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53)
第一冊 (53)
1. 上熱下寒,上寒下熱
既濟解毒湯(《寶鑑》),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,胸膈煩悶,不得安臥,身半以下皆寒,足胻尤甚,大便微秘。
大黃(酒煨,大便利勿用),黃連(酒炒),黃芩(酒炒),甘草(炙),桔梗(各二錢),柴胡,升麻,連翹,當歸身(各一錢)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去渣,食後溫服。忌酒、濕面、大料物及生冷硬物。
白話文:
既濟解毒湯(出自《寶鑑》),用來治療上半身發熱,頭部、眼睛紅腫疼痛,胸口煩悶,無法安穩睡覺,而身體下半部卻感到寒冷,尤其是腿和腳更為嚴重,同時伴隨輕微便秘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
- 大黃(用酒浸泡後再煨烤,如果沒有便秘就不要使用)
- 黃連(用酒炒過)
- 黃芩(用酒炒過)
- 甘草(烤過)
- 桔梗(各二錢)
- 柴胡
- 升麻
- 連翹
- 當歸身(各一錢)
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,作為一劑藥。加入兩盅水煎煮至剩下一盅,去除藥渣,在飯後溫服。服藥期間,忌飲酒、吃濕麵食、含有大料的食物,以及生冷堅硬的食物。
2. 瘧
蜀漆散(《金匱》)
蜀漆(洗,去腥),雲母(燒三日夜),龍骨(等分)
上杵為散,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。如溫瘧,加蜀漆一錢,臨發時服一錢匕。
牡蠣湯,治牡瘧
牡蠣(四兩,熬),麻黃(去節),蜀漆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 桂枝加芍藥湯(《保命》,下同)
桂枝(三錢),黃耆,知母,石膏,芍藥(各半兩)
上為粗末,每服五七錢,水煎。
桂枝黃芩湯
柴胡(一兩二錢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四錢半),半夏(四錢),石膏,知母(各五錢),桂枝(二錢)
上為粗末,依前煎服。
四逆湯(見厥。),通脈四逆湯(見泄瀉。),芍藥甘草湯(見腹痛。),桂枝加當歸芍藥湯,即桂枝湯加當歸、芍藥。小柴胡湯(往來寒熱。),黃芩芍藥湯(見滯下。),白虎湯(見發熱。),小建中湯(見勞倦。),異功散,即四君子湯加陳皮。
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即四物湯加三物。(見虛勞。)
桂枝羌活湯(《保命》,下同)
桂枝,羌活,防風,甘草(炙,各半兩)
上為粗末,每服半兩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迎發而服之。吐者,加半夏曲等分。
麻黃羌活湯
麻黃(去節),羌活,防風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同前服法。如吐,加半夏曲(等分)。
麻黃黃芩湯
麻黃(一兩,去節),桃仁(三十枚,去皮),黃芩(五錢),甘草(炙,三錢),桂枝(二錢半)
上為細末,同前服法。
桃仁味苦甘辛,肝者血之海,血受邪則肝氣燥,經所謂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故桃仁散血緩肝。謂邪氣深遠而入血,故夜發乃陰經有邪,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。
白芷湯
白芷(一兩),知母(一兩七錢),石膏(四兩)
上為粗末,同前法煎服。
桂枝石膏湯
桂枝(五錢),石膏,知母(各一兩半),黃芩(一兩)
上為粗末,分作三服,水一盞,同煎服。
大柴胡湯
柴胡(半斤),黃芩,芍藥(各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),生薑(五兩,切),枳實(四枚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,大黃(二兩)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大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。),桃仁承氣湯(見蓄血。)
柴胡桂薑湯
柴胡(半斤),桂枝(三兩,去粗皮),栝蔞根(四兩),乾薑,黃芩,牡蠣(煅。各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虎加桂枝湯(《金匱》),《脈經》云:朝發暮解,暮發朝解。
知母(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石膏(一斤),桂(去粗皮,三兩),粳米(二合),
上銼散,每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,汗出即愈。
白話文:
瘧疾的治療方劑
桂枝加芍藥湯:
使用桂枝三錢,黃耆、知母、石膏、芍藥各半兩,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到七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桂枝黃芩湯:
使用柴胡一兩二錢,黃芩、人參、甘草各四錢半,半夏四錢,石膏、知母各五錢,桂枝二錢,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,煎煮方法與前方相同。
還有四逆湯(適用於手腳冰冷)、通脈四逆湯(適用於腹瀉)、芍藥甘草湯(適用於腹痛)、桂枝加當歸芍藥湯(即桂枝湯加入當歸、芍藥)、小柴胡湯(適用於忽冷忽熱)、黃芩芍藥湯(適用於痢疾)、白虎湯(適用於高燒)、小建中湯(適用於勞累倦怠)、異功散(即四君子湯加入陳皮)。
另外,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(即四物湯加上柴胡、苦楝、附子)適用於虛勞。
桂枝羌活湯:
使用桂枝、羌活、防風、炙甘草各半兩,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半兩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,在瘧疾發作前服用。如果服用後嘔吐,可以加入等量的半夏曲。
麻黃羌活湯:
使用麻黃(去除節)、羌活、防風、炙甘草各半兩,服用方法與前方相同。如果服用後嘔吐,可以加入等量的半夏曲。
麻黃黃芩湯:
使用麻黃(去除節)一兩,桃仁(去除皮)三十枚,黃芩五錢,炙甘草三錢,桂枝二錢半,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,服用方法與前方相同。
桃仁的味道苦、甘、辛,因為肝臟是血的儲存場所,血受到邪氣影響就會導致肝氣燥熱。正如古籍所說,肝苦於急迫,應該用甘味來緩解它。桃仁可以散血、緩和肝氣,這表示邪氣已經深入到血液中,所以瘧疾在晚上發作,這代表陰經有邪氣,這個方劑是發散血中風寒的藥物。
白芷湯:
使用白芷一兩,知母一兩七錢,石膏四兩,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,煎煮服用方法與前方相同。
桂枝石膏湯:
使用桂枝五錢,石膏、知母各一兩半,黃芩一兩,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,分成三次服用,每次用水一碗煎煮後服用。
大柴胡湯:
使用柴胡半斤,黃芩、芍藥各三兩,半夏(洗淨)半升,生薑(切片)五兩,枳實(炙)四枚,大棗(擘開)十二枚,大黃二兩,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十二升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還有大承氣湯(適用於大便不通)、桃仁承氣湯(適用於蓄血)。
柴胡桂薑湯:
使用柴胡半斤,桂枝(去除粗皮)三兩,栝蔞根四兩,乾薑、黃芩、牡蠣(煅燒)各二兩,炙甘草一兩,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十二升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白虎加桂枝湯:
使用知母六兩,炙甘草二兩,石膏一斤,桂枝(去除粗皮)三兩,粳米二合,將這些藥材磨散,每次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,去除藥渣後溫服,發汗後就會痊癒。古籍記載,這種瘧疾的特點是早上發病,晚上緩解,或者晚上發病,早上緩解。
蜀漆散:
使用蜀漆(洗淨,去除腥味),雲母(燒三天三夜),龍骨(等量),將這些藥材搗成粉末,在瘧疾發作前用漿水送服半錢匕。如果是溫瘧,則加入蜀漆一錢,在發作時服用一錢匕。
牡蠣湯:
使用牡蠣(熬)四兩,麻黃(去除節)、蜀漆各三兩,甘草二兩,用來治療牡瘧。