙),半夏,地骨皮,赤茯苓,白芍藥,黃耆,石膏,黃芩,桔梗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姜五片,水煎,食遠溫服。
竹葉石膏湯(仲景)
白話文:
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,飯後溫熱服用。
錢氏的加減地骨皮散,用於治療上消。
知母、柴胡、甘草(炙)、半夏、地骨皮、赤茯苓、白芍藥、黃耆、石膏、黃芩、桔梗(各等分)。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薑片五片,用水煎煮,飯後溫熱服用。
仲景的竹葉石膏湯。
石膏(一斤),竹葉(二把),半夏(半升,湯洗),粳米(半升),麥門冬(去心,一升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納粳米煮,米熟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竹葉黃耆湯,治氣血虛,胃火盛而作渴。
竹葉,生地黃(各二錢),黃耆,麥門冬,當歸,川芎,黃芩(炒),甘草,芍藥,人參半夏,石膏(煅。各一錢)
白話文:
石膏一斤,竹葉兩把,半夏半升(用湯洗淨),粳米半升,麥門冬(去心,一升),人參三兩,甘草二兩(炙烤過),以上七味,用水一斗煮到剩六升,去渣,加入粳米煮熟,湯成後去掉米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喝三次。此方名為竹葉黃耆湯,用於治療氣血虛弱,胃火旺盛而口渴。
竹葉和生地黃各兩錢,黃耆、麥門冬、當歸、川芎、黃芩(炒過)、甘草、芍藥、人參、半夏、石膏(煅燒過)各一錢。
上水煎服。
《宣明》黃耆湯,治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,飲少溲多,當被肺平心。
黃耆(三兩),五味子,人參,麥門冬,桑白皮(銼。各二兩),枸杞子,熟地(各一兩半)
上為末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無時。
錢氏白朮散,治虛熱而渴。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藿香(去土),木香,甘草(各一兩),乾葛(二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黃耆、五味子、人參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枸杞子、熟地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,用兩碗水煎煮成一碗,去渣溫服,不限時間。此方治心寒移肺,導致肺氣虛弱,出現口渴飲少、小便量多等症狀,可平肺降心。
另外,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藿香、木香、甘草、乾葛各取一兩,藿香去土,乾葛取二兩,研磨成粉末,此方名為錢氏白朮散,可治虛熱口渴。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煎,溫服。如飲水多,多與服之。(海藏云:四君子加減法,治濕勝氣脫,泄痢太過。)
《宣明》麥門冬飲子,治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,胸滿心煩,精神短少。
人參,茯神,麥門冬,五味子,生地黃,炙甘草,知母,葛根,栝蔞根(各等分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加竹葉十四片,煎至七分,溫服,無時。
易老門冬飲子,治老弱虛人大渴。
人參,枸杞子,白茯苓,甘草(各七錢半),五味子,麥門冬(去心。各半兩)
白話文:
《宣明》麥門冬飲子,用於治療心火移熱於肺,導致膈消、胸悶心煩、精神不振的情況。配方包括人參、茯神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生地黃、炙甘草、知母、葛根、栝蔞根,等量混合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十四片竹葉,煎煮至七分,溫服,沒有時間限制。
易老門冬飲子,用於治療年老體弱、虛弱口渴的情況。配方包括人參、枸杞子、白茯苓、甘草,各七錢半,五味子、麥門冬(去心),各半兩。
上姜水煎服。
白虎湯,涼膈散(並見發熱。),小柴胡湯(見往來寒熱。),四君子理中湯(見虛勞霍亂。)
加減三黃丸(子和),治丹石毒及熱渴,以意測度,須大實者方用。
黃芩(春四兩,夏秋六兩,冬三兩),大黃(春三兩,夏一兩,秋二兩,冬四兩),黃連(春四兩,夏七兩,秋三兩,冬二兩)
白話文:
將生薑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白虎湯用於發熱,涼膈散用於發熱,小柴胡湯用於往來寒熱,四君子湯(理中湯)用於虛勞霍亂。加減三黃丸用於治療丹石毒和熱渴,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,只有非常實證的患者才可以使用。黃芩的用量依季節而定,春天用四兩,夏天用六兩,秋天用三兩,冬天用三兩。大黃的用量依季節而定,春天用三兩,夏天用一兩,秋天用二兩,冬天用四兩。黃連的用量依季節而定,春天用四兩,夏天用七兩,秋天用三兩,冬天用二兩。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丸。(服一月病愈。)
止渴潤燥湯,治消渴,大便乾燥,喜溫飲,陰頭短縮,舌上白燥,唇裂口乾,眼澀難開,及於黑處如見浮雲。
升麻(一錢半),柴胡(七錢),甘草梢(五分),杏仁(六個,研),桃仁(研),麻仁(研),當歸身,防風根,荊芥穗,黃柏(酒浸),知母,石膏(各一錢),熟地黃(二錢),小椒,細辛(各一分),紅花(少許)
白話文:
止渴潤燥湯
方劑:
- 上述藥材煉成蜜丸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十丸,連服一月,可使病症痊癒。
主治:
- 治療消渴症,症狀包括大便乾燥、喜喝溫水、陰莖縮短、舌苔白燥、嘴唇裂開口乾、眼睛乾澀難睜開、以及在黑暗中看見浮雲。
藥材:
- 升麻(一錢半)
- 柴胡(七錢)
- 甘草梢(五分)
- 杏仁(六個,研磨)
- 桃仁(研磨)
- 麻仁(研磨)
- 當歸身
- 防風根
- 荊芥穗
- 黃柏(酒浸泡)
- 知母
- 石膏(各一錢)
- 熟地黃(二錢)
- 小椒
- 細辛(各一分)
- 紅花(少許)
註釋:
- 此方劑以繁體中文寫成,並使用中藥學的常用計量單位,例如錢、分。
上水煎去滓,食後熱服。
調胃承氣湯(見發熱。),大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。),半夏瀉心湯(見痞。)
豬肚丸(《三因》),治強中消渴。
黃連(去須),粟米,栝蔞根,茯神(各四兩),知母,麥門冬(去心。各二兩)
上為細末,將大豬肚一個,洗淨,入藥末於內,以麻線縫合口,置甑中炊極爛,取出藥,別研,以豬肚為膏,再入煉蜜,搜和前藥杵勻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參湯下。又方,加人參、熟地黃、乾葛。又方,除知母、粟米,用小麥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煎煮去渣,飯後趁熱服用。
調胃承氣湯適用於發熱症狀,大承氣湯適用於便秘,半夏瀉心湯適用於痞症。
豬肚丸出自《三因》,用於治療強壯過度導致的口渴。
將黃連(去除鬚)、粟米、栝蔞根、茯神(各四兩)、知母、麥門冬(去除心,各二兩)研磨成細粉。將一個豬肚洗淨,放入藥粉,用麻線縫合開口,放入蒸籠中蒸至軟爛,取出藥粉,再研磨,將豬肚熬製成膏,加入煉蜜,與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參湯送服。此外,也可以加入人參、熟地黃、乾葛。另一方則用小麥代替知母和粟米。
酒煮黃連丸(見傷暑。),黃耆飲,即黃耆六一湯。(見自汗。),玄兔丹(見小便數。),靈砂丹(見嘔吐。)
化水丹(潔古),治手足少陰渴,飲不止,或心痛者。(《本事》治飲冷水多。)
川烏(臍大者四枚,炮,去皮),甘草(炙,一兩),牡蠣(生,三兩),蛤粉(用厚者,炮,六兩)
上為細末,醋浸蒸餅為丸。每服十五丸,新汲水下;心痛者,醋湯下,立愈。飲水一石者,一服愈。海藏云:此藥能化停水。
白話文:
傷暑時可用酒煮黃連丸,自汗時可服用黃耆飲,也就是黃耆六一湯。小便頻繁時可用玄兔丹,嘔吐時可用靈砂丹。潔古的化水丹可用於治療手足少陰渴症,患者不停地喝水,或伴有心痛。此方也記載在《本事》中,可以治療喝冷水過多的症狀。
方劑中包含川烏(取臍大者四枚,炮制後去皮)、甘草(炙,一兩)、牡蠣(生,三兩)、蛤粉(用厚者,炮制,六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浸泡蒸餅製成丸藥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用新汲取的清水送服;心痛者,用醋湯送服,療效顯著。即使喝水喝到一石(古量單位)的病人,服用一劑也能痊癒。海藏說:「此藥能化解停滯的水分。」
神仙減水法(名斬龍劊子手),治三焦虛熱,三消渴疾,日夜飲水無度,此藥主之。
人參,天花粉,知母,宣黃連,苦參,麥門冬,浮萍,白扁豆,黃耆(各一兩),黃丹(少許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新汲水調下。
生津甘露飲子,治消渴膈消,大渴飲水無度,上下齒皆麻,舌根強硬腫痛,食不下,腹時脹滿疼痛,渾身色黃,目白睛黃,甚則四肢痿弱無力,面塵脫色,脅下急痛,善嚏,善怒,健忘,臀肉腰背疼寒,兩丸冷甚。
白話文:
神仙減水法,又名斬龍劊子手,主要治療三焦虛熱、三消渴疾,患者日夜不停地飲水,此藥能有效控制病症。
配方包括人參、天花粉、知母、宣黃連、苦參、麥門冬、浮萍、白扁豆、黃耆各一兩,黃丹少許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新鮮井水調服。
生津甘露飲子則針對消渴膈消,患者極度口渴,不停地飲水,上下牙齒麻木,舌根僵硬腫痛,食慾不振,腹部時常脹滿疼痛,全身皮膚發黃,眼白和眼球都泛黃,嚴重者四肢無力痿弱,面容憔悴,脅肋疼痛,容易打噴嚏,易怒,健忘,臀部、腰背疼痛發冷,兩腿冰冷。
石膏(二錢半,一方用一兩二錢),桔梗(三錢),人參,甘草(炙),升麻,薑黃(一作一錢),山梔仁(一作一錢),知母(酒洗。各二錢),白豆蔻,白芷,連翹,甘草(生),蓽澄茄(各一錢),黃連木香,柴胡(各三分),藿香(二分),白葵花,麥門冬,當歸身,蘭香(各五分),黃柏(酒炒),杏仁(去皮。各一錢半),全蠍(一枚,去毒)
白話文:
主要藥物有:
- 石膏(二錢半,或一方用一兩二錢):清熱解毒、退燒。
- 桔梗(三錢):宣肺化痰、止咳。
- 人參:補氣養血、強壯身體。
- 甘草(炙):調和諸藥、清熱解毒。
- 升麻:清熱解毒、散風。
- 蘿蔔(一作一錢):消食、順氣。
- 山梔仁(一作一錢):清熱利濕、涼血止血。
- 知母(酒洗。各二錢):清熱、潤燥、滋陰。
- 白豆蔻:化飲、醒脾。
- 白芷:散風、通鼻、止痛。
- 連翹:清熱解毒、散結。
- 甘草(生):清熱解毒、調和藥性。
- 蓽澄茄(各一錢):溫胃、助消化。
- 黃連:清熱燥溼、殺蟲。
- 木香:理氣、止痛。
- 柴胡(各三分):疏肝解鬱、退熱。
- 藿香(二分):芳香化溼、健脾。
- 白葵花:清熱解毒、利尿。
- 麥門冬:養陰潤燥、清心安神。
- 當歸身:活血調經、養血。
- 蘭香(各五分):清熱解毒、芳香化溼。
- 黃柏(酒炒):清熱燥溼、退火。
- 杏仁(去皮。各一錢半):潤肺止咳、化痰。
- 全蠍(一枚,去毒):鎮痛、解毒。
上為末,湯浸蒸餅和勻成劑,捏作餅子,曬乾,杵碎如黃米大。每服二錢,抄在掌內,以舌舐之,隨津嚥下,或白湯少許送亦得。
此治制之緩也,不惟不成中滿,亦不傳瘡瘍下消矣。火府丹(見淋。)
和血益氣湯,治口舌乾,小便數,舌上赤脈。生津液,除乾燥,長肌肉。
生地黃(酒浸),黃柏(酒浸),升麻(各二錢),防己(酒浸),知母(酒浸),羌活(各一錢),石膏(一錢半),黃連(酒浸,一錢六分),杏仁(去皮尖,炒,十二枚),當歸(酒浸,八分),紅花(三分),桃仁(去皮尖,炒,十二枚),麻黃,柴胡(各六分),甘草(生五分,炙六分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浸泡蒸餅,混合成藥劑,捏成餅狀,曬乾後搗碎成黃米大小。每次服用兩錢,放在手掌中,用舌頭舔食,隨唾液吞下,也可以用少量白湯送服。
這種緩和的製法,不僅不會造成腹脹,也不會讓瘡瘍蔓延或消退。火府丹可用於治療淋症。
和血益氣湯則用於治療口舌乾燥、小便頻密、舌頭上出現紅色血管的症狀。它能生津液,去除乾燥,滋長肌肉。
配方包括:生地黃(酒浸)、黃柏(酒浸)、升麻(各二錢)、防己(酒浸)、知母(酒浸)、羌活(各一錢)、石膏(一錢半)、黃連(酒浸,一錢六分)、杏仁(去皮尖,炒,十二枚)、當歸(酒浸,八分)、紅花(三分)、桃仁(去皮尖,炒,十二枚)、麻黃、柴胡(各六分)、甘草(生五分,炙六分)。
水三盅,煎至一盅半,分二服,無時。
黃連膏,治證同前。
黃連(一斤,碾成末(,牛乳汁,白蓮藕汁,生泄痢(各一斤)
上將汁熬膏,搓黃連末為丸,如小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少呷湯下,日進十服。
生地黃膏,治證同前。
生地黃(碗大一握),冬蜜(一碗),人參(半兩),白茯苓(去皮,一兩。)
上先將地黃洗搗爛,以新汲水調開,同蜜煎至一半,人參,苓末拌和,以瓷器密收,匙挑服。
白話文:
水三碗,煎煮至一碗半,分兩次服用,沒有時間限制。
黃連膏,治療的症狀與之前相同。
黃連一斤,研磨成粉末,用牛乳汁和白蓮藕汁各一斤,一起熬製成膏狀,再將黃連粉末搓成丸子,大小如小豆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少量湯水送服,一天服用十次。
生地黃膏,治療的症狀與之前相同。
生地黃一碗的量,冬蜜一碗,人參半兩,白茯苓去皮一兩。
首先將生地黃洗淨搗爛,用新鮮汲取的水調勻,再加入蜂蜜一起煎煮至一半的量,然後加入研磨成粉的人參和白茯苓,用瓷器密封保存,用湯匙取用服用。
蓮茗飲(缺。)
烏金散(《三因》),治熱中,多因外傷燥熱,內用意傷脾,飲啖肥膩,熱積胸中,致多食數溲,小便過於所飲,亦有不渴而飲食自消為小便者。
黃丹(炒),細墨(燒。各一兩)
上為末,研勻,每服參錢,食後。先用水漱口,待心中熱渴欲水,便以冷水調下。
順利散(潔古),治中熱在胃而能食,小便赤黃,微利至不欲食為效,不可多利。
厚朴,枳實(各一兩),大黃(煨,四兩)
每服五錢,水煎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蓮茗飲(缺。)
烏金散(三因方)
此方用於治療熱中症,多因外傷引發燥熱,或內心憂傷損傷脾胃,飲食過於肥膩,熱積於胸中所致。症狀表現為食慾過盛,小便次數頻繁,小便量超過飲水量,或有不渴卻飲食自動化為小便的現象。
組成:
- 黃丹(炒) 一兩
- 細墨(燒) 一兩
用法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飯後服用。先用水漱口,待心中感到燥熱口渴,欲飲水時,再以冷水調服藥末。
順利散(潔古方)
此方用於治療中熱積聚在胃部,雖然能食,但小便赤黃,微利或完全不想進食的症狀。此方不可用於過度小便的情況。
組成:
- 厚朴 一兩
- 枳實 一兩
- 大黃(煨) 四兩
用法:
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參蒲丸,治食㑊,胃中結熱,消穀善食,不生肌肉。
人參,赤茯苓,菖蒲,遠志,地骨皮,牛膝(酒浸。各一兩)
上為末,煉蜜丸。每服二十丸,米飲下。
加味錢氏白朮散,治消中,消穀善飢。
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白朮(各二錢),枳殼(去瓤,膚炒),柴胡,藿香,乾葛,北五味子,木香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水煎,食遠服。
清涼飲子,治消中,能食而瘦,口舌乾,自汗,大便結,小便數。
白話文:
參蒲丸,用來治療食慾不振,胃中積熱,吃東西容易消化但不能長肉的情況。
將人參、赤茯苓、菖蒲、遠志、地骨皮、牛膝(用酒浸泡)各取一兩,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做成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加味錢氏白朮散,用來治療消瘦、吃東西容易餓的情況。
將人參(去掉蘆頭)、白茯苓(去掉皮)、白朮(各取二錢)、枳殼(去掉瓤,用微火炒)、柴胡、藿香、乾葛、北五味子、木香、甘草(用微火炙烤)各取一錢,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清涼飲子,用來治療消瘦、能吃但身體瘦弱、口舌乾燥、自汗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頻繁的情況。
羌活梢,柴胡梢,黃耆根,甘草梢(生),黃芩(酒製),知母(酒製),甘草(炙。以上各一錢),酒生地黃,防風梢,防己(各五分),桃仁,杏仁(各五粒),當歸(六分),紅花(少許),升麻梢(四分),黃柏(酒),龍膽草,石膏(各一錢半)
上水二盞,酒一小盞,煎服。
甘露膏,治消渴飲水極多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結燥,小便頻數。又名蘭香飲子。
石膏(二錢),知母(一錢半),甘草(生一錢,炙五分),防風根(一錢),人參,製半夏,蘭香白豆蔻,連翹,桔梗,升麻(各五分)
白話文:
羌活、柴胡、黃耆、生甘草各一錢,黃芩、知母各用酒製一錢,炙甘草一錢,酒製生地黃、防風、防己各五分,桃仁、杏仁各五粒,當歸六分,紅花少許,升麻四分,酒製黃柏、龍膽草、石膏各一錢半。以上藥材用水兩盞、酒一小盞煎服。
此方名為甘露膏,主治消渴症,症狀包括口渴飲水過多、食慾良好卻日漸消瘦、自汗、大便秘結、小便頻繁。又稱蘭香飲子。
另有一方,以石膏二錢、知母一錢半、生甘草一錢、炙甘草五分、防風根一錢、人參、製半夏、蘭香、白豆蔻、連翹、桔梗、升麻各五分組成。
上為末,水浸蒸餅丸,或捏劑作薄餅子,曬乾,碎如米大。每用淡薑湯調下二錢。
爛金丸,治熱中消渴止後,補精血,益諸虛,解勞倦,去骨節間熱,寧心強志,安神定魄,固臟腑,進飲食,免生瘡瘍。
大豬肚(一具),黃連(三兩),生薑(研),白蜜(各二兩),先將豬肚淨洗控干,復以蔥、椒、醋、面等同藥以水、酒入銀石器內,煮半日漉出黃連,洗去蜜、酒令盡,銼研為細末,再用水調為膏;入豬肚內,以線縫定,仍入銀石器內,水煮爛,研如泥,搜和下項藥:
人參,五味子,杜仲(去皮,切,薑汁炒去絲),山藥,石斛,山茱萸(去核),車前子,新蓮肉(去皮心),鱉甲(醋炙),熟地黃,當歸(各二兩),磁石(鍛),白茯苓,槐角子(炒),川芎(各一兩),黃耆(四兩),菟絲子(酒浸,蒸,研,五兩),沉香(半兩),麝香(一錢,別研入)
白話文:
上級的草藥被研磨成粉末,然後用水浸泡蒸餅製成藥丸,或者用手捏成薄餅狀,曬乾後研磨至大小類似米粒。每次使用時,用淡薑湯調服兩錢份量的藥物。
【爛金丸】,用於治療熱性中焦消渴症狀,補充精氣血液,滋補各種虛弱,消除疲勞睏倦,去除骨節間的熱感,安定心神,強化意志,穩定魂魄,保護五臟六腑,增進飲食吸收,預防生長瘡瘍。
首先將整隻大豬肚清洗乾淨並控水,再加入蔥、花椒、醋、麵粉等草藥,與水和酒一同放入銀石容器中煮半日,取出黃連,洗掉蜂蜜和酒,研磨成細末。再用這些粉末調製成膏狀,填入豬肚中,用線縫合,再次放入銀石容器中,加水煮至爛熟,研磨成泥狀,然後與以下草藥混合:
人參、五味子、杜仲(去皮,切片,薑汁炒去絲)、山藥、石斛、山茱萸(去核)、車前子、新鮮蓮子(去皮心)、鱉甲(醋炙)、熟地黃、當歸、磁石(鍛製)、白茯苓、槐角子(炒過)、川芎、黃耆、菟絲子(酒浸泡,蒸煮,研磨)、沈香、麝香(研磨後加入)。
以上是【爛金丸】的配方。
上為細末,用豬肚膏搜和得所如膏,少添熟蜜,搗數千杵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下。一方,有白朮二兩,陽起石一兩。
天門冬丸,治初得消中,食已如飢,手足煩熱,背膊疼悶,小便白濁。
天門冬(去心),土瓜根(乾者),栝蔞根,熟地黃,知母(焙),肉蓯蓉(酒浸一宿,切,焙),鹿茸(酒炙),五味子,赤石脂,澤瀉(以上各一兩半),雞內金(三具,微炙),桑螵蛸(十枚,炙),牡蠣(煅,二兩),苦參(一兩)
白話文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用豬肚膏充分混合,直到像膏狀般,再加入少許熟蜜,用杵搗數千下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用溫酒或糯米水送服。
另一方,取白朮二兩,陽起石一兩。
此方名為天門冬丸,主治初得消渴症,食後仍感飢餓,手足煩熱,背部疼痛悶脹,小便白濁。
製法:取天門冬(去心)、土瓜根(乾者)、栝蔞根、熟地黃、知母(焙)、肉蓯蓉(酒浸一宿後切片,焙乾)、鹿茸(酒炙)、五味子、赤石脂、澤瀉(以上各一兩半)、雞內金(三具,微炙)、桑螵蛸(十枚,炙)、牡蠣(煅,二兩)、苦參(一兩)。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用粟米飲送下,食前。
豬腎薺苨湯,治消中,日夜尿八九升者。
豬腎(一具),大豆(一升),薺苨,石膏(以上各三兩),人參,茯苓(一作茯神),知母,葛根,黃芩,磁石(綿裹),栝蔞根,甘草(以上各二兩)
上㕮咀,用水一斗五升,先煮豬腎、大豆,取一斗,去滓下藥,煮取三升,分作三服,渴急飲之。下焦熱者,夜輒服一劑,渴止勿服。
小菟絲子丸,(見赤白濁。),鹿茸丸(見溲血。),安腎丸(見喘。),薺苨湯(即前豬腎薺苨湯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小米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豬腎薺苨湯,用於治療消渴症,一天夜裡尿八九升的患者。
藥材包括:豬腎一個,大豆一升,薺苨、石膏各三兩,人參、茯苓、知母、葛根、黃芩、磁石(用布包好)、栝蔞根、甘草各二兩。
將藥材切碎,用一斗五升水先煮豬腎和大豆,取一斗湯汁,去渣後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,口渴時可多喝一些。下焦發熱的患者,每晚服用一劑,口渴不再後就停止服用。
小菟絲子丸用於治療赤白濁,鹿茸丸用於治療尿血,安腎丸用於治療喘,薺苨湯即前文中的豬腎薺苨湯。
蓯蓉丸
蓯蓉(酒浸),磁石(煅碎),熟地黃,山茱萸,桂心,山藥(炒),牛膝(酒浸),茯苓,黃耆(鹽湯浸),澤瀉,鹿茸(去毛,切,醋炙),遠志(去心,炒),石斛,覆盆子,五味子,萆薢,破故紙(炒),巴戟(酒浸),龍骨,菟絲子(酒浸),杜仲(去皮,銼,薑汁製炒絲斷。各半兩),附子(一個,重六錢者,炮,去皮臍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白話文:
【蓯蓉丸】
將蓯蓉(先用水酒浸泡)、磁石(打碎後用火煅燒)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桂心、山藥(炒熟)、牛膝(用水酒浸泡)、茯苓、黃耆(用鹽水浸泡)、澤瀉、鹿茸(去除毛髮,切片後用醋炙烤)、遠志(去除心部,再炒熟)、石斛、覆盆子、五味子、萆薢、破故紙(炒熟)、巴戟(用水酒浸泡)、龍骨、菟絲子(用水酒浸泡)、杜仲(去除皮膚,用薑汁製成,炒至斷裂,各取半兩),附子(選取重量約六錢,用火炮製,去除皮膚和肚臍)等材料混合研磨。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後,加入煉製的蜂蜜,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狀物。每次服用時,取五十顆丸狀物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天王補心丹(《得效》),寧心保神,益血固精;壯力強志,令人不忘。清三焦,化痰涎,祛煩熱,除驚悸,療咽乾口燥,育養心氣。
熟地黃(洗),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遠志(去心),石菖蒲(去毛),玄參,柏子仁,桔梗(去蘆),天門冬(去心),丹參(洗),酸棗仁(去殼,炒),甘草(炙),麥門冬(去心),百部(洗),杜仲(薑汁炒,斷絲),茯神(去木),當歸(去蘆尾),五味子(去枝梗。各等分)
白話文:
天王補心丹配方及功效說明
配方來源:《得效》
功效:
- 寧心安神,益血固精,增強體力,堅定意志,防止健忘。
- 清理三焦,化解痰涎,消除煩熱,緩解驚悸,治療咽喉乾燥口渴,滋養心氣。
藥材:
- 熟地黃(洗淨)
- 人參(去除蘆頭)
- 白茯苓(去皮)
- 遠志(去除心)
- 石菖蒲(去毛)
- 玄參
- 柏子仁
- 桔梗(去蘆)
- 天門冬(去心)
- 丹參(洗淨)
- 酸棗仁(去殼,炒)
- 甘草(炙)
- 麥門冬(去心)
- 百部(洗淨)
- 杜仲(用薑汁炒,斷絲)
- 茯神(去木)
- 當歸(去蘆尾)
- 五味子(去枝梗)
**比例:**各藥材等分。
上為末,煉蜜丸,每兩作十丸,金箔為衣。每服一丸,燈芯、棗湯食後臨臥化下;或作梧桐子大丸吞服亦可。
雙補丸(《得效》),治腎虛水涸,燥渴勞倦。
鹿角膠(二兩),白茯苓(去皮),人參(去蘆),薏苡仁(炒),熟地黃(洗,蒸),肉蓯蓉(酒浸,焙乾),菟絲子(酒浸,蒸,焙),覆盆子,五味子,石斛(酒浸,焙),當歸(去蘆,酒浸,焙),黃耆(去蘆,蜜炙),宣木瓜(各一兩),沉香(不見火),澤瀉(蒸。各半兩),生麝(一錢,另研)
白話文:
將藥材煉製成蜜丸,每兩藥材製成十丸,用金箔包裹。每次服用一丸,在燈芯、棗湯食用後,臨睡前服用,讓藥效慢慢化解;也可以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直接吞服。
此藥方名為雙補丸,出自《得效》一書,用於治療腎虛水涸、口乾舌燥、勞累倦怠等症狀。
藥方成分包括:鹿角膠、白茯苓、人參、炒薏苡仁、蒸熟地黃、酒浸焙乾的肉蓯蓉、酒浸蒸焙的菟絲子、覆盆子、五味子、酒浸焙乾的石斛、酒浸焙乾的當歸、蜜炙黃耆、宣木瓜、不經火炙的沉香、蒸澤瀉,以及另研的生麝香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棗湯送下。
腎瀝散,治消腎,銀箔損發渴,小便數,腰膝痛。
雞䏶胵(微炙),遠志(去心),人參,桑螵蛸(微炒),黃耆,澤瀉,桂心,熟地黃,白茯苓龍骨,當歸(以上各一兩),麥門冬(去心),川芎(各二兩),五味子,炙甘草,玄參(各半兩),磁石(三兩,研碎,水淘去赤汁)
上銼碎,每服用羊腎一對,切去脂膜,先以水一盞半煮腎至一盞,去水上浮脂及腎,次入藥五錢,生薑半分,煎至五分,去滓,空心服,晚食前再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以硃砂包裹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紅棗湯送服。
此方名為腎瀝散,主治腎虛所致的口渴、小便頻數、腰膝疼痛等症狀。
將雞腸胵(微炙)、遠志(去心)、人參、桑螵蛸(微炒)、黃耆、澤瀉、桂心、熟地黃、白茯苓、龍骨、當歸(以上各一兩)、麥門冬(去心)、川芎(各二兩)、五味子、炙甘草、玄參(各半兩)、磁石(三兩,研碎,水淘去赤汁)等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羊腎一對,切去油脂,先用水煎煮羊腎至剩下一半,去浮油和羊腎,再加入藥材五錢,生薑半分,煎至五分,去渣,空腹服用,晚飯前再服一次。
金銀箔丸,治消腎,口乾眼澀,陰痿,手足煩疼,小便多。
金箔(一百片),銀箔(一百片,俱細研),丹砂(細研),栝蔞根(各二兩),巴戟(去心),山藥,五味子,澤瀉(各一兩半),天門冬(去心),肉蓯蓉(酒浸一宿,切,焙乾。各二兩半),黃連(四兩),白茯苓(去皮),生地黃(焙),葛根(各三兩),麥門冬(去心,焙,三兩半)
上除別研藥外為細末,再研勻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加至三十丸,不拘時,粟米飲送下。
白茯苓丸,治消腎,因消中之後,胃熱入腎,消爍腎脂,令腎枯燥,遂致此疾,兩腿漸細,腰腳無力。
白話文:
金銀箔丸用於治療腎陰虛,表現為口乾眼澀、陽痿、手足發熱疼痛、小便量多等症狀。藥方由金箔、銀箔、丹砂、栝蔞根、巴戟、山藥、五味子、澤瀉、天門冬、肉蓯蓉、黃連、白茯苓、生地黃、葛根、麥門冬等藥物組成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,用粟米湯送服,不限時間。
白茯苓丸用於治療腎陰虛,因消中之後,胃火下移入腎,消耗腎陰,導致腎臟枯燥,出現雙腿漸細、腰腿無力等症狀。
白茯苓,覆盆子,黃連,栝蔞根,萆薢,人參,熟地黃,玄參(以上各一兩),石斛(去根),蛇床子(各七錢半),雞䏶胵(三十具,微炒)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三五百杵,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煎磁石湯送下。
龍鳳丸
鹿茸(一兩,酒炙),菟絲子(酒浸),山藥(各二兩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米飲送下,濃煎人參湯亦可。
一方,用麵糊為丸,鹽酒、鹽湯任下。(一名龍肝鳳髓丸。)
白話文:
【龍鳳丸】
白茯苓、覆盆子、黃連、栝蔞根、萆薢、人參、熟地黃、玄參(各一兩)、石斛(去根)、蛇牀子(各七錢半)、雞䏶胵(三十個,微炒)。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加入煉製的蜂蜜混合,然後用力揉搓至達三五百次,形成大小如桐子般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十個丸,於餐前以熱湯送服。
【龍鳳丸(另一版本)】
鹿茸(一兩,以酒炙)、菟絲子(以酒浸泡)、山藥(各二兩)。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個丸,於餐前以米湯送服,濃煎的人參湯也可使用。
【龍肝鳳髓丸】(另一名稱)
使用麵糊製成丸狀,可以隨意以鹽水或鹹湯下肚。
參耆湯
人參,桔梗,天花粉,甘草(各一兩),綿黃耆(鹽湯浸,炙),白芍藥(各二兩),白茯苓北五味子(各一兩半)
上銼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日進四服,留滓合煎。一方,有乾葛、木瓜、烏梅。
加減八味丸,治腎水枯竭,不能上潤,心火上炎,不能既濟,心煩躁渴,小便頻數,白濁陰痿,飲食不多,肌膚漸削,或腿腫,腳先瘦小。
白茯苓(去皮),牡丹皮(去骨),澤瀉(酒潤,蒸。各八錢),五味子(微炒,一兩半),山茱萸肉(焙)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,熟地黃(蒸七次,焙),山藥(微炒。各二兩)
白話文:
參耆湯使用人參、桔梗、天花粉、甘草各一兩,綿黃耆用鹽湯浸泡後炙烤,白芍藥兩兩,白茯苓、北五味子各一兩半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四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八分,一天服用四次,藥渣留著下次再煎。另外,還有一種方子會加入乾葛、木瓜、烏梅。
加減八味丸用於治療腎水枯竭,不能上潤,心火上炎,心煩躁渴,小便頻數,白濁陰痿,飲食不多,肌膚漸削,或腿腫,腳先瘦小等症狀。藥材包括白茯苓去皮,牡丹皮去骨,澤瀉用酒潤後蒸,五味子微炒,山茱萸肉焙,肉桂去粗皮,熟地黃蒸七次後焙,山藥微炒。各藥材的用量分別是白茯苓、牡丹皮、澤瀉各八錢,五味子一兩半,山茱萸肉、肉桂、熟地黃各二兩。
上各研末秤,和勻,煉蜜丸,梧子大。五更初溫酒、鹽湯任下三五十丸,午前、晚間空腹再服。此藥不惟止渴,亦免生癰疽,久服永除渴疾,氣血加壯。
竹龍散(《三因》),治消渴。
五靈脂(另研),生黑豆(去皮。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冬瓜煎湯調服,瓜葉、子皆可,一日兩服,少渴者只一服。渴止後宜八味丸,仍以五味子代附子。此方沈存中載於《靈苑方》,得效者甚多。
六神湯(《三因》),治三消渴疾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匀,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清晨五更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三十至五十丸,上午和晚上空腹再服用。此藥不僅能止渴,還能預防生瘡,長期服用可以徹底消除口渴,並且增强氣血。
竹龍散,出自《三因》,用於治療消渴。
五靈脂(另研磨),生黑豆(去皮),各等分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不限時間,用冬瓜煎湯調服,冬瓜葉子和冬瓜籽都可以使用,一天服用兩次,口渴程度輕微者一天服用一次。口渴消除後宜服用八味丸,用五味子代替附子。此方出自沈存中的《靈苑方》,很多患者服用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六神湯,出自《三因》,用於治療三消渴疾。
蓮房,乾葛,枇杷葉(去毛),甘草(炙),栝蔞根,黃耆(各等分)
上為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七分,空心溫服。小便不利,加茯苓。
四物湯(見鼻衄。)
芎歸湯,治失血,煩熱作渴,或頭痛眩暈。
川芎(三錢),當歸(酒拌,五錢)
上水煎服。
甘草石膏湯,治渴病全愈再劇,舌白滑微腫,咽喉嚥唾覺痛,嗌腫,時渴飲冷,白沫如膠,飲冷乃止。(即止渴潤燥湯無麻仁,有生地黃。)
白話文:
蓮房、乾葛、枇杷葉(去毛)、甘草(炙)、栝蔞根、黃耆(各等分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,空腹溫熱服用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可以加入茯苓。
四物湯用於治療鼻出血。
芎歸湯用於治療失血、煩躁發熱口渴、頭疼頭暈。
川芎三錢,當歸(用酒拌勻)五錢,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甘草石膏湯用於治療口渴症狀反覆發作,舌苔白滑略微腫脹,咽喉吞口水感到疼痛,咽喉腫脹,時常感到口渴想喝冷飲,口中白沫如同膠狀,喝冷飲後暫時緩解。這相當於潤燥湯,只不過潤燥湯沒有麻仁,而有生地黃。
忍冬丸,治渴疾愈,須預防發癰疽。
忍冬草(不以多少,根莖花葉皆可用之,一名老公須,一名蜜啜花,一名金銀花,一名左纏滕,水洗淨用)
上用米麴酒,於瓶內浸,以糠火煨一宿,取出曬乾,入甘草少許,為末,即以所浸酒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酒飲任下。一方,用忍冬草煎服。此藤凌冬不凋,三月開花五出,黃白相間,微香,蒂帶紅。《外科精要》又以酒煮窨服,取時不犯鐵氣,服至大小腸通利,此藥到得力。
白話文:
忍冬丸方劑說明
忍冬丸可以治療口渴病,效果很好,但是要預防長瘡。
材料:
- 忍冬草(數量不限,根、莖、花、葉都可以使用。忍冬草又名老公須、蜜啜花、金銀花、左纏藤。使用前要用水洗淨。)
製作方法:
- 將忍冬草用米麴酒浸泡在瓶子裡,用糠火煨烤一夜。
- 取出曬乾,加入少許甘草,研磨成粉末。
- 用浸泡過的酒煮成糊狀,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
用法:
每次服用50-100丸,用酒送服。
其他方法:
- 可以用忍冬草直接煎水服用。
- 忍冬草是冬天不凋謝的藤蔓植物,三月開花,花瓣五個,黃白相間,有淡淡香味,花蒂帶紅色。
- 《外科精要》記載,可以用酒煮忍冬草,服用時避免接觸鐵器,服用到大小腸通暢為止,此藥效果很好。
用乾者,不及生者效速。仍治五種飛屍,酒研傳瘡亦好,但留一口泄毒氣,真經效奇藥也。此藥不特治癰,亦能止渴,並五痔諸漏。
藍葉散,治渴利,口乾煩熱,背生前疽,赤焮疼痛。
藍葉,升麻,玄參,麥門冬(去心),黃耆,葛根,沉香,赤芍藥,犀角屑,甘草(生用。各一兩),大黃(二兩,微炒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玄參散,治渴利煩熱,生癰疽,焮腫疼痛。
白話文:
乾藥的效果比生藥更快,也能治療五種飛屍,用酒研磨塗抹在瘡口效果也很好,但要留一小口讓毒氣排出,這確實是奇效的藥方。這藥不僅治癰,也能止渴,還治五痔和各種漏症。
藍葉散可以治療口渴、口乾煩熱、背部生瘡、紅腫疼痛。
配方:藍葉、升麻、玄參、麥門冬(去心)、黃耆、葛根、沉香、赤芍藥、犀角屑、甘草(生用,各一兩)、大黃(二兩,微炒)。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水煎至六分,去渣,不限時間溫服。
玄參散可以治療口渴、口乾煩熱、生瘡、紅腫疼痛。
玄參,芒硝,大黃(微炒),犀角屑,羚羊角屑,沉香,木香,黃耆(各一兩),甘草(生用,七錢半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用溫水調下。
薺苨丸,治強中為病,莖長興盛,不交精溢自出,消渴之後,多作癰疽,皆由過服丹石所致。
薺苨,大豆(去皮),茯神(去木),磁石(煅,研極細),玄參,石斛(去根),栝蔞根,地骨皮(去木),鹿茸(各一兩),沉香(不見火),人參(各半兩),熟地黃(酒蒸,一兩)
上為細末,用豬腎一具,如食法爛煮,杵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如難丸,入少酒糊丸,或煉蜜丸亦可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白話文:
藥方內容如下:
玄參、芒硝、大黃(微炒)、犀角屑、羚羊角屑、沈香、木香、黃耆(各一兩)、甘草(生用,七錢半)。
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不分時間,以溫水調服。
薺苨丸,用於治療因強迫性性行為導致的生殖器過度興奮,不需交合即自行射精,以及糖尿病後產生的多發性膿瘍,這些症狀通常是由過量使用丹砂等礦物藥材所引起。
薺苨、大豆(去皮)、茯神(去木)、磁石(煅燒後研磨成極細粉)、玄參、石斛(去根)、栝蔞根、地骨皮(去木)、鹿茸(各一兩)、沈香(未經火烤)、人參(各半兩)、熟地黃(以酒蒸製,一兩)。
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細末,使用一個豬腎(按照飲食方法煮熟),然後與粉末混合揉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籽。如果丸子難以形成,可以加入少量的酒糊或是煉製的蜂蜜來幫助製成。每次服用七十個丸子,空腹時以鹽水送服。
紫蘇湯,治消渴後遍身浮腫,心膈不利。
紫蘇莖葉,桑白皮,赤茯苓(各一兩),郁李仁(去皮,炒,二兩),羚羊角(鎊),檳榔(各七錢半),桂心(去皮),枳殼(麩炒),獨活,木香(各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半分,煎至八分,去滓,不拘時,溫服。
瞿麥湯,治消渴欲成水氣,面目並足膝脛浮腫,小便不利。
瞿麥穗,澤瀉,滑石(各半兩),防己(七錢半),黃芩,大黃(各二錢半),桑螵蛸(炒,十四枚)
白話文:
紫蘇湯用來治療消渴病後全身浮腫、心口不適。
配方:紫蘇莖葉、桑白皮、赤茯苓各一兩,郁李仁(去皮,炒)二兩,羚羊角(鎊)、檳榔各七錢半,桂心(去皮)、枳殼(麩炒)、獨活、木香各半兩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生薑半分,煎煮至八分,去渣,溫服,不限時間。
瞿麥湯用來治療消渴病快要轉變成水腫,臉部、腳、膝蓋和小腿浮腫,小便不利的症狀。
配方:瞿麥穗、澤瀉、滑石各半兩,防己七錢半,黃芩、大黃各二錢半,桑螵蛸(炒)十四枚。
上㕮咀,每服三錢,用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空心溫服,良久再服。
葶藶丸,治消渴後成水病浮腫。
甜葶藶(隔紙炒),栝蔞仁,杏仁(湯浸,去皮尖及雙仁者麩炒黃),漢防己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一二百杵,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赤茯苓煎湯下,日三四服。
五皮飲,濟生腎氣丸(俱見水腫。),中滿分消湯丸(見脹滿。)
白話文:
上藥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杯,煎煮至七分,去渣,空腹溫服,一段時間後再服用。
葶藶丸,用於治療消渴病之後發展成的水病浮腫。
準備甜葶藶(隔紙炒)、栝蔞仁、杏仁(湯浸,去皮尖和雙仁,再用麩炒黃)、漢防己(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調和,搗成二百杵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赤茯苓煎湯送服,每天服用三到四次。
五皮飲和濟生腎氣丸(均可用於治療水腫),中滿分消湯丸(可用於治療脹滿)。
補遺人參白朮湯(《儒門事親》),治胸膈癉熱,煩滿不欲食,或癉成為消中,善食而瘦,或燥郁甚而消渴,多飲而數小便,或熱病,或恣酒色,誤服熱藥者,致脾胃真陰血液損虛,肝心相搏,風熱燥甚,三焦腸胃燥熱怫鬱,而水液不能宣行,則周身不得潤澤,故瘦瘁黃黑,而燥熱消渴,雖多飲而水液終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,渴不止而便注為小便多也。叔世俗流,不明乎此,妄為下焦虛冷,誤死多矣。又如周身風熱燥郁,或為目瘴,癰疽瘡瘍,上為喘嗽,下為痿痹,或停積而濕熱內甚,不能黑豆者,變水腫腹脹也。凡多飲數溲為渴,多食數溲為消中,肌肉消瘦,小便有脂液者,為消腎,此世之所傳三消病也。雖經所不載,以《內經》考之,但燥熱之微甚者也。此藥兼療一切陽實陰虛,風熱燥郁,頭目昏眩,風中偏枯,酒過積毒,一切腸胃澀滯壅塞,瘡疥痿痹,並傷寒雜病煩渴,氣液不得宣通,並宜服之。
白話文:
人參白朮湯補遺
這方出自《儒門事親》,用於治療胸膈間積熱,感到煩悶,不想吃東西;或者熱症轉變成消中,雖然能吃卻依然消瘦;或者燥熱嚴重而導致消渴,經常喝水卻頻繁小便;或者因熱病、過度飲酒作樂,或誤服熱性藥物,導致脾胃真陰血液虧損虛弱,肝心相互影響,風熱燥邪過盛,三焦腸胃燥熱鬱結,水液無法正常流通,以致全身得不到滋潤,因此出現消瘦、面色發黃發黑,以及燥熱消渴的症狀。雖然喝了很多水,但水分始終無法滋潤到腸胃之外,導致口渴不止,並且大量水分都變成尿液排出。
世俗流行的觀點,往往不明就裡,誤認為是下焦虛寒,因此胡亂使用寒涼藥物,導致很多病人因此喪命。
此外,如果全身有風熱燥邪鬱結,可能會出現眼疾、癰疽瘡瘍、喘咳、痿痹等症狀;或者由於濕熱內積嚴重,無法排出體外,就會轉變成水腫腹脹。
凡是經常喝水又頻繁小便的稱為渴症,經常吃東西卻依然小便頻繁的稱為消中,肌肉消瘦,小便中有油脂的稱為消腎。這是世俗流傳的三消病,雖然醫書典籍中沒有記載,但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推測,其實只是燥熱程度不同而已。
人參白朮湯可以用於治療所有陽盛陰虛,風熱燥邪,頭昏眼花,偏枯風痺,酒後積毒,腸胃澀滯阻塞,瘡疥痿痹等病症,以及傷寒雜病引起的煩渴,氣血津液無法正常流通的情況。
人參,白朮,當歸,芍藥,大黃,山梔子,澤瀉(各半兩),連翹,栝蔞根,乾葛,茯苓(各一兩),官桂,木香,藿香(各二錢半),寒水石(二兩),甘草(三兩),石膏(四兩),滑石,芒硝(各半斤)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,姜三片,同煎至半盞,絞汁,入蜜少許,溫服,漸加至兩許,無時,日三服。或得臟腑疏利亦不妨,取效更妙,後卻常服之,或兼服消痞丸。若覺腸胃結滯,或濕熱內甚自利者,去大黃、芒硝。
生地黃飲子(《簡易》),治消渴咽乾,面赤煩躁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大黃、山梔子、澤瀉各半兩,連翹、栝蔞根、乾葛、茯苓各一兩,官桂、木香、藿香各二錢半,寒水石二兩,甘草三兩,石膏四兩,滑石、芒硝各半斤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盞(約200毫升),加薑三片,一起煎煮至半盞,再過濾取汁,加入少量蜂蜜,溫熱服用。逐漸增加藥量至兩許,沒有時間限制,每天服用三次。如果能使臟腑通暢,也無妨,效果更佳。之後可持續服用,或同時服用消痞丸。如果感到腸胃阻塞,或濕熱內盛引起腹瀉,則去掉大黃和芒硝。
生地黃飲子出自《簡易》,可以治療消渴、咽喉乾燥、面紅發熱、煩躁不安。
人參(去蘆),生乾地黃(洗),熟乾地黃(洗),黃耆(蜜炙),天門冬,麥門冬(俱去心),枳殼(去瓤,麩炒),石斛(去根,炒),枇杷葉(去毛,炒),澤瀉,甘草(炙。各等分)
上銼散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去滓,食後臨臥服。此方乃全用二黃丸、甘露飲料,生精補血潤燥止渴,佐以澤瀉、枳殼疏導二腑,使心火下行,則小腑清利,肺經潤澤則大腑流暢,宿熱既消,其渴自止,造化精深,妙無逾此。
白話文:
人參(去掉根部)、生乾地黃(清洗過)、熟乾地黃(清洗過)、黃耆(用蜜炙過)、天門冬、麥門冬(都去掉內心部分)、枳殼(去除果肉,用麵粉炒過)、石斛(去掉根部,炒過)、枇杷葉(去掉毛髮,炒過)、澤瀉、甘草(用火炙過)。這是一個等分的藥粉配方,每次服用量為三錢,用水一杯,煎煮到剩一半,然後過濾掉渣,於餐後或睡前服用。這個方子基於二黃丸和甘露飲的材料,用來全面滋養精氣、補充血液、潤燥解渴。再輔以澤瀉和枳殼來疏通大腸和小腸,讓心火下降,那麼小腸就能夠清潔利通,肺部潤澤就能讓大腸順暢運作。宿積的熱毒消除後,口渴自然就會停止。造物主的智慧深奧,沒有比這個方子更奇妙的了。
黃耆湯,治諸渴疾。
黃耆(蜜炙),茯苓(去皮木),栝蔞根,麥門冬(去心),生地黃,五味子,炙甘草(各一錢半),
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速服。
梅蘇丸,治消渴,膈熱煩躁,生津液。
白梅肉,紫蘇葉,烏梅肉(各半兩),麥門冬(去心,七錢半),百藥煎(三兩),訶藜勒(煨,用皮),人參(各二錢半),甘草(炙,一兩半)
上為細末,煉黃蠟汁和為丸,如雞頭實大。每服一丸,不拘時,含化咽津,行路解渴。
白話文:
黃耆湯用於治療各種口渴症。將黃耆(蜜炙)、茯苓(去皮)、栝蔞根、麥門冬(去心)、生地黃、五味子、炙甘草(各一錢半)加水二盅煎至一盅,飯後服用。梅蘇丸用於治療消渴、膈熱煩躁、生津液。將白梅肉、紫蘇葉、烏梅肉(各半兩)、麥門冬(去心,七錢半)、百藥煎(三兩)、訶藜勒(煨,用皮)、人參(各二錢半)、甘草(炙,一兩半)研成細末,用煉黃蠟汁混合成丸,大小如雞頭實。每次服用一丸,不拘時,含化咽津,行路解渴。
殺蟲方,治消渴有蟲。
苦楝根,取新白皮一握,切焙,入麝香少許,水二碗,煎至一碗,空心飲之,雖困頓不妨。自後下蟲三四條,類蛔蟲而色紅,其渴頓止。乃知消渴一證,有蟲耗其津液。(出《夷堅志》)
口燥咽乾
《本事》黃耆湯,治心中煩躁,不生津液,不思飲食。
黃耆,熟地黃,白芍藥,五味子,麥門冬(各三兩),甘草,人參,天門冬(各五錢),白茯苓(一兩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薑、棗、烏梅煎、去滓,食後服。
參朮飲,即參苓白朮散。(見滯下。)
白話文:
古人認為消渴症除了乾燥口渴之外,還有蟲在體內耗損津液的可能。因此,以苦楝根白皮煎煮,加入麝香,空腹服用,就能驅除體內紅色的蟲,治癒消渴症。另一種治療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的方子,則是以黃耆、熟地黃、白芍藥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甘草、人參、天門冬、白茯苓等藥材煎煮服用。
參香散(《和劑》),治心氣不寧,諸虛百損,肢體沉重,情思不樂,夜多異夢,盜汗失精,恐怖煩悸,喜怒無時,口乾咽燥,渴欲飲水,飲食減少,肌肉瘦瘁,漸成勞瘵。常服補精血,調心氣,進飲食,安神守中,功效不可具述。
人參,山藥,黃耆(制),白茯苓(去皮),石蓮肉(去心),白朮(煨。各一兩),烏藥,縮砂仁,橘紅,乾薑(炮。各半兩),丁香,南木香,檀香(各二錢半),沉香(二錢),甘草(七錢半,炙)
白話文:
参香散
出自《和劑》,主治心氣不寧,身體虛弱,四肢沉重,心情不佳,夜裡做惡夢,盜汗、遺精,恐懼煩躁,情緒起伏不定,口乾舌燥,渴想喝水,食慾不振,肌肉消瘦,逐漸發展成勞損。經常服用可以補益精血,調和心氣,增進食慾,安神寧心,功效非常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
組成:
- 人參、山藥、黃耆(去皮)、白茯苓(去皮)、石蓮肉(去心)、白朮(煨,各一兩)
- 烏藥、縮砂仁、橘紅、乾薑(炮,各半兩)
- 丁香、南木香、檀香(各二錢半)
- 沉香(二錢)
- 甘草(七錢半,炙)
上為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大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七分,去滓,空心服。
一方,有炮附子(半兩)
四君子湯(見虛勞。),縮脾飲(見中暑。),七珍散(見不能食。),大補湯(見虛勞。)
乾葛湯
葛根(二兩),枳實(去白,麩炒),梔子仁,豆豉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八分,不拘時,溫服。
烏梅木瓜湯,治飲酒多,發積為酷熱,熏蒸五臟,津液枯燥,血位,小便並多,肌肉消爍,專嗜冷物寒漿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大碗水,加入三片生薑、一枚紅棗,煎煮至七分,去渣,空腹服用。
另一個方子,用炮製的附子半兩。
另外,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虛勞、縮脾飲治療中暑、七珍散治療不能進食、大補湯治療虛勞。
乾葛湯用葛根二兩,枳實去白並用麩炒,梔子仁、豆豉各一兩,甘草炙半兩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碗水煎煮八分,溫熱服用,不拘時辰。
烏梅木瓜湯用於治療飲酒過多,導致發積積熱,薰蒸五臟,津液枯燥,血位不足,小便過多,肌肉消瘦,嗜好寒涼食物的症状。
木瓜干,烏梅(捶破,不去仁),麥糵(炒),甘草,草果(去皮。各半兩)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煎七分,不拘時服。
枳椇子丸,治證同前。
枳椇子(二兩),麝香(一錢)
上為末,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空心鹽湯下。
三神湯,治證同前。
烏梅肉,遠志(去心,甘草水煮過,用薑汁拌炒。各一兩),枳實(去瓤,一兩),夏加黃連五錢,春秋冬不用。
白話文:
將木瓜乾、烏梅(敲碎,不去核)、麥芽(炒過)、甘草、草果(去皮),各取半兩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半,加薑片五片,煎煮七分,不論時辰服用。
枳椇子丸也可以治療同樣的病症。取枳椇子二兩、麝香一錢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鹽湯送服。
三神湯也能治療同樣的病症。取烏梅肉、遠志(去心,用甘草水煮過,再用薑汁拌炒),各一兩,枳實(去瓤,一兩),夏季加黃連五錢,春秋冬不用。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二盞,糯禾根一握,煎七分,去滓,不拘時,溫服。若無糯禾根,白茅根亦可;如無白茅根,禾杆繩亦可。
防椒藶黃丸,治腹滿口乾舌燥,此腸間有水氣也。(見脹滿。)
牛黃丸,治心脾壅熱,口舌乾燥及煩渴。
牛黃(三分,細研),黃連(去須),大黃(銼,炒。各二兩),麥門冬(去心,焙,一兩半),硃砂(半兩,細研,水飛),麝香(少許),山梔仁,馬牙硝(細研),芎藭,黃芩,炙甘草(各一兩)
白話文:
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兩盞,加上一把糯禾根,煎煮到七分,濾去藥渣,不拘時溫服。若沒有糯禾根,可以用白茅根代替;如果也沒有白茅根,則可以用禾杆繩替代。
防椒藶黃丸用於治療腹部脹滿、口乾舌燥的症狀,這是腸道積水所致。(詳見脹滿篇。)
牛黃丸用於治療心脾積熱,口舌乾燥,煩渴的症狀。
方劑組成:牛黃(三分,細研)、黃連(去須)、大黃(銼碎,炒)、麥門冬(去心,焙,一兩半)、硃砂(半兩,細研,水飛)、麝香(少許)、山梔仁、馬牙硝(細研)、芎藭、黃芩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。
上為細末,研勻,煉蜜和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食後竹葉煎湯化下。
栝蔞根散,治風熱口中乾燥,舌裂成瘡。
栝蔞根,胡黃連,黃芩(各七錢半),白殭蠶(炒),白鮮皮,大黃(銼,炒。各半兩),牛黃(研),滑石(研。各二錢半)
上為細末,研勻,每服二錢,竹葉湯調服,無時。
甘露丸,解壅毒,退風熱,治口舌乾燥。
寒水石(二斤,燒令赤,攤地上一宿,出火毒),馬牙硝(三兩,細研),鉛霜(細研),甘草(炙赤),龍腦(細研,各七錢半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後加入蜂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彈珠。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用竹葉湯送服。
栝蔞根散用於治療風熱引起口乾舌燥、舌頭裂開成瘡的症狀。
藥材包括栝蔞根、胡黃連、黃芩(各七錢半)、白殭蠶(炒)、白鮮皮、大黃(切碎,炒,各半兩)、牛黃(研磨)、滑石(研磨,各二錢半)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二錢,用竹葉湯調服,不限時間。
甘露丸用於治療因毒素阻塞導致的風熱症狀,並能改善口乾舌燥。
藥材包括寒水石(二斤,燒至紅色,攤開在地上過夜,去除火毒)、馬牙硝(三兩,研磨成細末)、鉛霜(研磨成細末)、甘草(炙烤至紅色)、龍腦(研磨成細末,各七錢半)。
上為細末,研勻,以糯米飯和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半丸,食後用新汲水磨化服。
含化丸,治上焦煩熱,口舌乾燥,心神不清,頭目不利。
石膏(細研,水飛過),寒水石(研細),白蜜(各半斤)
上以水四大盞,煎取一大盞半,綿濾過,入蜜同煎令稠,丸如雞頭實大。常含一丸,咽津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用糯米飯和成丸子,大小如彈珠。每次服用半丸,飯後用新鮮井水磨化服用。
含化丸用於治療上焦煩熱、口舌乾燥、心神不清、頭目昏沉。
將石膏、寒水石分別研磨成細粉,再用清水過濾,加入等量的蜂蜜,用四碗水煎煮至一碗半,過濾後加入蜂蜜繼續煎煮至稠,做成丸子,大小如雞頭。每次含一丸,慢慢咽下藥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