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7)
第二冊 (7)
1. 郁
痰鬱於痰飲門求之,食鬱於傷食門求之,故不著方。
白話文:
痰鬱的情況,要從「痰飲」這個類別去尋找治療方法;食鬱的情況,要從「傷食」這個類別去尋找治療方法。因此這裡就不開立具體的藥方了。
2. 痞
海藏云:仲景諸瀉心等湯,手少陰也。以其心下痞,故入陽明例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,治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血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針因胸煩,面青黃膚瞤者難治。若色微黃,手足溫者易愈。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。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,加黃芩,為伊尹三黃湯。)
上銼如麻豆,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分溫再服。
附子瀉心湯,治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。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大黃,黃連,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切,別煮取汁)
上四味,切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絞去滓,納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生薑瀉心湯,治傷寒汗出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。
生薑,半夏(洗。各二兩),甘草(炙),黃芩,人參(各一兩半),乾薑,黃連(各半兩),大棗(六枚,擘)
上八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再煎取一升半,溫服半升。
伊尹甘草瀉心湯,治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痢日數十行,米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心煩不安,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,宜此湯治之。
甘草(二兩),半夏(一兩),黃芩,乾薑(各三兩半),黃連,人參(各半兩),大棗(六枚)
上七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再煎取一升半,溫服半升,分三。
半夏瀉心湯,治心下滿而不痛者,痞也,痛即為結胸。
半夏(半升,泡),黃芩,乾薑,人參(各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錢氏瀉心湯(見發熱。)
黃耆補中湯(東垣)
黃耆,人參(各二錢),甘草,白朮,蒼朮,陳皮(各一錢),澤瀉,豬苓,茯苓(各五分)
水一盅,煎七分,溫服,送下大消痞丸。
大消痞丸(東垣),治一切心下痞滿,積年久不愈者。
白朮,薑黃(各一兩),黃芩(去焦),黃連(炒。各六錢),枳實(麥炒,五錢),半夏(湯洗七次),陳皮人參(各四錢),澤瀉,厚朴,砂仁(各三錢),豬苓(二錢五分),乾生薑,神麯(炒),炙甘草(各二錢),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,食遠白湯下。
黃連消痞丸(東垣),治心下痞滿,壅塞不散,煩熱喘促不寧。
黃連(一兩),黃芩(炒,二兩),半夏(九錢),枳實(炒,七錢),橘紅,豬苓(各五錢),茯苓,白朮炙甘草(各三錢),澤瀉,薑黃(各一錢),乾生薑(二錢)
白話文:
《海藏》說:張仲景的各種瀉心湯,主要是針對手少陰心經的病症。因為病位在心下(胃脘)出現痞塞,所以歸屬於陽明經的範疇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,治療太陽病,醫生使用發汗法後,反而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,又再次使用瀉下法,造成心下痞塞,表裡都虛弱,陰陽氣血都耗竭,沒有陽氣則陰氣獨盛。如果又加上燒針治療,導致胸中煩躁、面色青黃、皮膚顫動,就難以治癒。如果面色稍微發黃,手腳溫暖,就容易治好。心下痞塞,按壓感覺柔軟,脈象在關部浮起的,也適用此方。
藥物組成: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,如果加上黃芩,就是伊尹三黃湯)。
製法:將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,用沸水兩升沖泡,稍後濾去藥渣,將藥液分兩次溫服。
附子瀉心湯,治療心下痞塞,同時又怕冷、出汗的病症。原本使用瀉下法,造成心下痞塞,與其他瀉心湯一樣無法解除痞塞,患者感到口渴、口乾煩躁、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。
藥物組成:大黃、黃連、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,切開,另外煮取藥汁)。
製法:將前三味藥材切碎,用沸水兩升沖泡,濾去藥渣,加入附子汁,分兩次溫服。
生薑瀉心湯,治療傷寒病在發汗後症狀解除,但胃氣不和,心下痞硬,打嗝有腐臭味,脅下有水氣,腹中腸鳴並伴有腹瀉的病症。
藥物組成:生薑、半夏(洗過。各二兩),甘草(炙過),黃芩、人參(各一兩半),乾薑、黃連(各半兩),大棗(六枚,剝開)。
製法:將以上八味藥材,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再煎煮至一升半,溫服半升。
伊尹甘草瀉心湯,治療傷寒或中風,醫生反而使用瀉下法,導致患者腹瀉一天數十次,大便中有未消化的米粒,腹中腸鳴,心下痞硬脹滿,噁心嘔吐、心中煩躁不安。醫生看到心下痞塞,認為病情沒有痊癒,再次使用瀉下法,導致痞塞更加嚴重。這並非實熱,而是因為胃氣虛弱,客氣上逆,才導致痞塞,應該用此方治療。
藥物組成:甘草(二兩),半夏(一兩),黃芩、乾薑(各三兩半),黃連、人參(各半兩),大棗(六枚)。
製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再煎煮至一升半,溫服半升,分三次服用。
半夏瀉心湯,治療心下脹滿但不疼痛的痞塞,如果疼痛就是結胸。
藥物組成:半夏(半升,浸泡過),黃芩、乾薑、人參(各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甘草(炙過,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
製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一斗煎煮至六升,濾去藥渣,再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錢氏瀉心湯(參見發熱的相關內容)。
黃耆補中湯(李東垣所創)
藥物組成:黃耆、人參(各二錢),甘草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(各一錢),澤瀉、豬苓、茯苓(各五分)。
製法:用水一盅煎煮至七分,溫服,配合服用大消痞丸。
大消痞丸(李東垣所創),治療各種心下痞滿,積年累月無法治癒的病症。
藥物組成:白朮、薑黃(各一兩),黃芩(去除焦黑部分)、黃連(炒過。各六錢),枳實(麥麩炒過,五錢),半夏(用湯洗過七次),陳皮、人參(各四錢),澤瀉、厚朴、砂仁(各三錢),豬苓(二錢五分),乾生薑、神麯(炒過)、炙甘草(各二錢)。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湯浸泡蒸熟的餅做成丸子,如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七十丸到一百丸,飯後用白開水送服。
黃連消痞丸(李東垣所創),治療心下痞滿,阻塞不通,煩躁發熱、氣喘不安的病症。
藥物組成:黃連(一兩),黃芩(炒過,二兩),半夏(九錢),枳實(炒過,七錢),橘紅、豬苓(各五錢),茯苓、白朮、炙甘草(各三錢),澤瀉、薑黃(各一錢),乾生薑(二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