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2)
第二冊 (2)
1. 氣
秘傳降氣湯,治男子婦人上熱下虛,飲食過度,致傷脾胃,酒色無節,耗損腎元,水火交攻,陰陽關隔,遂使氣不升降。上熱則頭目昏眩,痰實嘔逆,胸膈不快,咽喉乾燥,飲食無味。下弱則腰腳無力,大便秘澀,裡急後重,臍腹冷疼。若治以涼,則脾氣怯弱,腸鳴下利。治以溫,則上焦壅熱,口舌生瘡。及腳氣上攻,與久痢不瘥,宜先服此藥,卻以所主藥治之。氣壅耳聾,泛熱咽疼,亦效。
桑白皮(二兩,炒),枳殼(湯浸,去瓤,麩炒),柴胡(去毛蘆,洗),陳皮(炒黃色),甘草(炒,各一兩),五加皮(酒浸半日,炒黃),骨碎補(燎去毛,銼,炒),地骨皮(炒黃),桔梗(炒黃),草果(去皮膜,淨洗,炒黃),訶子(炮,取肉),半夏(生薑自然汁和成餅,再碎炒,以上各半兩)
上銼散,和勻,以碗盛,飯甑上蒸一伏時,傾出攤令冷收之,每服二錢,紫蘇三葉,生薑三片,水一盞,同煎七分,食後通口服。痰咳加半夏曲,心肺虛每料加人參、茯苓各一兩,上膈熱加北黃芩五錢,下部大段虛加少許炮附子煎,如使附子,多加生薑,婦人血虛加當歸一兩。
四磨湯(《劑生》),治七情傷感,上氣喘息,妨悶不食。
人參,檳榔,沉香,天台烏藥
上四味,各濃磨水,取七分,煎三五沸,放溫空心服,或下養正丹尤佳。
養正丹(《和劑》),治上盛下虛,氣不升降,元陽虧損,氣短身羸,及中風涎潮,不省人事,傷寒陰盛,自汗唇青,婦人血海久冷。
水銀,黑錫(去滓淨秤,與水銀結砂子),硫黃(研),硃砂(研細,各一兩)
上用黑盞一隻,火上熔黑鉛成汁,次下水銀,以柳條攪,次下硃砂,攪令不見星子,放下少時,方入硫黃末,急攪成汁和勻,如有焰以醋灑之,候冷取出,研極細,煮糯米糊丸,綠豆大。每三十丸,鹽湯、棗湯任下。
養氣丹(《和劑》),治諸虛百損,真陽不固,上實下虛,氣不升降,或喘或促,一切體弱氣虛之人,婦人血海冷備諸證。
禹餘糧(火煅醋淬七次,半斤,為末),代赭石(如上法,一斤),紫石英(火煅一次),赤石脂(火煅一次),磁石(火煅醋淬十次,各半斤)
以上五石,各以水再研,挹其清者,置之紙上,用竹篩盛,滴盡水,候乾,各用瓦瓶盛貯,以鹽水紙筋和泥固濟陰乾,以硬炭五十斤,分作五處,煅此五石末,以紙灰蓋之,火盡再煅,如此三次,埋地坑內兩日出火毒,再研細,入後藥:
附子(炮、二兩),肉蓯蓉(酒浸一宿,焙,一兩半),蘹香(炒),破故紙(酒炒),木香(不見火),肉桂肉豆蔻(麵裹煨),巴戟肉(鹽湯浸),丁香,沉香,山藥,當歸(酒浸一宿,焙乾),白茯苓,鹿茸(酥炙),遠志(去心),陽起石(煅,別研),鍾乳粉,乳香,沒藥(並另研),硃砂(或煅或蒸,或黃耆、當歸煮熟),五靈脂(主補虛,虛者須保胃氣。此品要精製淨去砂土,若過用令人膨飽傷胃。
白話文:
氣
秘傳降氣湯,這個方子是治療男性和女性上半身發熱,下半身虛弱的症狀。通常是因為飲食過量,損傷了脾胃,或是因為縱慾無度,耗損了腎的元氣。這樣一來,體內的水火之氣互相衝突,陰陽之氣無法順暢流通,導致氣機無法正常上升或下降。上半身發熱就會出現頭暈眼花、痰多想吐、胸悶不舒服、咽喉乾燥、吃東西沒味道等情況。下半身虛弱則會出現腰腿無力、大便乾結難解、肚子痛想拉卻拉不出來、肚臍周圍發冷疼痛等症狀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會使脾氣更加虛弱,導致腸鳴腹瀉;如果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又會使上焦更加壅塞,出現口舌生瘡的情況。還有像腳氣病向上攻竄,或是久治不癒的痢疾,都應該先服用這個藥方,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服用其他藥物。這個藥方對於氣機壅塞導致的耳聾、發熱咽喉痛也有效果。
這個藥方的組成是:桑白皮(炒過,80克)、枳殼(用湯浸泡後去瓤,再用麥麩炒過,40克)、柴胡(去除毛和蘆葦根,洗淨,40克)、陳皮(炒至黃色,40克)、甘草(炒過,40克)、五加皮(用酒浸泡半天後炒黃,20克)、骨碎補(用火燒去毛,切碎後炒過,20克)、地骨皮(炒至黃色,20克)、桔梗(炒至黃色,20克)、草果(去除皮膜,洗淨後炒至黃色,20克)、訶子(炮製後取肉,20克)、半夏(用生薑自然汁做成餅,再切碎炒過,20克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混合均勻,用碗盛裝,放在蒸鍋上蒸一個時辰,然後取出攤開放涼收好。每次服用6克,用紫蘇葉三片,生薑三片,加水一碗,煎至七分,飯後溫服。如果痰多咳嗽,可以加炒過的半夏曲;如果心肺虛弱,每份藥材可以加人參和茯苓各40克;如果上焦有熱,可以加北黃芩20克;如果下部虛弱嚴重,可以加少許炮製過的附子一起煎煮。如果使用附子,要多加些生薑。婦女如果血虛,可以加當歸40克。
四磨湯(出自《劑生方》),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情緒不佳而導致的氣喘、胸悶、吃不下飯等症狀。
這個方子的組成是:人參、檳榔、沉香、天台烏藥。
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濃汁,各取一部分混合,煎煮幾次後放溫,空腹服用,如果能配合服用養正丹效果更佳。
養正丹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這個方子是治療上實下虛、氣機不暢、元陽虧損、氣短體弱,以及中風痰多、不省人事、傷寒陰氣盛、自汗、嘴唇發青、婦女血海長期寒冷等症狀。
這個方子的組成是:水銀、黑錫(去除雜質,稱重後與水銀混合成砂子)、硫黃(研成粉)、硃砂(研成細粉,各40克)。
做法是:取一個黑色的瓷器,放在火上熔化黑鉛成汁,然後放入水銀,用柳條攪拌,接著放入硃砂,攪拌均勻至看不見顆粒,稍等片刻放入硫黃末,快速攪拌均勻,如果有火苗可以用醋澆滅。等冷卻後取出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煮好的糯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可以用鹽水或棗湯送服。
養氣丹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這個方子是治療各種虛損、真陽不固、上實下虛、氣機不暢、呼吸急促等一切體弱氣虛的人,以及婦女血海寒冷等各種症狀。
這個方子的組成是:禹餘糧(用火煅燒後用醋淬七次,250克,研成粉末)、代赭石(做法同上,500克)、紫石英(用火煅燒一次,250克)、赤石脂(用火煅燒一次,250克)、磁石(用火煅燒後用醋淬十次,250克)。
將以上五種礦石分別研磨成粉末,取其澄清的部分,放在紙上,用竹篩盛裝,滴乾水分,待乾燥後,分別放入瓦罐中儲存,用鹽水和紙筋泥封口陰乾,然後用50斤硬炭分成五處,煅燒這五種礦石的粉末,用紙灰覆蓋,待火熄滅後再煅燒,如此三次,埋在土坑中兩天以去除火毒,再次研磨成細粉,然後加入以下藥材:
附子(炮製過,80克)、肉蓯蓉(用酒浸泡一夜後烘乾,60克)、茴香(炒過,60克)、破故紙(用酒炒過,60克)、木香(不見火,60克)、肉桂、肉豆蔻(用麵裹著煨熟,60克)、巴戟天(用鹽水浸泡,60克)、丁香、沉香、山藥、當歸(用酒浸泡一夜後烘乾,60克)、白茯苓、鹿茸(用酥油炙過,60克)、遠志(去除芯,60克)、陽起石(煅燒後另外研磨,60克)、鍾乳粉、乳香、沒藥(另外研磨,60克)、硃砂(可以煅燒、蒸煮,也可以用黃耆或當歸煮熟,少量)、五靈脂(主要補虛,虛弱的人要注意保護胃氣。這個藥材要精製去除砂土,如果過量使用會導致腹脹傷胃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