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五冊 (1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15)

1. 自汗

桂枝,治傷寒脈浮,自汗惡寒。(方見傷濕。),朮附湯,治中濕脈細,自汗體重。(方見心痛。),防己黃耆湯(見身重。),當歸六黃湯(見盜汗。)

黃耆建中湯,治血氣不足,體常自汗。

黃耆,桂(各一錢半),白芍藥(三錢),甘草(一錢)

每服五錢,水一盅半,姜五片,棗二枚,煎八分,去滓,入稠餳一大匙,再煎服。舊有微溏或嘔者,不用餳。

白話文:

桂枝,治療傷寒,脈浮,自汗惡寒。朮附湯,治療中濕,脈細,自汗體重。防己黃耆湯,治療身重。當歸六黃湯,治療盜汗。黃耆建中湯,治療血氣不足,經常自汗。配方:黃耆、桂枝各一錢半,白芍藥三錢,甘草一錢。每服五錢,水一盅半,姜五片,棗二枚,煎煮八分,去渣,加入稠餳一大匙,再煎服用。過去有輕微腹瀉或嘔吐的人,則不用加餳。

耆附湯(《濟生》),治氣虛陽弱,虛汗不止,肢體倦怠。

黃耆(去蘆,蜜炙),附子(炮,去皮臍。各等分),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生薑十片,煎八分,食前溫服,未應更加之。

參附湯,治真陽不足,上氣喘急,自汗盜汗,氣短頭暈。

人參(一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,半兩)

上分作三服,姜水煎。

黃耆六一湯,治男婦諸虛不足,肢體勞倦,胸中煩悸,時常焦渴,唇口乾燥,面色痿黃,不能飲食。常服平補氣血,安和臟腑。

白話文:

「耆附湯」出自《濟生》,主要用於治療氣虛陽弱、虛汗不止、肢體倦怠等症狀。

將黃耆去除蘆頭,用蜂蜜炙烤;附子炮製後,去除皮和臍,兩種藥材等量。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碗水煎煮,加入十片生薑,煎煮八分,溫熱後飯前服用,直到症狀好轉。

「參附湯」主要用於治療真陽不足、上氣喘急、自汗盜汗、氣短頭暈等症狀。

取人參一兩,附子炮製後去除皮和臍,取半兩。

將藥材分成三份,用生薑水煎煮。

「黃耆六一湯」主要用於治療男女虛弱、肢體勞倦、胸悶心慌、經常口渴、嘴唇乾燥、面色萎黃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經常服用可以補益氣血、和諧臟腑。

黃耆(六兩,去蘆,蜜炙),甘草(一兩,炙)

每服五錢,水一盞,棗一枚,煎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一方,加白朮、白芍藥。

玉屏風散(《得效》)

防風,黃耆(各一兩),白朮(二兩)

每服三錢,水二盞,姜三片,煎六分,不拘時溫服。

調衛湯(東垣),治濕勝自汗,補衛氣虛弱,表虛不任外寒。

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,生甘草,當歸梢,生黃芩,半夏(湯洗七次,各五分),豬苓,羌活(各七分),麥門冬(去心),生地黃(各三分),五味子(七粒),蘇木,紅花(各一分)

白話文:

黃耆六兩,去除蘆頭,用蜂蜜炙烤;甘草一兩,炙烤。每次服用五錢,水一盞,加一枚大棗,煎煮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另一方加白朮、白芍藥。

防風、黃耆各一兩,白朮二兩。每次服用三錢,水二盞,加三片薑,煎煮六分,不拘時溫服。

黃耆、麻黃根各一錢,生甘草、當歸梢、生黃芩、半夏(湯洗七次)各五分,豬苓、羌活各七分,麥門冬(去心)、生地黃各三分,五味子七粒,蘇木、紅花各一分。

上㕮咀如麻豆大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。中風證必自汗,汗多不得重發,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。

羌活勝濕湯

甘草(炙,三錢),黃耆(七分),生甘草(五分),生黃芩,酒黃芩(各三分),人參(三錢,助氣益胃,以上藥瀉胸中熱),川芎,藁本,防風(各三分),獨活(二分),升麻,柴胡(各五分,以上風藥勝其濕),細辛,蔓荊子(各三分),薄荷(一分,以上清利頭目)

白話文:

藥丸的大小像麻豆一樣,一次服用一丸,用兩碗水煎煮,煎到剩下半碗,去除藥渣,稍微溫熱後服用。中風的症狀必然是自汗,汗多就不能再用麻黃,所以要用羌活的根節。

這方子中,甘草(炙,三錢)、黃耆(七分)、生甘草(五分)、生黃芩、酒黃芩(各三分)和人參(三錢)能瀉胸中熱,助氣益胃;川芎、藁本、防風(各三分)、獨活(二分)、升麻、柴胡(各五分)能勝濕;細辛、蔓荊子(各三分)、薄荷(一分)能清利頭目。

上作一服,水二盞,煎一盞半,後入細辛等四味,再煎至一盞,熱服。

七氣湯(見氣。)

理氣降痰湯

桔梗,枳殼(麩炒),橘紅,半夏(曲炒),茯苓(去皮),香附(童便浸),貝母(各一錢二分),桂枝,甘草(各五分)

水二盅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涼膈散(見發熱。)

白話文:

先用兩杯水煎藥,煎到剩下一杯半時,再加入細辛等四味藥,繼續煎至剩下一杯,趁熱服用。

這個方子叫做「七氣湯」,可以用於治療氣虛。

另一個方子叫做「理氣降痰湯」,由桔梗、枳殼(麩炒)、橘紅、半夏(曲炒)、茯苓(去皮)、香附(童便浸)、貝母(各一錢二分)、桂枝、甘草(各五分)組成。

用兩盅水煎藥,煎到剩八分,飯後服用。

這個方子叫做「涼膈散」,可以用於治療發熱。

建中湯,治表虛自汗。

芍藥(五錢),官桂,甘草(炙。各二錢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生薑五片,棗二枚,煎至一盅,食前服。本方加黃耆二錢,名黃耆建中湯,治虛勞自汗;加當歸,名當歸建中湯,治婦人血虛自汗;其自汗漏不止者,加桂一錢,熟附子半個,名桂枝附子湯,煎,空心服。

白朮散(《宣明》),治虛風多汗,食則汗出如洗,少氣痿劣,久不治,必為消渴證。

牡蠣(煅,三錢),白朮(一兩二錢半),防風(二兩半)

白話文:

建中湯用來治療表虛自汗,配方是芍藥五錢、官桂、甘草各二錢(甘草要炙),用水煎服,每次用兩盅水,加入生薑五片、棗二枚,煎至一盅,飯前服用。如果加黃耆二錢,就叫做黃耆建中湯,治療虛勞自汗;如果加當歸,就叫做當歸建中湯,治療婦人血虛自汗;如果自汗不止,就加桂一錢、熟附子半個,叫做桂枝附子湯,空腹服用。白朮散治療虛風多汗,吃飯時汗出如洗,氣短乏力,久治不愈就會變成消渴症,配方是煅牡蠣三錢、白朮一兩二錢半、防風二兩半。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如惡風,倍防風、白朮;如多汗面腫,倍牡蠣。

安胃湯(東垣),治因飲食汗出,日久心虛,風虛邪入,令人半身不遂,見偏風痿痹之病,先除其汗,慓悍之氣,按而收之。

黃連(去須),五味子,烏梅肉,生甘草(各五分),熟甘草(三分),升麻梢(二分)

水二盞,煎一盞,食遠溫服。忌濕面、酒、五辛、大料物之類。

正元散,治下元氣虛,臍腹脹滿,心脅刺痛,泄痢嘔吐,自汗,陽氣甚微,手足厥冷,及傷寒陰證,霍亂轉筋,久下冷痢,少氣羸困,一切虛寒。

白話文:

藥方「安胃湯」是用來治療因飲食汗出,時間久了導致心虛,風邪入侵,造成半身不遂、偏風痿痹的病症。服藥時,每次服用一錢,溫水調服,不拘時辰。如果怕風,就加倍防風、白朮;如果容易出汗、面部腫脹,就加倍牡蠣。

另一方「正元散」是用來治療下元氣虛,肚子脹滿,心胸刺痛,腹瀉嘔吐,自汗,陽氣不足,手腳冰冷,以及傷寒陰證、霍亂轉筋、長期腹瀉、氣虛體弱等各種虛寒症狀。方中包含黃連(去須)、五味子、烏梅肉、生甘草(各五分)、熟甘草(三分)、升麻梢(二分),水煎服,每次服用一盞,飯後溫服。忌食濕面、酒、辛辣、油膩食物。

紅豆(炒),乾薑(炮),陳皮(去白。各三錢),人參,白朮,甘草(炙),茯苓(去皮。各二兩),肉桂(去粗皮),川烏(炮,去皮。各半兩),附子(炮,去皮尖),山藥(薑汁浸,炒),川芎,烏藥(去木),乾葛(各一兩),黃耆(炙,一兩半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鹽少許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常服助陽消陰,正元氣,溫脾胃,進飲食。

白話文:

取紅豆炒熟,乾薑炮製,陳皮去除白皮,各三錢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炙熟,茯苓去皮,各二兩,肉桂去除粗皮,川烏炮製去皮,附子炮製去皮尖,各半兩,山藥用薑汁浸泡後炒熟,川芎、烏藥去木心,乾葛各一兩,黃耆炙熟,一兩半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水,加入薑三片、紅棗一枚、少許鹽,煎煮七分,飯前溫熱服用。經常服用可以助陽消陰,滋補元氣,溫暖脾胃,促進食慾。

八珍散(見虛勞。),

牡蠣散(《三因》),治諸虛不足,及新病暴虛,津液不固,體常自汗,亦治盜汗不止。

黃耆,麻黃根,牡蠣(煅,研。各等分)

《得效方》有知母。又方,上三味各一兩,白朮(半兩),甘草(二錢半。)

上銼散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小麥一百粒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
茸朱丹(見頭痛。),黑錫丹(見諸逆衝上。),靈砂丹(見嘔吐。),硃砂丹(削。)

白話文:

八珍散用於治療虛勞。牡蠣散則出自《三因》,可以治療各種虛弱不足,以及新病後的虛脫,津液不固,身體經常自汗,也能治療盜汗不止。

此方組成:黃耆、麻黃根、牡蠣(煅燒研磨,各等份)

《得效方》中,還有知母。另有一方,將上述三味藥各取一兩,再加白朮(半兩),甘草(二錢半)。
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盞半,加入小麥一百粒,煎煮至八分,不拘時服用。

茸朱丹用於治療頭痛,黑錫丹用於治療諸逆衝上,靈砂丹用於治療嘔吐,硃砂丹(削成薄片)則另有其功用。

大補黃耆湯(《魏氏》)

黃耆(蜜炙),防風,山茱萸肉,當歸,白朮(炒),肉桂,川芎,炙甘草,五味子,人參(各一兩),白茯苓(一兩半),熟地(二兩),肉蓯蓉(酒浸,三兩)

每服五錢,水二盅,姜三片、棗二枚,煎八分,不拘時溫服。

實表散(《澹寮》),治感冒,腠理不密,自汗。

附子(炮),肉蓯蓉(酒炙),細辛,五味子(各一兩)

上㕮咀,以黃耆建中湯相停和合勻,依本方薑、棗加炒浮小麥煎,不三四服安。

白話文:

大補黃耆湯是魏氏醫書記載的方劑,由黃耆、防風、山茱萸肉、當歸、白朮、肉桂、川芎、炙甘草、五味子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熟地、肉蓯蓉等藥材組成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實表散則是澹寮醫書記載的治感冒方劑,由附子、肉蓯蓉、細辛、五味子等藥材組成,與黃耆建中湯合用,加入薑、棗、炒浮小麥煎服,三四服即可見效。

黃耆湯(《濟生》),治喜怒驚恐,房室虛勞,致陰陽偏虛,或發厥自汗,或盜汗不止。

黃耆(去蘆,蜜水炙,一兩半),白茯苓(去皮),熟地黃(酒蒸),肉桂(不見火),天門冬(去心),麻黃根,龍骨(各一兩),五味子,小麥(炒),防風(去蘆),當歸(去蘆,酒浸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
上銼散,每服四錢,生薑五片煎,不拘時候。

發厥自汗加熟附子,發熱自汗加石斛。未效,或多吃麵食則安。

白話文:

黃耆湯(《濟生》)

此方用於治療因喜怒驚恐、房室勞損導致陰陽失調,出現以下症狀者:

  • 發厥自汗(突然昏厥並伴隨出汗)
  • 盜汗不止(夜間出汗不止)

藥物組成:

  • 黃耆(去除蘆頭,用蜜水炙,1.5兩)
  • 白茯苓(去皮)
  • 熟地黃(酒蒸)
  • 肉桂(不可見火)
  • 天門冬(去心)
  • 麻黃根
  • 龍骨(各1兩)
  • 五味子
  • 小麥(炒)
  • 防風(去蘆)
  • 當歸(去蘆,酒浸)
  • 甘草(炙,各0.5兩)

用法用量:
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4錢,用生薑5片煎服,不拘時辰。

加減用法:

  • 發厥自汗者,加熟附子。
  • 發熱自汗者,加石斛。
  • 若療效不佳,或患者食用麵食後症狀緩解,則可適當調整藥物或飲食。

撫芎湯(《澹寮》),治自汗頭眩,痰逆噁心。

撫芎,白朮(略炒去油),橘紅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銼散,每服四錢,生薑七片煎,溫服。

止自汗方

用川鬱金研細末,臨臥以唾津調敷乳上。

止汗溫粉

川芎,白芷,藁本(各一兩),米粉(三兩)

上為末,每用綿包裹,撲於身上。

止汗紅粉

麻黃根,牡蠣(煅。各一兩),赤石脂,龍骨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《澹寮》中的撫芎湯用於治療自汗頭眩、痰逆噁心。藥方包括撫芎、白朮(略炒去油)、橘紅(各一兩)和甘草(炙,半兩),將藥材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以生薑七片煎湯,溫服。另外,可以用川鬱金研細末,睡前用唾液調和後敷於乳房上止汗;也可以用川芎、白芷、藁本(各一兩)和米粉(三兩)研成粉末,用棉布包裹,撲灑於身上止汗;或者用麻黃根、牡蠣(煅,各一兩)、赤石脂和龍骨(各半兩)製成紅粉止汗。

上為末,以絹袋盛貯,如撲粉用之。

止汗粉

麻黃根,牡蠣粉,敗扇灰,栝蔞(以上各三兩),白朮(二兩),米粉(三升)

上為末,和攪令勻,以生絹袋盛,用粉身體,日三兩度。忌桃、李、雀肉。仍灸大椎五六百炷,日灸二七五七,任心灸亦得,汗即漸止。

加腦子收陽粉,治一切虛汗、盜汗、自汗及漏風等證汗泄不禁,服諸藥不能止者。

麻黃根,藁本,白芷,牡蠣(煅),龍骨(以上各半兩),米粉(二兩),腦子(半錢)

白話文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裝入絹袋中,如同撲粉般使用。

止汗粉的製作方法是:將麻黃根、牡蠣粉、敗扇灰、栝蔞(各三兩)、白朮(二兩)、米粉(三升)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裝入生絹袋中,用粉塗抹身體,每天使用三次。忌食桃、李、雀肉。同時用艾灸大椎穴五百至六百壯,每天灸兩到七次,也可以灸任脈上的心俞穴,這樣汗就會逐漸停止。

如果要治療一切虛汗、盜汗、自汗及漏風等症狀引起的汗泄不止,服用其他藥物無法止汗,可以用加腦子收陽粉治療。

加腦子收陽粉的製作方法是:將麻黃根、藁本、白芷、牡蠣(煅)、龍骨(各半兩)、米粉(二兩)、腦子(半錢)研磨成粉末。

上為細末,研勻,以紗帛包裹,於汗處撲敷之,汗止為度。

黃耆湯

綿黃耆,陳皮(去白。各一兩半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用大麻仁一合爛研,以水投,取漿一盞,濾去滓,於銀石器內煎,候有乳起,即入白蜜一大匙,再煎令沸,調藥末空心服。治高年老人大便秘澀甚者,兩服愈。

三拗湯(見咳嗽。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均匀混合,用紗布包裹,敷在出汗的地方,直到汗止為止。

黃耆湯

取綿黃耆和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,各一兩半)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大麻仁一合研磨成糊狀,加水,取一盞藥汁,過濾掉藥渣,在銀或石製容器中煎煮,待藥汁出現泡沫,加入白蜜一大匙,繼續煎煮至沸騰,調入藥末空腹服用。適用於老年人便秘嚴重者,服用兩次即可痊癒。

三拗湯(見咳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