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54)
第一冊 (54)
1. 瘧
以水八升,先煮蜀漆、麻黃,去上沫,得六升,納諸藥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若吐則勿更服。
五苓散(見消癉),神佑丸(見痰飲。),甘露飲即桂苓甘露飲(見霍亂。)
人參柴胡飲子(《事親》)
人參,柴胡,黃芩,甘草,大黃,當歸,芍藥(各等分)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
平胃散(見中食。),理中湯(見痞。),藿香正氣散(見中風。),不換金正氣散(見中寒。)
對金飲子(《和劑》),治寒熱瘧疾愈後調理脾胃。
橘紅(炒赤黃色,半斤),厚朴(薑製),蒼朮(制),甘草(炙。各二兩)
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服。一方,加草果,倍用蒼朮,名草果平胃散。
五積散(見中寒。)
人參養胃腸(《和劑》),加桂,治感寒發瘧。
草果,茯苓,人參(去蘆。各半兩),甘草(炙,七錢),橘紅(七錢半),厚朴(去粗皮,薑製),蒼朮(湯洗,炒),半夏(湯洗。各一兩),藿香(洗去土,五錢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七片,烏梅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熱服。(脈弱無力,或寒多者,加乾薑、附子。如脈洪有力,熱多者,加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。樸、蒼、藿香發散也,半、果、茯、橘劫痰也,人參惟虛人最宜。)
姜附湯,附子理中湯(並見中寒。),香薷飲(見傷暑。),縮脾飲(見中暑。),消暑丸(見傷暑。),竹葉石膏湯(見消癉。),除濕湯(見中濕。),朮附湯(見心痛。)
四獸湯(《簡易》),治食瘧諸瘧,和胃消痰。
半夏(制),人參,茯苓,白朮,橘紅,草果,生薑,烏梅,大棗(各等分),甘草(炙,減半)
上以鹽少許淹食頃,濕紙厚裹,慢火煨香熟。每服四錢,水一碗煎,半溫服。
紅丸子(見傷食。)
治瘴木香丸(《直指》)
牽牛(一斤,淘去浮者,焙,搗取末四兩,別頓),雞心檳榔,陳橘紅(各二兩),青木香,人參熟附子,厚朴(制),官桂(去粗皮),京三稜,羌活,獨活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川芎,川大黃(銼,焙),芍藥(各半兩),肉豆蔻(六個)
上為末,瓷器密收,臨用秤牽牛末一兩,諸藥末共一兩,研和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橘皮煎湯下。以通利為度。
觀音丸(《直指》),取下暑毒瘴毒。
圓白半夏(生),烏梅肉,母丁香,川巴豆(不去油。每件各十枚)
上為末,姜麵糊丸,麻子大,上下以厚紙蓋貼,有油又再易紙。每服五丸,臨臥冷水下。此方舟人於海角遇一白衣授之。
清脾飲(《濟生》),治癉瘧,脈來弦數,但熱不寒,或熱多寒少,口苦咽乾,小便赤澀。
白話文:
瘧疾治療方劑
用八升水,先煮蜀漆、麻黃,去掉上面的泡沫,得到六升藥液,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,溫熱服用一升。如果服用後嘔吐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五苓散(見消渴篇)、神佑丸(見痰飲篇)、甘露飲即桂苓甘露飲(見霍亂篇)。
人參柴胡飲子
人參、柴胡、黃芩、甘草、大黃、當歸、芍藥(各等份)
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一碗水和三片生薑,煎到剩七分,去藥渣後溫服。
平胃散(見消化不良篇)、理中湯(見腹部痞悶篇)、藿香正氣散(見中風篇)、不換金正氣散(見受寒篇)。
對金飲子
用於治療寒熱瘧疾痊癒後調理脾胃。
橘紅(炒至赤黃色,半斤)、厚朴(薑製)、蒼朮(製)、甘草(炙,各二兩)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一碗水、三片生薑、一顆紅棗,煎煮後服用。另一個方子,加入草果,蒼朮的用量加倍,稱為草果平胃散。
五積散(見受寒篇)。
人參養胃腸
加入桂枝,用於治療感寒發瘧。
草果、茯苓、人參(去蘆,各半兩)、甘草(炙,七錢)、橘紅(七錢半)、厚朴(去粗皮,薑製)、蒼朮(用熱水洗過,炒)、半夏(用熱水洗過,各一兩)、藿香(洗去泥土,五錢)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一碗半水、七片生薑、一顆烏梅,煎到剩七分,去藥渣後熱服。(如果脈搏虛弱無力,或者寒冷症狀明顯,可以加入乾薑、附子。如果脈搏洪大有力,發熱症狀明顯,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。厚朴、蒼朮、藿香用於發散藥力,半夏、草果、茯苓、橘紅用於化痰,人參最適合體虛的人。)
姜附湯、附子理中湯(並見受寒篇)、香薷飲(見中暑篇)、縮脾飲(見中暑篇)、消暑丸(見中暑篇)、竹葉石膏湯(見消渴篇)、除濕湯(見受濕篇)、朮附湯(見心痛篇)。
四獸湯
用於治療飲食積滯引起的瘧疾和各種瘧疾,有和胃消痰的作用。
半夏(製)、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橘紅、草果、生薑、烏梅、大棗(各等份)、甘草(炙,用量減半)
將以上藥材加入少許鹽浸泡一會兒,用濕紙厚厚地包裹起來,用小火慢慢煨烤至熟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碗水煎煮,半溫服用。
紅丸子(見消化不良篇)。
治瘴木香丸
牽牛子(一斤,淘洗去浮起的,焙乾,搗成末取四兩,另放)、雞心檳榔、陳橘紅(各二兩)、青木香、人參、熟附子、厚朴(製)、官桂(去粗皮)、京三稜、羌活、獨活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)、川芎、川大黃(切碎,焙乾)、芍藥(各半兩)、肉豆蔻(六個)
將以上藥材研成末,用瓷器密封儲存。臨用時稱取牽牛子末一兩,將其他藥末共一兩混合,研磨均勻,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,如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橘皮煎的湯送服。以能通利腸道為度。
觀音丸
用於排除暑熱毒邪和瘴毒。
圓白半夏(生)、烏梅肉、母丁香、川巴豆(不去油,每種各十枚)
將以上藥材研成末,用生薑麵糊製成藥丸,如麻子大小,上下用厚紙覆蓋貼好,如果有油滲出,要更換紙。每次服用五丸,臨睡前用冷水送服。此方是船夫在海邊遇到一位白衣人傳授的。
清脾飲
用於治療單熱瘧,脈象弦數,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,或者發熱多寒冷少,口苦咽乾,小便赤黃澀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