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五冊 (12)
第五冊 (12)
1. 循衣撮空
生地黃黃連湯
川芎,生地黃,當歸(各七錢),赤芍藥,梔子,黃芩,黃連(各三錢),防風(一兩)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,取清飲,無時,徐徐與之。若脈實者,加大黃下之。
大抵此證,非大實即大虛,當審其因,察其脈,參其證,而分若黑白矣。實而便秘,大承氣瀉之;虛而便滑,獨參湯補之;厥逆者,加附子。婁全善云:嘗治循衣摸床者數人,皆用大補氣血之劑。惟一人兼瞤振脈代,遂於補劑中略加桂二分,振亦止,脈和而愈。
白話文:
生地黃黃連湯
藥方組成:
- 川芎、生地黃、當歸(各七錢)
- 赤芍藥、梔子、黃芩、黃連(各三錢)
- 防風(一兩)
用法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取三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,去渣取清液服用。無固定時間,可根據病況隨時服用。若患者脈象實者,可加入大黃。
藥理分析:
此方治療的病症,多為虛實夾雜,需要根據病因、脈象、症狀等綜合判斷。
- 若患者實證表現為便秘,則可服用大承氣湯瀉下;
- 若患者虛證表現為大便稀薄,則可服用獨參湯補益;
- 若患者出現厥逆症狀,則可加入附子。
臨床應用:
醫家婁全善曾治療多位患有循衣摸床症的病人,皆以補氣血之劑治療。但其中一位病人同時伴有瞤振脈代,因此在補劑中加入桂枝二分,瞤振症狀也隨之消失,脈象恢復正常而痊癒。
2. 喜笑不休
黃連解毒湯(見發熱。)
治喜笑欲死者。針列缺二穴,在手大指後臂上三寸,及大陵二穴,在掌後橫紋中,針三分。
治喜死,四肢冷,氣絕色不變者。刺陽池穴,用口溫針,勿令針入三分,徐徐出針,以手捫其穴,即復甦也。
白話文:
黃連解毒湯(見發熱。)
治喜笑欲死者。
針刺列缺穴兩個,位於手大拇指後臂上三寸處,以及大陵穴兩個,位於手掌後橫紋正中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治喜死,四肢冷,氣絕色不變者。
刺陽池穴,使用口溫針,注意不要刺入三分,慢慢地拔出針,用手摸摸穴位,病人就會恢復意識。
3. 善太息
半夏湯,治膽腑實熱,精神恍惚,寒濕泄瀉,或寢汗憎風,善太息。
半夏(一錢五分),黃芩,遠志(各一錢),生地黃(二錢),秫米(一合),酸棗仁(三錢,炒),宿姜(一錢五分)
上長流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半夏湯適用於治療膽腑實熱、精神恍惚、寒濕泄瀉、或夜間出汗怕風、常嘆氣等症狀。配方包括半夏一錢五分、黃芩一錢、遠志一錢、生地黃二錢、秫米一合、酸棗仁三錢(炒)、宿姜一錢五分,以上藥材用長流水煎煮服用。
4. 驚
五飲湯(見痰飲。)
溫膽湯(《三因》),治心膽虛怯,觸事易驚,或夢寐不祥,遂致心驚膽懾,氣鬱生涎,涎與氣搏,變生諸證,或短氣悸乏,或復自汗。
半夏(湯洗),枳實,竹茹(各一兩),橘皮(一兩半,去白),甘草(炙。四錢),白茯苓(七錢)
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棗一枚,煎七分,食前熱服。
白話文:
五飲湯(見痰飲)
溫膽湯(出自《三因方》)
此方用於治療心膽虛怯,容易受到驚嚇,或做噩夢,導致心驚膽顫,氣機鬱結,產生津液,津液與氣機交搏,導致各種症狀。例如:呼吸短促、心悸乏力、自汗等。
方劑組成:
- 半夏(湯洗,一兩)
- 枳實(一兩)
- 竹茹(一兩)
- 橘皮(一兩半,去白)
- 甘草(炙,四錢)
- 白茯苓(七錢)
服法:
每次取藥四錢,用水一盞半(約300毫升),生薑七片,大棗一枚,煎煮至藥液剩七分,飯前趁熱服用。
十四友丸,補諸虛不足,益血,收斂心氣。治怔忡不寧,精神昏憒,睡臥不安。
柏子仁(另研),遠志(湯浸,去心,酒灑蒸),酸棗仁(炒香),紫石英(明亮者),干熟地,當歸(洗),白茯苓(去皮),茯神(去木),人參(去蘆),黃耆(蜜炙),阿膠(蛤粉炒),肉桂(去粗皮,各一兩),龍齒(二兩),辰砂(別研,二錢半)
白話文:
十四友丸,能補虛、益血、收斂心氣。主治心神不寧、精神恍惚、睡覺不安等症狀。
配方:
- 柏子仁(另研磨)
- 遠志(用湯水浸泡,去心,用酒灑後蒸)
- 酸棗仁(炒香)
- 紫石英(選擇明亮的)
- 干熟地(切片)
- 當歸(洗淨)
- 白茯苓(去皮)
- 茯神(去木頭部分)
- 人參(去蘆頭)
- 黃耆(蜜炙)
- 阿膠(用蛤粉炒)
- 肉桂(去粗皮)
- 龍齒(二兩)
- 辰砂(另研磨,二錢半)
各藥材各取一兩,龍齒二兩,辰砂二錢半。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食後棗湯送下。
平補鎮心丹(《和濟》),治心血不足,時或怔忡,夜多異夢,如墮崖谷。常服安心腎,益榮衛。
酸棗仁(去皮,炒,二錢半),車前子(去土),白茯苓(去皮),麥門冬(去心),五味子(去枝梗),茯神(去木),肉桂(去皮,不見火。各一兩二錢半),龍齒,熟地黃(酒浸,蒸),天門冬(去心),遠志(去心,甘草水煮),山藥(薑汁製。各一兩半),人參(去蘆),硃砂(細研為衣。各半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末,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,飯後用大棗湯送服。此方名為平補鎮心丹,出自《和濟》,主治心血不足,心神不安,夜裡做噩夢,感覺像墜入深淵,服用後可安神養心、補益氣血。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湯、溫酒任下。
又,平補鎮心丹,治證同前。
熟乾地黃,生乾地黃,乾山藥,天門冬,麥門冬(去心),柏子仁,茯神(各四兩,一方七兩),辰砂(別研,為衣),苦梗(炒。各三兩),遠志(去心,甘草煮三四沸,七兩),石菖蒲(節密者,十六兩),當歸(去蘆,六兩),龍骨(一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飲吞下,溫酒亦得,漸加至五十丸,宜常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或溫酒送服。
另外,鎮心丹也能治療相同症狀。
將熟地黃、生地黃、乾山藥、天門冬、麥門冬(去心)、柏子仁、茯神(各四兩,一方七兩)、辰砂(研磨成粉末,作為藥丸外衣)、苦梗(炒過)、遠志(去心,用甘草煮沸三次,七兩)、石菖蒲(選擇節密者,十六兩)、當歸(去蘆,六兩)、龍骨(一兩)等藥材,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吞服,溫酒亦可,逐漸增加至五十丸,宜長期服用。
遠志丸,治因事有所大驚,夢寐不祥,登高涉險,神魂不安,心志恐怯。
遠志(去心,薑汁淹),石菖蒲(各五錢),茯神(去皮木),茯苓,人參,龍齒(各一兩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辰砂為衣。每服七十丸,食後臨臥熟水下。
妙香散(見狂。)
琥珀養心丹,治心血虛,驚悸,夜臥不寧,或怔忡心跳者。
琥珀(另研,二錢),龍齒(煅,另研,一兩),遠志(黑豆、甘草同煮,去骨),石菖蒲,茯神,人參酸棗仁(炒。各五錢),當歸,生地黃(各七錢),黃連(三錢),柏子仁(五錢),硃砂(另研,三錢),牛黃(另研,一錢)
白話文:
遠志丸,用於治療因驚嚇導致夢境不祥、上高下低心神不安、膽小怕事等症狀。
藥方:遠志(去掉心,用薑汁浸泡)、石菖蒲(各五錢)、茯神(去掉外皮)、茯苓、人參、龍齒(各一兩)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劑,大小如桐子。用硃砂作為藥丸的外衣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飯後臨睡前用溫水送服。
妙香散,見狂病方。
琥珀養心丹,用於治療心血不足,心悸、夜不安眠、心慌心跳等症狀。
藥方:琥珀(單獨研磨,二錢)、龍齒(煅燒後單獨研磨,一兩)、遠志(與黑豆、甘草一起煮,去骨)、石菖蒲、茯神、人參、酸棗仁(炒熟,各五錢)、當歸、生地黃(各七錢)、黃連(三錢)、柏子仁(五錢)、硃砂(單獨研磨,三錢)、牛黃(單獨研磨,一錢)
上為細末,將牛黃、硃砂、琥珀、龍齒研極細,以豬心血丸,如黍米大,金箔為衣。每服五十丸,燈芯湯送下。
定志丸,治心氣不足,驚悸恐怯。
菖蒲(炒),遠志(去心,各二兩),茯神,人參(各三兩)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五十丸,米湯下。一方,去茯神,名開心散,服二錢匕,不時。
寧志丸,治心虛血少,多驚。
白話文:
將牛黃、硃砂、琥珀、龍齒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豬心血丸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,再用金箔包裹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燈芯湯送服。這種藥方叫做定志丸,主要用於治療心氣不足,導致的驚悸恐怯。
另一種方子,用菖蒲(炒)、遠志(去心)、茯神、人參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,再用硃砂包裹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如果去掉茯神,就叫做開心散,每次服用二錢匕,不限時間。
寧志丸則是用來治療心虛血少,導致的多驚。
人參(去蘆),茯神(去木),白茯苓(去皮),柏子仁,遠志(酒浸,去心,焙),酸棗仁(酒浸,去殼,微炒),當歸,琥珀(以上各半兩),石菖蒲,硃砂(另研),乳香(各二錢半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後用棗湯送下。
人參遠志丸,治心氣不安,驚悸恍惚。
人參(去蘆),遠志(去心),酸棗仁(炒),黃耆(以上各半兩),桔梗(去蘆),官桂(去皮),丹砂(各二錢半),天門冬(去心),白茯苓(去皮),菖蒲(各七錢半)
白話文:
將人參、茯神、白茯苓、柏子仁、遠志、酸棗仁、當歸、琥珀各取半兩,石菖蒲、硃砂、乳香各取二錢半,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紅棗湯送服。此方名為人參遠志丸,可治療心氣不安、驚悸恍惚。
另取人參、遠志、酸棗仁(炒)、黃耆各半兩,桔梗(去蘆)、官桂(去皮)、丹砂各二錢半,天門冬(去心)、白茯苓(去皮)、菖蒲各七錢半,作為藥材備用。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遠米湯下。
真珠母丸(《本事》),治肝經因虛,內受風邪,臥則寬散而不收,若驚悸狀。
珠母(研細,七錢五分),當歸,熟地黃(各一兩半),人參,酸棗仁,柏子仁,犀角,茯苓(各一兩),沉香,龍齒(各半錢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辰砂為衣。每服四五十丸,金銀薄荷湯下,日午後臥時服。
獨活湯
獨活,羌活,防風,人參,前胡,細辛,半夏曲,五味子,沙參,白茯苓,酸棗仁(炒),甘草(各一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蜜做成丸藥,大小像桐子一樣,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
真珠母丸,主治肝經虛弱,內受風邪,平躺時身體散開而不收斂,表現為驚悸等症狀。
將珠母研磨成細粉(七錢五分),當歸、熟地黃(各一兩半)、人參、酸棗仁、柏子仁、犀角、茯苓(各一兩)、沉香、龍齒(各半錢)混合在一起。
將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蜜做成丸藥,大小像桐子一樣,用辰砂包裹。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用金銀薄荷湯送服,每天下午睡覺時服用。
獨活湯
獨活、羌活、防風、人參、前胡、細辛、半夏曲、五味子、沙參、白茯苓、酸棗仁(炒)、甘草(各一兩)混合在一起。
上為粗末,每服四大錢,水一盞半,姜三片,烏梅半個,同煎至七分,去渣,不拘時服。
紹興癸丑,予待次四明,有董生者,患神氣不寧,每臥則魂飛揚,覺身在床,而神魂離體,驚悸多魘,通夕無寐,更醫不效。予為診視,詢之曰:醫作何病治?董曰:眾皆以為心病。予曰:以脈言之,肝經受邪,非心病也。肝氣因虛,邪氣襲之,肝藏魂者也,遊魂為變。平人肝不受邪,臥則魂歸於肝,神靜而得寐。
今肝有邪,魂不得歸,是以臥則魂飛揚若離體也。肝主怒,故小怒則劇。董欣然曰:前此未之聞,雖未服藥,已覺沉疴去體矣,原求治之。予曰:公且持此說,與眾醫議所治之方,而徐質之。閱旬日復至云:醫遍議古今方,無與病相對者,故予處此二方以贈,服一月而病悉除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四大錢,用水一盞半,加入三片薑和半個烏梅,一起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,不拘時間服用。
紹興癸丑年,我住在四明,遇到一位名叫董生的病人,他患了神氣不寧的病症,每次睡覺時,魂魄就飄飄蕩蕩,感覺身體躺在床上,而神魂卻離開了身體,驚悸多夢,整夜睡不着,找過很多醫生都沒有效果。我診視了他,問他:「醫生怎麼給你治病的?」董生說:「大家都認為是心病。」我說:「根據脈象來看,是肝經受到邪氣入侵,不是心病。肝氣虛弱,邪氣趁虛而入,肝藏魂魄,游魂失控就會導致這種病症。正常人肝臟不受邪氣侵犯,睡覺時魂魄就會歸於肝臟,神志安定而能入睡。
現在肝臟有邪氣,魂魄無法歸位,所以睡覺時魂魄就飄飄蕩蕩,好像離開了身體。肝主怒,所以稍微生氣就會加重病情。」董生高興地說:「以前從未聽說過這種說法,雖然還沒有服藥,但已經感覺到久病離體了,懇求您為我治療。」我說:「你暫且拿着這個說法,與其他醫生討論治療方案,再慢慢驗證。十天后,董生再次來到,說:「我遍查古今醫書,沒有找到與我的病症相符的方子,所以您給了我這兩個方子,服藥一個月後,病症全部消失了。」
此方用真珠母為君,龍齒佐之,真珠母入肝經為第一,龍齒與肝同類也。龍齒、虎睛,今人例以為鎮心藥,殊不知龍齒安魂,虎睛定魄,各言其類也。蓋東方蒼龍木也,屬肝而藏魂;西方白虎金也,屬肺而藏魄。龍能變化,故魂遊而不定,虎能專靜,故魄止而有守。予謂治魄不寧者,宜以虎睛,治魂飛揚者,宜以龍齒。
萬物有成理而不失,在夫人達之而已。
羌活勝濕湯(見腰痛。),壽星丸(見癇。),控涎丹(見行痹。),黃連安神丸(見虛煩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以真珠母為主要藥材,龍齒作為輔助藥材。真珠母入肝經,功效最佳,而龍齒與肝經也有密切的關係。
現在很多人將龍齒、虎睛視為鎮心藥,卻不知道龍齒安撫魂魄,虎睛安定精神,兩者各有其作用。
因為東方屬木,对应青龙,与肝经相连,藏魂;西方屬金,对应白虎,与肺经相连,藏魄。龍能變化多端,因此魂魄容易游走不定;虎性沉靜,因此魄能安定守住。因此,我認為治療魄不寧的症狀,應該使用虎睛;治療魂飛揚的症狀,應該使用龍齒。
萬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道理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理解和运用它。
羌活勝濕湯(见腰痛),寿星丸(见癇),控涎丹(见行痹),黃連安神丸(见虛煩)。
寒水石散(《三因》),治因驚心氣不行,鬱而生涎,涎結為飲,遂成大疾,松悸隕穫不自勝持。少遇驚則發,尤宜服之。但中寒者不可服。
寒水石(煅),滑石(水飛。各一兩),生甘草(二錢半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熱則新汲水下,寒則薑、棗湯下。加龍膽少許尤佳。
加味四七湯(《得效》),治心氣鬱滯,豁痰散驚。
半夏(薑製,二錢半),厚朴(薑製炒),茯苓(去皮。各一錢半),紫蘇葉,茯神(去皮。各一錢),遠志(去心),石菖蒲,甘草(各半錢),水二盅,姜三片,紅棗一枚,煎一盅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寒水石散,用於治療因驚嚇導致心氣運行不暢,鬱結而產生涎液,涎液凝聚成飲,進而發展成大病,患者心悸、神志不清,無法控制自己。稍微遇到驚嚇就會發病,尤其適合服用此方。但體寒者不宜服用。
方劑組成:寒水石(煅燒)、滑石(水飛,各一兩)、生甘草(二錢半)。
製法: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。
用法:每次服用二錢,熱症用新汲取的水送服,寒症用生薑、紅棗湯送服。加入少量龍膽效果更佳。
加味四七湯,用於治療心氣鬱滯,化痰散驚。
方劑組成:半夏(薑製,二錢半)、厚朴(薑製炒)、茯苓(去皮,各一錢半)、紫蘇葉、茯神(去皮,各一錢)、遠志(去心)、石菖蒲、甘草(各半錢)。
製法:用兩盅水,加入三片生薑、一枚紅棗,煎煮至一盅,不拘時間服用。
十味溫膽湯,治證見前溫膽湯下。兼治四肢浮腫,飲食無味,心虛煩悶,坐臥不安。
半夏(湯泡),枳實(麩炒),陳皮(去白,各二錢),白茯苓(去皮,一錢半),酸棗仁(炒),遠志(去心,甘草汁煮),五味子,熟地黃(酒洗,焙),人參(去蘆。各一錢),粉草(炙,半錢)
水二盅,生薑五片,紅棗一枚,煎一盅,不時服。
養心湯,治心虛血少,驚惕不寧。
黃耆(炙),茯神(去木),白茯苓(去皮),半夏曲,當歸,川芎(各一錢半),遠志(去心,薑汁淹,焙),酸棗仁(去皮,隔紙炒香),辣桂,柏子仁,五味子,人參(各一錢),甘草(炙,半錢)
白話文:
十味溫膽湯
治證: 此方適用於症狀與溫膽湯相同,但同時伴有四肢浮腫、飲食無味、心虛煩悶、坐臥不安者。
藥材:
- 半夏(用湯水浸泡)
- 枳實(用麩炒)
- 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,各二錢)
- 白茯苓(去除外皮,一錢半)
- 酸棗仁(炒)
- 遠志(去除心,用甘草汁煮)
- 五味子
- 熟地黃(用酒洗淨,烘乾)
- 人參(去除蘆頭,各一錢)
- 粉草(用火炙烤,半錢)
用法:
- 水二盅(約四碗),生薑五片,紅棗一枚,一起煎煮成一盅(約兩碗),不時服用。
養心湯
治證: 此方適用於心虛血少、驚惕不寧者。
藥材:
- 黃耆(用火炙烤)
- 茯神(去除木心)
- 白茯苓(去除外皮)
- 半夏曲
- 當歸
- 川芎(各一錢半)
- 遠志(去除心,用薑汁浸泡後烘乾)
- 酸棗仁(去除外皮,隔著紙用火炒香)
- 辣桂
- 柏子仁
- 五味子
- 人參(各一錢)
- 甘草(用火炙烤,半錢)
水二盅,生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一盅,食前服。加檳榔、赤茯苓,治停水怔悸。
附方
茯神散,治風驚,心神不定,常多恐怖。
茯神(去木),生乾地黃,人參(去蘆),石菖蒲,沙參(去心,各一兩),天門冬(去心,一兩半),甘草(炙),遠志(去心),犀角屑(各半兩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中盞,入赤小豆二十粒,同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候。
人參散,治風驚,悶亂恍惚。
白話文:
用兩盅水,加入五片生薑和兩枚紅棗,煎煮至一盅,飯前服用。如果想治療停水怔悸,可以加入檳榔和赤茯苓。
另有兩個方子:
茯神散用於治療風驚、心神不寧、經常感到恐懼。將茯神(去除木心)、生乾地黃、人參(去除蘆頭)、石菖蒲、沙參(去除心,各一兩)、天門冬(去除心,一兩半)、甘草(炙)、遠志(去除心)、犀角屑(各半兩)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中盞水,加入二十粒赤小豆,一同煎煮至七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間。
人參散用於治療風驚、胸悶、心神恍惚。
人參(去蘆),甘草(炙),龍齒(各二兩),犀角屑,生乾地黃,白茯苓(去皮。各一兩),麥門冬(去心,一兩半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中盞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金箔散,治風驚,手足顫掉,神昏錯亂。
金箔,銀箔(各五十片),鐵粉(二兩,另研),人參(去蘆),琥珀(另研),酸棗仁,犀角屑(各一兩),龍齒(另研),茯神(去木),麥門冬(去心,各一兩半),防風(去蘆),葳蕤,玄參(去蘆),露蜂房(各七錢半),牛黃(半兩,另研)
白話文:
人參(去掉鬚根),甘草(用火炙烤),龍齒(各取二兩),犀角屑,生乾地黃,白茯苓(去掉外皮,各取一兩),麥門冬(去掉心,取一兩半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中盞煎煮,煎至七分,去除藥渣,溫熱服下,不拘時間服用。
金箔散,用於治療風驚,手腳顫抖,神志昏迷,神經錯亂。
金箔,銀箔(各取五十片),鐵粉(另行研磨,取二兩),人參(去掉鬚根),琥珀(另行研磨),酸棗仁,犀角屑(各取一兩),龍齒(另行研磨),茯神(去掉木質部分),麥門冬(去掉心,各取一兩半),防風(去掉鬚根),葳蕤,玄參(去掉鬚根),露蜂房(各取七錢半),牛黃(半兩,另行研磨)。
上為細末,入牛黃、金銀箔,更研令勻,每服一錢,薄荷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鐵粉散,治風驚。
鐵粉(研),光明砂(水飛),鉛霜(研),天竺黃(研。各一兩)
上細研如粉,每服半錢,不拘時,竹瀝調下。
鐵精丸,治驚風恍惚,寢寐不安。
鐵精(另研),龍齒(研),犀角屑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去蘆),茯神(去木),防風(去蘆,各一兩),石菖蒲,遠志(各七錢半,去心),生乾地黃(一兩半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牛黃和金銀箔,再充分研磨均勻,每次服用一錢,用薄荷酒調服,不限時間。
鐵粉散可以用來治療風驚。
將鐵粉、光明砂、鉛霜、天竺黃分別研磨成粉末,各取一兩。
將上述藥粉細細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,不限時間,用竹瀝調服。
鐵精丸可以用來治療驚風恍惚、睡眠不安。
將鐵精、龍齒、犀角屑、麥門冬(去心)、人參(去蘆)、茯神(去木)、防風(去蘆,各取一兩)、石菖蒲、遠志(各取七錢半,去心)、生乾地黃(取一兩半)分別研磨。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三二百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不拘時,粥飲送下。
菖蒲丸,治同前。
石菖蒲,遠志(去心),鐵粉(研),硃砂(各一兩,水飛),金箔(五十片),羚羊角屑(七錢半),防風(去蘆,七錢),白茯苓(去皮),人參(去蘆。各一兩半)
上為細末,入研令勻,煉蜜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粥湯下,不拘時。
茯神丸,治心臟風虛,驚悸心忡,常多健忘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蜂蜜攪拌揉搓三百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不限時間,用粥或湯送服。
菖蒲丸,功效同前。
藥材包括石菖蒲、遠志(去心)、鐵粉(研磨)、硃砂(各一兩,水飛)、金箔(五十片)、羚羊角屑(七錢半)、防風(去蘆,七錢)、白茯苓(去皮)、人參(去蘆,各一兩半)。
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加入蜂蜜揉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粥或湯送服,不限時間。
茯神丸,用於治療心臟虛弱、心悸不安、容易健忘等症狀。
茯神(去木蘆),人參(去蘆),麥門冬(去心),熟乾地黃,黃芩,薏苡仁,柏子仁,犀角屑(各一兩),龍齒(研),雲母粉(各一兩半),防風(去蘆),黃耆(各七錢半)
上為細末,入研令勻,煉蜜和搗二三百下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溫粥飲下,無時。
人參丸,治心臟風虛,驚悸心忡,或因憂慮之後,時有恍惚,心神不安。
人參(去蘆),熟乾地黃,龍齒(各一兩,研),茯神(去木,一兩半),白朮(去蘆),甘草(炙),麥門冬(去心。各半兩),防風(去蘆,七錢半),金箔,銀箔(各五十片)
上為細末,入研令勻,煉蜜和搗二三百下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不拘時,粥飲送下。
白話文:
茯神丸方
組成:
- 茯苓(去木蘆):一兩
- 人參(去蘆):一兩
- 麥門冬(去心):一兩
- 熟乾地黃:一兩
- 黃芩:一兩
- 薏苡仁:一兩
- 柏子仁:一兩
- 犀角屑:一兩
- 龍齒(研):一兩半
- 雲母粉:一兩半
- 防風(去蘆):七錢半
- 黃耆:七錢半
製法:
以上藥材研為細末,混合均勻後,用煉蜜調和,反覆搗二三百下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。
用法:
每次服用二十丸,溫粥送服,不限時間。
主治:
心臟風虛,驚悸心忡,或因憂慮之後,時有恍惚,心神不安。
人參丸方
組成:
- 人參(去蘆):一兩
- 熟乾地黃:一兩
- 龍齒(研):一兩
- 茯苓(去木,去蘆):一兩半
- 白朮(去蘆):半兩
- 甘草(炙):半兩
- 麥門冬(去心):半兩
- 防風(去蘆):七錢半
- 金箔:五十片
- 銀箔:五十片
註解:
- 木蘆:茯苓的木質部分。
- 蘆:人參、白朮、防風等藥材的莖根部分。
- 心:麥門冬的硬心。
- 研:研磨成粉末。
- 煉蜜:用火煮過的蜂蜜。
- 梧子:梧桐樹的果實,大小如彈珠。
- 錢:古代重量單位,一兩等於十錢。
- 箔:金、銀製成的薄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