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五冊 (10)
第五冊 (10)
1. 虛煩
梔子豉湯(仲景)
梔子(十四枚,擘),香豉(四合)
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,得二升半,納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後服。
竹葉石膏湯,治大病後,表裡俱虛,內無津液,煩渴心躁,及諸虛煩熱。(方見消癉。)
人參竹葉湯(《三因》),治汗下後,表裡虛煩,不可攻者。
竹葉(一握),人參,炙甘草(各二兩),製半夏(二兩半),石膏,麥門冬(去心。各五兩)
白話文:
梔子豉湯由梔子與香豉組成,先用四升水煮梔子至二升半,再加入香豉煮至一升半,去渣分兩服,溫服,若服後吐出則停服。大病後表裡俱虛,內無津液,煩渴心躁,或諸虛煩熱者,可服用竹葉石膏湯。汗下後表裡虛煩,不可攻者,可服用人參竹葉湯,由竹葉、人參、炙甘草、製半夏、石膏、麥門冬等藥材組成。
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粳米一撮,煎熟去滓,空心服。《劑生方》除石膏,加茯苓、小麥。
陳皮湯(《三因》),治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發之反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疼痛,目眩惡寒,食反嘔逆,谷不得入。
陳皮(一兩半,去白),甘草(炙,五錢),人參(二錢五分),竹茹(五錢)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姜三片,棗一枚,煎七分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陳皮湯主治氣滯於下焦,不能發汗,反而無汗,心中煩躁,骨節疼痛,頭昏眼花畏寒,飲食不消反胃,食慾不振。方劑以陳皮半兩半去白,甘草五錢炙用,人參二錢五分,竹茹五錢,共研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七分,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紅棗,於飯前服用。此方源自《三因》一書,與《劑生方》中的方劑相似,但去掉了石膏,並加入了茯苓和小麥。
淡竹茹湯(《三因》),治心虛煩悶,頭疼氣短,內熱不解,心中悶亂。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,煩悶欲絕。
麥門冬(去心),小麥(各二兩半),甘草(炙,一兩),人參,白茯苓(各一兩半),半夏(湯洗七次,二兩)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二盞,姜七片,棗三枚,淡竹茹一塊如指大,煎至七分,食前服。
硃砂安神丸(東垣),治心亂煩熱怔忡,心神顛倒,兀兀欲吐,胸中氣亂而熱,有似懊憹之狀。皆膈上血中伏熱,蒸蒸不安,宜用權法,以鎮陰火之浮行,以養上焦之元氣。用甘草之甘溫補之,當歸、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。黃連去心煩,除濕熱。硃砂納浮游之火,而安神明。
白話文:
《三因》中的淡竹茹湯用於治療心虛煩悶、頭疼氣短、內熱不退、心中悶亂等症狀,也適合產後心虛驚悸、煩悶欲絕的婦女。配方包括麥門冬(去心)、小麥(各二兩半)、甘草(炙,一兩)、人參、白茯苓(各一兩半)、半夏(湯洗七次,二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以兩盞水、七片薑、三枚棗和一塊如手指大小的淡竹茹,煎煮至七分,飯前服用。
東垣的硃砂安神丸則用於治療心亂煩熱、心神不寧、胸悶氣亂、似有懊惱之狀等症狀。這些症狀是由於膈上血中伏熱蒸騰不安所致,需要以甘草溫補脾胃,當歸、生地滋養陰血,黃連清心除熱,硃砂鎮壓浮熱安神。
硃砂(一錢,研,水飛),黃連(淨酒炒,一錢半),甘草(炙,五分),生地黃,當歸頭(各一錢)
上為極細末,蒸餅為丸,如黃米大。每服十丸,津下。
麥門冬湯(見喘。),妙香丸(見癇。),溫膽湯(見驚。),酸棗湯(見不得臥。),八珍湯,人參養榮湯(俱見虛勞。),滋腎丸(見小便不通。)
白話文:
取硃砂一錢,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清水漂洗;黃連一錢半,用酒炒至淨;甘草五分,炙過;生地黃、當歸頭各一錢。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蒸餅做成丸藥,大小如黃米粒。每次服用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
若出現喘息,可服用麥門冬湯;若出現抽搐,可服用妙香丸;若出現驚恐,可服用溫膽湯;若出現失眠,可服用酸棗湯;若出現虛勞,可服用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;若出現小便不通,可服用滋腎丸。
遠志湯,治心虛煩熱,夜臥不寧,及病後虛煩。
遠志(黑豆、甘草同煮,去骨),黃耆,當歸(酒洗),麥門冬(去心),酸棗仁(炒,研),石斛(各一錢半),人參(去蘆),茯神(去皮木。各七分),甘草(五分)
煩甚者,加竹葉、知母
水二盅,煎八分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遠志湯用於治療心虛煩熱、夜裡睡不安穩以及病後虛煩。藥材包括遠志(黑豆、甘草一起煮,去骨)、黃耆、當歸(用酒洗)、麥門冬(去心)、酸棗仁(炒過研磨)、石斛(各一錢半)、人參(去蘆)、茯神(去皮木。各七分)、甘草(五分)。煩躁嚴重者,可加竹葉、知母。取水二盅,煎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
五苓散(見消癉。),清心蓮子飲(見赤白濁。)
《劑生》小草湯,治虛勞憂思過度,遺精白濁,虛煩不安。
小草,黃耆(去蘆),當歸(去蘆,酒浸),麥門冬(去心),石斛(去根),酸棗仁(炒,研),人參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銼散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五片,煎服,不拘時。
地仙散,治大病後煩熱不安,一切虛煩熱。
白話文:
《劑生》中記載的小草湯,適用於因虛勞憂思過度導致的遺精白濁、虛煩不安。配方包括小草、黃耆(去蘆)、當歸(去蘆,酒浸)、麥門冬(去心)、石斛(去根)、酸棗仁(炒,研)、人參(各一兩)、甘草(炙,半兩)。將藥材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水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服用,不限時間。此外,地仙散則用於治療大病後煩熱不安、一切虛煩熱。
地骨皮(去木,二兩),防風(去蘆,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
上銼散,煎同上,
竹葉湯,治妊娠苦煩悶,名曰子煩。
防風,黃芩,麥門冬(各二兩),白茯苓(四兩)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二盞,竹葉十數片,煎七分,溫服。
竹茹湯,治妊娠煩躁,或胎不安。
淡竹茹(一兩)
水煎服。
益母丸
白話文:
地骨皮(去除木質部分,兩錢),防風(去除蘆頭,一錢),甘草(炙烤,半錢),將藥材研磨成粉,用上法煎服,治妊娠時苦悶煩躁,稱為子煩。
防風、黃芩、麥門冬(各兩錢),白茯苓(四錢),將藥材研磨成粉,每服四錢,水兩杯,加入竹葉十數片,煎煮至七分,溫服。治妊娠時煩躁,或胎兒不安。
淡竹茹(一錢),水煎服,治妊娠時煩躁不安。
知母(不以多少,炒)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人參煎湯化下。
紫蘇飲,治子懸腹痛,或臨產驚恐氣結,連日不下,或大小便不利。
當歸,甘草(炒),大腹皮(黑豆浸水泡),人參,川芎,橘皮,白芍藥(炒。各五分),紫蘇(一錢)
上薑、蔥,水煎服。
分氣飲,治脾胃虛弱,氣血不和,胸膈不利,或痰氣喘嗽,飲食少思。
白話文:
知母(不需炒到特定程度),研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人參煎湯送服。紫蘇飲可以治療小兒肚子疼痛,或者臨產時驚恐氣結導致難產,連日無法分娩,或大小便不通暢。藥方為當歸、甘草(炒)、大腹皮(黑豆浸水泡)、人參、川芎、橘皮、白芍藥(炒,各五分),紫蘇(一錢)。將藥材與薑、蔥一起用水煎服。分氣飲可以治療脾胃虛弱,氣血不和,胸膈不適,或痰氣喘嗽,飲食減少,沒有食慾。
陳皮,茯苓,半夏(薑汁炒黃色),桔梗(炒),大腹皮,紫蘇梗,枳殼(麩炒),白朮(炒),山梔(炒。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
上薑、棗,水煎服。
三物黃芩湯(仲景)
黃芩(一兩),苦參(二兩),乾地黃(四兩)
上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多吐下蟲。
竹皮大丸
白話文:
陳皮、茯苓、半夏(用薑汁炒至黃色)、桔梗(炒)、大腹皮、紫蘇梗、枳殼(麩炒)、白朮(炒)、山梔(炒,每味各一錢)、甘草(炙,五分),以上藥材與薑、棗一起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黃芩(一兩)、苦參(二兩)、乾地黃(四兩),以上藥材用八升水煮至二升,溫服一升,可治療多吐下蟲。
生竹茹,石膏(各五錢),桂枝(二錢半),甘草(一兩七錢半),白薇(二錢半)
上五味,末之,棗肉和丸,彈子大。以飲服一丸,日三夜二服。有熱者,倍白薇;煩喘者,加柏實二錢半。
人參當歸散
生乾地黃,人參,當歸,肉桂,麥門冬(去心。各一兩),白芍藥(二兩)
㕮咀,每服四錢,水二盞,先以粳米一合,淡竹葉十片煎,去米、葉,入藥並棗三枚煎,溫服。血熱甚者,加生地黃。
甘竹湯,治產後內虛,煩熱短氣。
白話文:
生竹茹、石膏各五錢,桂枝二錢半,甘草一兩七錢半,白薇二錢半,將以上五味磨成粉末,用棗肉和成彈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一丸,每日三次,夜間服二次。如果有發熱症狀,白薇的份量加倍;如果有煩躁喘息的症狀,加入柏實二錢半。
生乾地黃、人參、當歸、肉桂、麥門冬(去心)各一兩,白芍藥二兩,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二盞煎煮,先用粳米一合,淡竹葉十片煎煮,去米、葉後加入藥材和三枚棗子,溫服。如果血熱症狀嚴重,可加入生地黃。
甘竹湯用於治療產後體虛、煩熱短氣。
甘竹茹(一升),人參,茯苓,甘草(各一兩),黃芩(三兩)
上㕮咀,水六升,煮一升,分三服。
芍藥梔豉湯,治婦人產後虛煩,不得眠者。
芍藥,當歸,梔子(各五錢),香豉(半合)
上如前梔子豉湯修服。產後傷寒,便同下後變證。(按:此方雖云岐法,不若仲景酸棗湯穩當。)
白話文:
甘竹茹一升,人參、茯苓、甘草各一兩,黃芩三兩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六升水煮成一升,分三次服用。此方稱為芍藥梔豉湯,用於治療婦女產後虛煩、失眠。芍藥、當歸、梔子各五錢,香豉半合,用法與先前梔子豉湯相同。產後傷寒,或產後腹瀉轉變為其他症狀時,也可使用此方。不過,雖然此方出自岐伯,但不如仲景的酸棗湯安全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