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五冊 (17)
第五冊 (17)
1. 不得臥
酸棗湯(仲景),治虛勞虛煩不得眠。
酸棗仁(二升),甘草(一兩),知母,茯苓,芎藭(各二兩,深師有生薑二兩。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酸棗仁,得六升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鱉甲丸(《本事》),治膽虛不得眠,四肢無力。
鱉甲,酸棗仁,羌活,牛膝,黃耆,人參,五味子(各等分)
白話文:
酸棗湯,是仲景方,用來治療虛勞虛煩、失眠。配方為酸棗仁二升、甘草一兩、知母、茯苓各二兩,深師版本還有生薑二兩。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酸棗仁,煮至六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鱉甲丸,出自《本事》,用來治療膽虛失眠、四肢無力。配方為鱉甲、酸棗仁、羌活、牛膝、黃耆、人參、五味子,各等分。
上為細末,煉蜜杵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溫酒送下。
溫膽湯(見驚。),六一散(見傷暑。),六君子湯(見虛勞。),青靈丹(缺。),益榮湯(見悸。),導痰湯(見痰飲。),真珠母丸,獨活湯(俱見驚。),羌活勝濕湯,治臥而多驚,邪在少陽厥陰也。(方見腰痛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蜂蜜揉捏成丸,大小如桐子一般。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粒,溫酒送服。
溫膽湯(見驚。),六一散(見傷暑。),六君子湯(見虛勞。),青靈丹(缺。),益榮湯(見悸。),導痰湯(見痰飲。),真珠母丸,獨活湯(俱見驚。),羌活勝濕湯,這些方劑可治療臥時多驚的症狀,屬於邪氣入侵少陽和厥陰經所致。(方劑見腰痛。)
2. 怠惰嗜臥
平胃散(見中食。),六君子湯(見虛勞。)
人參補氣湯,治四肢懶倦。
黃耆(一錢半),人參,防風,升麻,黃柏,知母(各七分),白芍藥,生地黃(各五分),熟地黃(六分),生甘草(一分),炙甘草(三分),五味子(二十粒),肉桂(二分)
白話文:
平胃散(詳見中食),六君子湯(詳見虛勞)。人參補氣湯用來治療四肢懶倦。藥方如下:黃耆(一錢半)、人參、防風、升麻、黃柏、知母(各七分)、白芍、生地黃(各五分)、熟地黃(六分)、生甘草(一分)、炙甘草(三分)、五味子(二十粒)、肉桂(二分)。
上為粗末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熱服。
升陽益胃湯,治脾胃虛乏,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時值秋燥令行,濕熱少退,體重節痛,口苦舌乾,飲食無味,大便不調,小便頻數,不嗜食,食不消,兼見肺病灑淅惡寒,慘慘不樂,面色惡而不和,乃陽氣不伸故也。(方見惡寒門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過濾掉藥渣,空腹熱服。這個方子叫做升陽益胃湯,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容易疲倦嗜睡,四肢無力,秋天燥氣當令,濕熱未退,身體沉重關節疼痛,口苦舌乾,吃東西沒味道,大便不正常,小便次數多,食慾不振,消化不良,還伴有肺病的咳嗽、怕冷、心情低落、面色不好,都是因為陽氣不足造成的。
3. 身重
補中益氣湯(見勞倦。),五苓散(見消癉。),小柴胡湯(見往來寒熱。),黃耆芍藥湯(見鼻衄。)
防己黃耆湯(仲景),治身重,汗出惡風。
防己(一兩),黃耆(一兩二錢半),白朮(七錢半),甘草(炙,半兩)
上銼,每服五錢匕,生薑四片,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,良久再服。腹痛加芍藥。
白話文:
補中益氣湯用於勞倦,五苓散用於消渴,小柴胡湯用於往來寒熱,黃耆芍藥湯用於鼻衄。
仲景的防己黃耆湯治療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。藥方如下:防己一兩、黃耆一兩二錢半、白朮七錢半、甘草(炙)半兩。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匕,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,效果不好可過一陣子再服用。腹痛者可加芍藥。
甘姜苓朮湯(仲景)
甘草,白朮(各二兩),乾薑,茯苓(各四兩)
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溫二服,腰中自溫。
參朮湯(東垣)
黃耆(二錢),人參,陳皮,青皮(各五分),升麻,柴胡,酒黃柏(各三分),神麯(七分),當歸(二分),蒼朮(一錢),甘草(炙,四分)
水二盞,煎至一盞,帶熱服,食前。
白話文:
甘草、白朮各兩兩,乾薑、茯苓各四兩,用水五升煮成三升,分溫兩次服用,腰部自然溫暖。
黃耆二錢,人參、陳皮、青皮各五分,升麻、柴胡各三分,酒黃柏各三分,神麴七分,當歸二分,蒼朮一錢,甘草炙過四分,用水二盞煎成一盞,溫服,飯前服用。
4. 不能食
平胃散(見中食。),黃耆建中湯(見自汗。),四君子湯,六君子湯(俱見虛勞。),二陳湯(見痰飲。),人參半夏丸(見咳嗽。)
和中丸(東垣),開胃進食。
乾薑(一錢),甘草(炙),陳皮(各一錢),木瓜(一枚),人參,白朮(各三錢)
白話文:
平胃散、黃耆建中湯、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、二陳湯、人參半夏丸這些藥方,分別對應着中食、自汗、虛勞、痰飲、咳嗽等症狀。而和中丸是東垣醫家所創,能開胃進食。其組成包括乾薑、甘草、陳皮、木瓜、人參、白朮,各取適量。
上為末,蒸餅為丸。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。
又和中丸,治久病厭厭不能食,而臟腑或秘、或結、或溏,此皆胃虛之所致也。常服和中理氣,消痰去濕,厚腸胃,進飲食。
白朮(二兩四錢),厚朴(薑製,二兩),陳皮(去白,一兩六錢),半夏(湯泡,一兩),檳榔(五錢),枳實(五錢),甘草(炙,四錢),木香(二錢)
上八味,為末,生薑自然汁浸蒸餅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水送下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將上述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浸泡蒸餅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
另外一種藥丸叫做“和中丸”,用來治療久病體虛、食慾不振,並且伴隨臟腑便秘、結塊或腹瀉的症狀。這些都是胃氣虛弱造成的。常服和中丸可以調理脾胃、理氣消痰、去濕除積、滋養腸胃,促進食慾。
和中丸的藥方如下:
白朮(二兩四錢)、厚朴(薑製,二兩)、陳皮(去白,一兩六錢)、半夏(湯泡,一兩)、檳榔(五錢)、枳實(五錢)、甘草(炙,四錢)、木香(二錢)
七珍散(《本事》),開胃養氣,溫脾進食。《續易簡》十珍散,即此加扁豆、砂仁、桔梗、五味子。
人參,白朮,黃耆(蜜炙),山藥,白茯苓,粟米(微炒),甘草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薑、棗煎服。如故不思飲食,加扁豆一兩,名八珍散。
白話文:
七珍散出自《本事》,功效是開胃養氣、溫脾進食。續易簡的十珍散則是在七珍散的基礎上添加了扁豆、砂仁、桔梗、五味子。
七珍散的組成藥材包括:人參、白朮、黃耆(蜜炙)、山藥、白茯苓、粟米(微炒)、甘草(各等分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薑、棗煎服。如果患者仍然不思飲食,可以加入一兩扁豆,稱為八珍散。
六神湯(海藏),治傷寒虛羸,不思飲食。
人參,白朮,黃耆(各一兩),枳殼,白茯苓(各半兩),甘草(二錢)
上為末,每服五錢,薑、棗同粳米合許煎,食前服。
錢氏異功散,治脾胃虛弱,難任飲食。
人參,白茯苓,白朮,甘草,橘紅,木香(各等分)
上薑、棗水煎服。
寬中進食丸,滋形氣,喜飲食。
草豆蔻仁(五錢),半夏曲(七錢),大麥芽面(炒,一兩),神麯(炒,半兩),砂仁,甘草(炙。各一錢半),陳皮(三錢),木香(五分),白朮,白茯苓(各三錢),乾薑,豬苓(去黑皮),澤瀉,人參,青皮(各一錢),枳實(炒,四錢)
白話文:
六神湯用於治療傷寒後體虛乏力,食慾不振。人參、白朮、黃耆各一兩,枳殼、白茯苓各半兩,甘草二錢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薑、棗和粳米一起煮水,飯前服用。
錢氏異功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難以進食。人參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橘紅、木香等分,用薑、棗水煎服。
寬中進食丸用於滋補形氣,促進食慾。草豆蔻仁五錢,半夏曲七錢,大麥芽面炒一兩,神麯炒半兩,砂仁、甘草炙各一錢半,陳皮三錢,木香五分,白朮、白茯苓各三錢,乾薑、豬苓去黑皮、澤瀉、人參、青皮各一錢,枳實炒四錢。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。每服三五十丸,白湯下。(按:此方輕重懸絕,理不可曉,疑有舛誤,以重改古本,姑仍之。)
木香枳朮丸,木香乾姜枳朮丸(俱見傷食。)
二神丸(《本事》),治脾胃虛弱,全不進食,及泄瀉不止。
破故紙(炒,四兩),肉豆蔻(生,二兩)
上為末,用肥棗四十九枚,生薑四兩切片,同煮爛,去姜,取棗剝去皮核,肉研為膏,入藥末和杵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鹽湯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蒸熟的餅,製成丸狀。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(按:這個方劑的輕重比例懸殊,道理不可理解,懷疑有錯誤,以重改古本,暫且保留。)
木香枳朮丸,木香乾姜枳朮丸(這兩種藥方都適用於治療傷食。)
二神丸(《本事》記載)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完全不進食,以及腹瀉不止。
破故紙(炒,四兩),肉豆蔻(生,二兩)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肥棗四十九枚,生薑四兩切片,一起煮至爛熟,去除薑,取棗剝去皮核,肉研磨成膏,加入藥粉混合搗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用鹽湯送服。
八味丸(見虛勞。)
啟脾丸(《楊氏》),治脾胃不和,氣不升降,中滿痞塞,心腹膨脹,腸鳴泄瀉,不思飲食。
人參,白朮,青皮(湯洗,去瓤),陳皮(湯洗,去白),神麯(炒),麥糵(炒),縮砂仁,乾薑(炮),厚朴(去粗皮,銼,生薑汁製各一兩),甘草(炙,一兩半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食前細嚼,用米飲送下。
煮樸丸(即厚朴煎丸《百一》),溫中下氣,理脾進食。常云:補腎不如補脾,胃壯則飲食進,而精血自盛矣。
白話文:
八味丸(見虛勞)
啟脾丸(《楊氏》)
此方用於治療脾胃不和,氣機升降失調,導致脘腹脹滿、痞塞不通,心腹膨脹,腸鳴泄瀉,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組成:
- 人參、白朮、青皮(湯洗去瓤)、陳皮(湯洗去白)、神麴(炒)、麥芽(炒)、縮砂仁、乾薑(炮製)、厚朴(去粗皮,銼,生薑汁製,各一兩)、甘草(炙,一兩半)
製法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製成丸劑,丸如彈子大小。
用法:
每次服用一丸,飯前細嚼,用米湯送服。
煮樸丸(即厚朴煎丸《百一》)
此方具有溫中下氣、調理脾胃、增進食慾之功效。常言道:「補腎不如補脾」,脾胃強健,飲食才能進補,精血自然充盈。
紫油厚朴(一斤,銼),生薑(一斤,不去皮,切片),二味用水五升同煮乾,去姜,以厚朴焙乾。舶上茴香,乾薑(各四兩),附子(炮,二兩),甘草(二兩,銼半寸長),同乾薑二味,再用水五升,同前厚朴煮水盡去甘草,只用薑、樸二味焙乾。
上為細末,生薑煮棗肉為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飲下。
理中丸(見痞。)
鹿茸橘皮煎丸(《和劑》),治秫米,不進飲食,肌體瘦悴,四肢乏力。常服壯脾胃,益腎。
白話文:
紫油厚朴丸
藥材:
- 紫油厚朴(一斤,切成碎塊)
- 生薑(一斤,不去皮,切片)
- 舶上茴香(四兩)
- 乾薑(四兩)
- 附子(炮製後,二兩)
- 甘草(二兩,切成半寸長)
製作方法:
- 將厚朴和生薑放入鍋中,加入五升水,一起煮沸至水乾,取出薑片,將厚朴焙乾。
- 將茴香、乾薑、附子、甘草與剩下的乾薑一起放入鍋中,加入五升水,同厚朴一起煮沸,煮至水乾,去除甘草,留下薑片和厚朴,再一起焙乾。
- 將焙乾後的厚朴和薑片研磨成細粉。
- 用生薑水煮棗肉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。
用法:
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主治:
理中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,食積不化,腹脹腹痛,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附注:
- 理中丸出自《傷寒論》,是經典的溫中健脾方劑。
- 另外,鹿茸橘皮煎丸(出自《和劑》)可以治療脾胃虛弱,飲食不振,體瘦乏力等症狀,常服可以補益脾胃,滋養腎氣。
- 秫米是指糯稻,可以作為理中丸的輔助藥材,有助於健脾和胃。
荊三稜(煨),當歸,萆薢,厚朴(薑製),肉桂,肉蓯蓉(酒浸,焙),附子(炮),巴戟(去心),陽起石(酒浸,研如粉),石斛(去根),牛膝(去蘆,酒浸),鹿茸(茄子者,燎去毛,劈開酒浸,炙),菟絲子(酒浸,焙),吳茱萸(淘去浮者,焙),杜仲(薑汁炒去絲),乾薑(炮。各三兩),甘草(炙,一兩),橘皮(去白,十五兩,另為末)
白話文:
將三稜煨製,當歸、萆薢、厚朴(用薑製)、肉桂、肉蓯蓉(浸酒後焙乾)、附子(炮製)、巴戟(去除心)、陽起石(浸酒研磨成粉)、石斛(去除根部)、牛膝(去除蘆頭,浸酒)、鹿茸(選用茄子狀的,燒去毛,劈開浸酒後炙烤)、菟絲子(浸酒後焙乾)、吳茱萸(淘去漂浮物後焙乾)、杜仲(用薑汁炒去絲)、乾薑(炮製,每味三兩)、甘草(炙烤,一兩)、橘皮(去除白色部分,十五兩,另磨成粉)。
上為細末,用酒五升,於銀石器內,將橘皮煎熬如餳,卻入諸藥末在內攪和,搗五百杵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、鹽湯任下。
丁香煮散,治翻胃嘔逆。
丁香,石蓮肉(各十四枚),北棗(七枚,切碎),生薑(七片),黃秫米(半合,洗)
水一碗半,煮稀粥,去藥啜粥。
失笑丸(見痞。)
附方
參朮調中湯,治內傷自利,臍腹痛,肢體倦,不喜食,食即嘔,嗜臥懶言,足胻冷,頭目昏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五升酒放入銀器中,煎熬橘皮至濃稠狀,再將藥粉加入攪拌,搗五百下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。此方名為丁香煮散,用於治療胃反嘔逆。
丁香、石蓮肉各十四枚,北棗七枚切碎,生薑七片,黃秫米半合洗淨,加水一碗半煮成稀粥,去藥渣喝粥。
失笑丸用於治療痞症。
另附參朮調中湯,用於治療內傷自利、臍腹疼痛、肢體倦怠、不喜飲食、食後嘔吐、嗜睡懶言、足部冰冷、頭目昏沉等症狀。
人參,黃耆(各五錢),當歸身,厚朴(薑製),益智仁,草豆蔻,木香,白朮,甘草(炙),神麯(炒),麥糵面,橘皮(各三錢)
上十二味,銼如麻豆大,每服一兩,水二盞,姜三片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食前。
育氣湯,通流百脈,調暢脾元,補中脘,益氣海,祛陰寒,止腹痛,進飲食,大益臟虛疼痛。
木香,丁香,藿香,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縮砂,白豆蔻,蓽澄茄,炙甘草(各半兩),乾山藥(一兩),陳橘皮(去白),青皮(去白。各二錢半),加白檀香(半兩)
白話文:
這是一味名為「育氣湯」的中藥方劑,由人參、黃耆、當歸身、厚朴(薑製)、益智仁、草豆蔻、木香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神麯(炒)、麥糵面、橘皮等十二味藥材組成。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取一兩,用水二盞,加姜三片煎煮至一盞,去渣溫服,飯前服用。此方具有通暢經脈、調和脾胃、補益中焦、增強氣血、祛除陰寒、止痛、增進食慾、滋補臟腑虛損等功效。此外,方中還加入了木香、丁香、藿香、白茯苓、縮砂、白豆蔻、蓽澄茄、炙甘草、乾山藥、陳橘皮、青皮、白檀香等藥材,以增強藥效。
上為末,每服一錢至二錢,用木瓜湯調下,空心食前,鹽湯亦得。
凝神散,收斂胃氣,清涼肌表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山藥(各一錢半),白扁豆,知母,生地黃,粳米,甘草(各一錢),淡竹葉,地骨皮,麥門冬(各五分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姜三片,紅棗一枚,煎至一盅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木瓜湯調和服用,空腹飯前服用,用鹽湯也行。
凝神散具有收斂胃氣,清涼肌表的功效。
配方包括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各一錢半,白扁豆、知母、生地黃、粳米、甘草各一錢,淡竹葉、地骨皮、麥門冬各五分。
以上藥材共為一服,用兩盅水,三片薑,一枚紅棗煎煮至一盅,飯後服用。
加減思食丸,治脾胃俱虛,水穀不化,胸膈痞悶,腹脅時脹,連年累月,食減嗜臥,口苦無味,虛羸少氣。又治胸中有寒,飲食不下,反胃噁心,霍亂嘔吐。及病後心虛不勝穀氣,或因病氣衰,食不復常,並宜服之。
神麯(炒黃),麥糵(炒黃,各二兩),烏梅(四兩),乾木瓜(切,半兩),白茯苓(去皮),揀甘草(細銼,炒各二錢半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每服一丸,不拘時,細嚼,白湯送下。如渴時,噙化一丸,生津液,進飲食。一方,無木瓜、茯苓,有人參、乾薑各三錢。
白話文:
加減思食丸
功效: 治脾胃虛弱,消化不良,胸膈痞悶,腹脅時常脹痛,長期持續,食慾減退嗜睡,口苦無味,體虛乏力。也治胸中寒氣,飲食難下,反胃噁心,霍亂嘔吐。以及病後心虛體弱,無法正常進食,或因病氣虛弱,食慾不振等,皆可服用。
組成:
- 神麯(炒黃):二兩
- 麥糵(炒黃):二兩
- 烏梅(四兩)
- 乾木瓜(切片):半兩
- 白茯苓(去皮):二錢半
- 甘草(細切,炒):二錢半
製法: 上述藥材研成細末,用煉蜜搓成丸子,大小如櫻桃。
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一丸,不限時間,細嚼,用溫水送服。如果口渴,可以含化一丸,滋潤津液,促進食慾。
加減方: 有些配方不含木瓜和茯苓,而改用人參和乾薑各三錢。
和胃丸,治脾胃虛冷,食即嘔逆,水穀不化,或時泄痢。
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透,四兩),乾薑(炮),當歸(切,焙,各一兩半),檳榔(銼),桔梗(焙),人參(各一兩),半夏(湯洗七次,去滑),陳皮(湯浸,去白,焙),白朮(各二兩),甘草(炙,半兩),訶藜勒皮(七錢半)
上為細末,酒煮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漸加至二十丸,溫生薑、棗湯下,米飲亦得,不拘時。
生胃丹
大南星(四兩,用黃土半斤,將生薑汁拌黃土成曲劑包裹,慢火煨香透,去土不用,將南星切細焙乾,同後藥研),丁香(不見火),木香(不見火),厚朴(去皮,薑製炒),神麯(炒),麥糵(炒),縮砂仁,白豆蔻仁,青皮(去白。各一兩),半夏(二兩),人參,沉香(不見火),甘草(炙,各半兩),粟米(一升,用生薑二斤,和皮搗取自然汁浸,蒸,焙)
白話文:
【和胃丸】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進食後即有嘔吐反胃的情況,或是食物與飲料不能消化,偶爾出現腹瀉。
厚朴(剝除粗皮,以生薑汁炙熟,四兩),乾薑(烘焙),當歸(切片,再烘焙,各半斤),檳榔(切碎),桔梗(烘焙),人參(各一兩),半夏(以水洗七次,去除滑膩感),陳皮(以水浸泡,去除白色部分,再烘焙),白朮(各二兩),甘草(炙烤,半兩),訶藜勒皮(七錢半)
以上成分研磨成細末,以酒煮成糊狀,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五個丸子,可以逐步增加到二十個,用水煎的生薑、棗湯送服,或者用米飲送服,沒有固定時間限制。
【生胃丹】
大南星(四兩,使用黃土半斤,以生薑汁混合黃土做成曲形包覆,用慢火烘烤至香味透出,去掉黃土不使用,將南星切碎並烘焙乾燥,再與其他後面的藥物研磨混合),丁香(不經過火),木香(不經過火),厚朴(剝除外皮,以生薑製成的熱量炒熟),神麯(炒熟),麥糵(炒熟),縮砂仁,白豆蔻仁,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。各一兩),半夏(二兩),人參,沈香(不經過火),甘草(炙烤,各半兩),粟米(一升,使用生薑二斤,連皮搗碎取得自然汁液浸泡,蒸煮後再烘焙)
上為細末,法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七十丸,不拘時,淡薑湯下。
養胃進食丸,治脾胃虛弱,心腹脹滿,面色痿黃,肌肉消瘦,怠惰嗜臥,全不思食。
常服滋養脾胃,進美飲食,消痰逐飲,闢風寒濕冷邪氣。
蒼朮(五兩,泔浸,去皮),神麯(二兩半,炒),白茯苓(去皮,二兩),厚朴(薑製,二兩),大麥糵(炒),陳皮(去白。各一兩半),白朮(二兩),人參,甘草(炙。各一兩)
上九味,為末,水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食前溫薑湯送下,粥飲亦得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細末,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不限時間,用淡薑湯送服。
這個藥方叫做「養胃進食丸」,專治脾胃虛弱、心腹脹滿、面色萎黃、肌肉消瘦、懶惰嗜睡、完全不想吃飯的症狀。
經常服用可以滋養脾胃,增進食慾,消除痰飲,抵禦風寒濕冷等邪氣。
藥方由蒼朮(五兩,用淘米水浸泡,去皮)、神麴(二兩半,炒製)、白茯苓(去皮,二兩)、厚朴(用薑汁製備,二兩)、大麥麩(炒製)、陳皮(去白,各一兩半)、白朮(二兩)、人參、甘草(炙製,各一兩)組成。
將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飯前用溫薑湯或粥水送服。
資生丸,健脾開胃,消食止瀉,調和臟腑,滋養榮衛。余初識繆仲淳時,見袖中出彈丸咀嚼,問之,曰:此得之秘傳,飢者服之即飽,飽者食之即飢,因疏其方。余大善之,而頗不信其消食之功,已於醉飽後頓服二丸,徑投枕臥,夙興了無停滯,如信此方之神也。先恭簡年高脾弱,食少痰多,余齡葆攝,全賴此方,因特附著於此,與世共之。
白朮(米泔水浸,用山黃土拌蒸九次,曬九次,去土,切片焙乾,三兩),人參(去蘆,人乳浸透,飯鍋上蒸熟,三兩),白茯苓(去粗皮,水飛去筋膜,人乳拌,飯鍋上蒸,曬乾,一兩五錢),橘紅,山楂肉(蒸),神麯(炒。各二兩),川黃連(薑汁炒),白豆蔻仁(微炒),澤瀉(去毛,炒。
白話文:
資生丸能健脾開胃、消食止瀉、調和臟腑、滋養身體。我初識繆仲淳時,見他袖中拿出彈丸咀嚼,便詢問他,他說這是秘傳的藥方,飢餓的人吃了就飽,飽了的人吃了就餓,於是就向他打聽了方子。我對這個方子非常讚賞,但不太相信它消食的功效,便在酒足飯飽後立刻服下兩丸,躺下睡覺,早晨起來毫無滯塞,才真正相信這個方子的神奇。我父親年紀大了,脾胃虛弱,食量少,痰多,我這些年一直靠這個方子保養身體,因此特別把它記錄下來,與大家分享。
配方:白朮(用米泔水浸泡,再用山黃土拌勻蒸九次,曬九次,去土,切片焙乾,三兩),人參(去蘆頭,用人乳浸透,在飯鍋上蒸熟,三兩),白茯苓(去粗皮,用水飛去筋膜,用人乳拌勻,在飯鍋上蒸,曬乾,一兩五錢),橘紅,山楂肉(蒸),神麴(炒,各二兩),川黃連(薑汁炒),白豆蔻仁(微炒),澤瀉(去毛,炒,各一兩)。
各三錢半),桔梗(米泔浸,炒),真藿香(洗),甘草(蜜炙,去皮,各五錢),白扁豆(炒,去殼),蓮肉(去心,各一兩),薏苡仁(淘淨,炒,三兩),乾山藥(炒),麥芽面(炒),芡實(淨肉炒。各一兩五錢),
末之,煉蜜丸,每丸二錢重。每服一丸,醉飽後二丸,細嚼,淡薑湯下。
健脾丸,治一應脾胃不和,飲食勞倦。
白朮(白者,二兩半,炒),木香(另研),黃連(酒炒),甘草(各七錢半),白茯苓(去皮,二兩),人參(一兩五錢),神麯(炒),陳皮,砂仁,麥芽(炒,取面),山藥,肉豆蔻(麵裹煨熟,紙包捶去油。以上各一兩)
白話文:
健脾丸由白朮、木香、黃連、甘草、白茯苓、人參、神麯、陳皮、砂仁、麥芽、山藥、肉豆蔻等藥材組成,主治脾胃不和、飲食勞倦等症狀。其中白朮、甘草、白茯苓、人參、山藥等藥材用量較多,其他藥材則用量較少。藥材需經過不同的炮製方法,例如白朮需炒制,甘草需蜜炙,白茯苓需去皮,山藥需炒制,肉豆蔻需麵裹煨熟等,然後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煉蜜製成丸劑,每丸重二錢。服用時,每次一丸,醉飽後可服用二丸,細嚼,用淡薑湯送服。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、下午各一次,陳米湯下。
沖和丸,養心扶脾,疏肝開胃。
人參,石斛,白豆蔻仁,廣陳皮(各一兩),山楂肉(二兩)
上各取淨末和勻,碗盛葉蓋,飯上蒸過,候冷方開。此調胃補心,接丹田之氣也。
遠志(甘草湯泡,去心,一兩),香附(童便浸半日,洗淨醋炒),山梔仁(炒焦。各二兩)
上各取淨末,如上法蒸過,勿令泄氣。此透暢心胞,達膈間之滯氣也。
海石,蒼朮(米泔浸洗,去皮,炒黃。各二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蒸餅捏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早上空腹和下午各服用一次,用陳米湯送服。
沖和丸具有養心、健脾、疏肝、開胃的功效。
將人參、石斛、白豆蔻仁、廣陳皮(各一兩)、山楂肉(二兩)洗淨,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盛放在碗中,用葉子蓋好,放在飯上蒸熟,待其冷卻後即可食用。此方可調理脾胃、補益心氣,接通丹田之氣。
將遠志(用甘草湯浸泡,去除心,一兩)、香附(用童便浸泡半日,洗淨後用醋炒)、山梔仁(炒至焦黃,各二兩)洗淨,研磨成粉末,用上述方法蒸熟,注意不要讓藥氣散失。此方可暢通心臟,疏通膈間的滯氣。
將海石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洗淨,去皮,炒至黃色,各二兩)洗淨,研磨成粉末。
如上法蒸。此消痰飲,通內外之用也。
川芎(二兩),北柴胡青黛(各一兩)
如上法蒸。此疏肝鬱,伐肝邪者也。夫心為脾母,補母則子旺;肝為脾賊,平賊則脾安,安穀則昌。用谷糵取粉,打糊為丸,如梧子大,曬乾,用益元散五錢、飛過辰砂五錢為衣。食後少頃白湯下五十丸。胃開氣順,少覺舒泰,則減數服之。可與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相兼服。
白話文:
依照之前的方法蒸製藥物。這種方法可以消痰飲,使內外暢通。
取川芎二兩,北柴胡、青黛各一兩,按照之前的方法蒸製。這種方法可以疏肝解鬱,去除肝邪。因為心臟是脾臟的母親,補益母親就能使孩子旺盛;肝臟是脾臟的賊,平息賊寇才能使脾臟安寧,脾臟安寧就能夠消化穀物,身體才能健康。取米粉打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曬乾。用益元散五錢、飛過辰砂五錢包覆丸子。飯後服用五十丸,用白湯送服。如果胃氣暢通,感覺舒服,就可以減少服用次數。可以和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一起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